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针灸新三十要穴歌及应用经验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针灸新三十要穴歌及应用经验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针灸怎么找穴位
刘乃刚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1.骨度分寸法。临床上针灸常用的一种方法,把人体的部位进行规定,比如上肢从腋纹到肘横纹是9寸,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是9寸长。所以,所有的穴位都标准化,在不同的人体上,都可以找到这些穴位。2.体表标志法。因为在人体内有许多骨性或肌性标志,可以通过这些标志取穴,如肘肘横纹里可取尺泽、曲泽等穴位。3.简易取穴法。如风市穴,可以直立让手自然放在两侧,中指尖点到的位置,就是风市穴。
针灸怎么取穴
李瑞婷 副主任医师 朝阳市中心医院1.可以根据疾病选择近治疗法,如头疼多选择头部穴位,如百会、四神聪、头维穴。2.或者应用远治疗法,如头疼可扎脚步上的穴位,如厉兑穴、解溪穴等。意见建议:建议一定要于当地正规医院、或在专业人员面诊、辨证而选穴治疗,不可私自盲目的应用针灸,以免出现晕针现象。平时要清淡饮食,适当锻炼,避免久居寒冷潮湿之地。
咽痛针灸取穴
刘润侠 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常用穴位包括太溪穴、商阳穴、少商穴、尺泽穴、孔最穴等,需要到权威医院由专业医生取穴、针刺,以免操作不当对身体产生损伤。1、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在内踝的后方,即内踝尖和跟腱的凹陷部位,属于足少阴经,针灸该穴位能够缓解咽痛,对头痛、牙痛、耳鸣、咳嗽等症状也有一定缓解作用,常作为治疗阴虚所致咽痛的主穴,效果一般较好。2、商阳穴:位于手食指末节的桡侧,距离指甲角约0.1寸,属于手阳明大肠经腧穴,针刺该穴位能够缓解咽喉肿痛、颌肿、压痛、手指麻木等。3、少商穴:位于手拇指上,在拇指末端的桡侧,距离指甲角约0.1寸,为手太阴肺经腧穴,针灸后可缓解咽喉肿痛,对咳嗽、流鼻血、发热等也有一定缓解作用。4、尺泽穴: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肌腱的桡侧,能够触及到的凹陷处,为太阴肺经腧穴,经针灸可缓解咳嗽、咽喉痛、气喘、咯血等。5、孔最穴:位于前臂掌面的桡侧,在尺泽、太渊的连线上,也可通过腕横纹向上7寸取穴,属手太阴肺经,针灸可用于缓解咽痛、咳嗽、气喘等不适。此外,廉泉穴、内庭穴、水突穴等穴位,对改善咽痛也有帮助,建议患者到中医科、针灸科等科室就诊,在医生指导下治疗,切不可自行针灸。治疗期间如果出现不适,如面色苍白、头晕等,需及时告知医生并暂时停止治疗。
针灸怎么取穴
孟庆广 主治医师 枣庄市中医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枣庄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综合辨证后再依据循经取穴的原则进行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和随证取穴。近部取穴,就是在疾病部位局部及周围取穴治疗;远部取穴就是在距离病变部位较远处取穴治疗;随证取穴,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来进行取穴治疗。临床上取穴是很重要的,只有正确的取穴才能够很好的治疗疾病。
输液扎针几种手法图
