脂质颗粒是小米丘疹,是源于表皮或附件上皮的滞留囊肿,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疾病可从新生儿期开始,由漏斗下端未发育的皮脂腺或上皮细胞形成,损伤可自然消退。继发性通常发生在外伤、皮肤病或药物治疗后。原发病例发生在面部,尤其是眼睑周围,而继发病例发生在基本病变处。典型的皮损为黄白色固体丘疹,表面光滑,顶部尖锐,不融合,直径1-2 mm,表皮极薄,可挤出固体角质球形颗粒,一般无自觉症状,皮损发展缓慢,可持续多年,偶尔脱落自然消失。局部治疗后,可以用针刺破皮肤,挑出小的黄白色颗粒。此外,激光消融和电干燥也可用作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