李渝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周围静脉输液术嘱患者握空拳,绷紧皮肤,行静脉穿刺,见回血后,将针头再平行送入少许。固定针柄,松开止血带,嘱患者松拳,放开调节器。待液体滴入通畅后,用胶布固定头皮针,必要时用夹板绷带固定肢体。静脉留置针输液术去除针套,旋转松动外套管,调整针尖斜面。左手绷紧皮肤,固定静脉,右手持留置针针翼,针尖斜面向上,在血管上方使针头与皮肤成15°-30°角进针,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沿静脉方向再进入少许。左手持Y接口或固定针翼部,右手后撤针芯约0.5cm,持针座将套管全部送入静脉,撤出针芯。头皮静脉输液术用左手拇指、食指分别固定静脉两端,右手持静脉头皮针沿静脉向心方向平行刺入。见回血,缓缓推入少许生理盐水,以确定针头是否在血管内。未见异常,即予固定,并接上输液导管。输液反应常见的输液反应及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发热反应:需在专业人士指导操作下减慢低速或停止输液,可适当增加盖被或用热水袋保暖,高热时可给予物理降温,可遵医嘱使用抗过敏药物或激素进行治疗。肺水肿:需立即停止输液,采取端坐位,双腿下垂,较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可遵医嘱给予加压给氧,用酒精湿化吸氧。遵医嘱给予镇静剂、扩血管药物等。静脉炎:发生静脉炎可抬高患肢并制动,局部可用酒精或硫酸镁湿敷,如合并感染还应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中医养生小知识 针灸常用的穴位有哪些
三阴交穴:针对妇科病皆有效位置:三阴交穴位于小腿的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小腿内侧骨)内侧缘后方凹陷处。作用:三阴交穴属脾经之穴,是肝、脾、肾三经交汇之处,又名“女三里”,有调和气血、补肾养肝的功用。刺激三阴交穴,对于任何妇科疾病都有一定效果。比如痛经、月经不调、女性更年期综合症、气血不和、手脚冰冷等等。操作:痛经或月经不调者,在月经开始前5至6天起,每天花1分钟刺激本穴,有良好的保健效果。更年期综合征等病症者,常刺激此穴,能改善病情。但孕妇不宜。足三里穴:人体保健第一要穴位置:足三里穴位于膝盖前外侧下方凹陷处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的位置。作用:足三里号称人体保健第一要穴,民间有“常灸足三里,胜吃***鸡”之说。刺激足三里穴,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增强消化功能,增进食欲;改善心脏功能,调节心律;常按揉足三里穴能预防和减轻很多常见病,如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胃炎、胃下垂、呕吐、肠炎、便秘、胆囊炎、胆肾结石绞痛及糖尿病、高血压等,并对解除急性胃痛效果明显。操作:每天用拇指轻轻按揉足三里,每次时间维持在两到三分钟,力度只要感觉局部有酸胀感为宜。如果处于一些紧急情况,例如胃痛急性发作了,但是所穿的裤子却是很紧,这时可以用鼻尖隔着衣物来刺激这个穴位,以症状减轻为度。膻中穴:“捶胸顿足”延年益寿位置:膻中穴位于我们身体的正中间上面,具体在第四根肋骨,两***连线的中间点的位置。作用:刺激该穴能活血通络、宽胸理气、止咳平喘。尤其是可有效治疗各类“气”病,包括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如哮喘、胸闷、心悸、心烦、心绞痛等。还可以治产后缺乳、乳腺炎、肋间神经痛、胃贲门痉挛等病症。操作:可双手交叉,握空心拳,然后捶打这个穴位。也可将一手四指并拢,用指腹顺时针打圈按揉或从上自下推揉,每天不少于100次,持续2至3分钟。现代医学证明,人体是从胸腺开始衰老的,经常“捶胸顿足”,延年益寿。关元穴:对症阳虚畏寒、宫寒不育位置:位于下腹部,身体前正***上,肚脐下3寸。古有“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也”之说。作用:此穴有培补元气、肾气、暖下元的作用,治病范围广泛,包括妇科类的白带病、痛经、各种妇科炎症,男科的***、***、前列腺疾病等。每天坚持点按或灸穴位15分钟,有助提高性功能,对腰部发冷、***、***及体质虚弱者效果更好,还可治突发的昏厥。操作:可用隔姜灸法,用一片薄薄姜片上面扎一些小孔,贴在关元穴上,然后用艾柱来灸,一次15分钟左右,感觉穴位处潮红即可。阳虚畏寒、宫寒不育者,疗效更显著。涌泉穴:可使肾精充足、耳聪目明位置:位于足底部,脚趾向下弯时足前部凹陷处,第二三趾趾缝纹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是肾经的第一个穴位。作用:经常按摩此穴,则肾精充足、耳聪目明、精力充沛、性功能强盛、腰膝结实、行走有力。按揉此穴,还可改善急性心绞痛症状。涌泉穴对咽喉肿痛、头痛、失眠、小便不利、休克、中暑、癫痫、不孕、月经不调、怕冷、***、遗精、更年期综合征等均有疗效。操作:每晚温水泡足后,先擦热双手掌,然后右掌按摩左涌泉,左掌按摩右涌泉,直到足心发热。每天临睡前按摩此穴,可达到心肾相交、水火相济的效果。按摩时要做到清静平和,才可事半功倍。针灸治这些病挺好带状疱疹带状疱疹大多是由病毒引起的,患者常会因此感到神经疼痛,常常靠吃止痛药缓解疼痛,但长此以往,容易对身体造成别的危害。针灸治疗带状疱疹主要通过针灸加上放血、拔罐等方式进行,通过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可以很快减轻疼痛,1到2周就能有效果。面瘫面瘫也是针灸科里疗效较好的病种之一。治疗方法主要方法有针刺,电针外加红外线灯照射以减轻患者炎症,有时还结合表情肌康复训练。针灸治面瘫主要起温通经络,荣养筋脉的效果,可以改善面部的血液循环,一般治疗3到4周便能痊愈。比起其他治疗方法,针灸疼痛少,疗效快,而且还没有毒副作用。慢性便秘消化系统疾病也比较适合针灸治疗。得了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一吃药就会呕吐腹泻,针灸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不用吃药就能治疗肠胃疾病。慢性便秘也能通过针灸治疗,针灸能通过对腹部穴位的刺激,促进肠胃蠕动,有效缓解患者便秘症状。夏淑文医生补充,针灸加上食疗,比如喝点蜂蜜吃点香蕉,效果会更好。肠胃疾病通过中医针灸的方法可以各种肠胃疾病,例如胃溃疡,针灸调理可以增加胃部粘膜下血液流量,促进肠胃蠕动,有助胃溃疡愈合。中医针灸对急性慢性胃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厌食、腹泻、胃下垂等疾病的治疗效果都非常的好。还有用针灸刺激支沟穴和照海穴两个穴位可以有效治疗便秘症状。眼科疾病针灸可以帮助人们预防和治疗结膜炎、白内障等眼科疾病。治疗眼科疾病可以采用针灸治疗方法之一的耳压法,也就是把菜籽埋于耳朵内部的相关穴位之下,使得这些穴位可以长久接受凉性刺激,以起到治疗调理作用。
针灸取穴原则
张增峰 副主任医师 安康市中医医院针灸取穴基本原则是“循经取穴”,这是根据“寻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理而来的,因此在“循经取穴”的指导下,取穴原则可包括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和随证取穴。近部取穴是指在病痛的局部和近距离选取腧穴,它是以腧穴近治作用为依据的。腧穴是针灸处方的主要内容之一,人体有361个经穴,另有众多的经外奇穴,要想学好腧穴,首先要了解穴位的特性以及主治功能。
针灸取穴的原则
张璐 主治医师 荆州市中医医院有近部取穴、远部取穴、辨证取穴和对症取穴。近部取穴和远部取穴是主要针对病变部位而确立的的取穴原则;辨证取穴和对症取穴,是针对疾病表现出来的症候或者是症状而确立到选穴的原则。近部取穴是指选取了病痛所在部位或者是邻近部位的腧穴,体现了腧穴所在所在,主治所在的治疗规律。远部取穴是指选取了距离病痛较远处部位的腧穴,体现了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治疗规律。辨证取穴是根据疾病的症候特点,分析病因病机,然后辨证取穴。对症取穴是根据疾病的特殊的症状而选取穴位的原则。比如哮喘选定喘穴,腰痛选腰痛点、落枕选外劳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