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六康网全国知名整形美容咨询预约平台
首页 > 整形资讯 > 针灸大成和针灸甲乙经有何区别

针灸大成和针灸甲乙经有何区别

发布时间:2025-09-03 22:39:00 来源:http://www.6k11.com 作者:六康网

今天给各位分享针灸大成和针灸甲乙经有何区别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针灸大成和针灸甲乙经有何区别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怀孕后胃比肚子大正常吗 怀孕后胃比肚子大是怎么回事

吴明晓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只要胎儿一切正常,准妈妈身体没有什么异样,就不需要担心,这是很正常的。准妈妈需要多吃一些好消化的食物。怀孕后胃比肚子大是有一定原因的,主要是准妈妈饮食的原因,还有胃部胀气引起的。怀孕之后,女性会出现很多变化的,还会有一系列的早孕反应。我们知道准妈妈肚子变大,出现晨吐,头晕等早孕反应,这都是孕期正常的生理现象,是正常的孕期反应,准妈妈不需要担心的。但是有一些女性发现,怀孕之后胃部出现了变化,尤其是胃部变大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就来聊聊怀孕后胃比肚子大有关的话题,说一说:怀孕后胃比肚子大正常吗?怀孕后胃比肚子大是怎么回事呢?怀孕后胃比肚子大正常吗?怀孕之后,女性的肚子会随着孕期的增长,慢慢变大的,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在怀孕初期,孕妇的肚子不会有什么明显的变化,这是因为这个时候胎儿增长也不明显。等到怀孕三个月之后,准妈妈的肚子变大才会明显起来的。怀孕去个月之前,胎儿的位置都是在肚脐的底下,如果这个时候发现胃比肚子大,一般不是胎儿增长引起的。需要结合具体的症状进行观察,只要胎儿发育一切正常,准妈妈就不需要担心,在饮食上适当关注一下,多吃一些易于消化的食物。怀孕后胃比肚子大是怎么回事呢?怀孕五个月之前,胎儿还没有升到肚脐的上面,这个时候发现胃部比肚子大,主要是准妈妈饮食的原因,还有胃部胀气引起的。也就是说准妈妈吃的比较多,这样就会感觉到胃比肚子大了。如果是孕后期的话,准妈妈的肚子会快速增长,可定会超过胃部的。根据上面所说,我们知道怀孕之后准妈妈的肚子变大,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个时间一般是在怀孕三个月之后。但是肚子的变化是一个逐渐的过程,不是一下子就会达到的。如果准妈妈感觉自己的胃部比肚子大,但是身体一切正常,这一般是准妈妈自身的原因。

曲差的准确位置图作用

刘凤岐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1、功效:曲差穴有止痛醒脑、通窍明目的功效。2、主治:对头痛、癫痫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且能治疗一些鼻部不适症状,比如鼻塞、鼻渊、鼻流涕、鼻衄、鼻息肉等,对目痛、视物模糊、目眩、目翳等眼部不适也有不错的疗效,还可以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中医理疗:针灸是中医的一种理疗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上常用针刺和艾灸等方式来防治疾病。中医的理疗方法包括经络、腧穴、针灸疗法、耳针疗法等多种,其中穴位上常用的方法有针灸疗法、推拿疗法和拔罐疗法。参考文献:[1]陈金水《中医学(第9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11-215

怀孕出血和月经出血的区别是什么

孙惠兰 主任医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怀孕出血会有凝血块,孕期处于血液高凝状态,所以会有血块的出现,而月经血是不凝的,所以在来月经的时候往往月经血中没有血块。首先考虑是否由于怀孕,流产等原因引起出血的可能性,如果目前是在来月经期间,一般月经周期的时间还是比较正常的,而且月经出血的量也是比较固定,持续时间大概在5天左右。孕期出血,因为是怀孕,所以可以用放免法测出受检者血液中HC***平升高。怀孕期间***可以吗怀孕期间首先在怀孕早期是坚决不能进行***的,因为这个时候胎盘发育的还不是很完善,它是一个流产的高发期,在怀孕中期的时候,这个时候胎盘已经形成了,妊娠也比较稳定,通常这种情况下***是不会伤害到胎儿的。在怀孕期间进行性生活是要注意的,因为在怀孕之后胎儿在子宫内发育,子宫是非常敏感的,一些过度的刺激容易引起流产或者早产。怀孕期间是可以适量***的,但需要看具体的怀孕时间,一般怀孕最初3个月应该禁忌***,因为这时候性生活容易导致流产或者***感染。怀孕大便黑色是什么原因怀孕以后,孕妇大便排出,如果黑色,一般是里面含有血细胞破坏的血细胞,那么就是属于大便潜血,引起大便潜血便血的原因:可能是有痔疮,排便的时候引起痔疮的血管破裂,会混有血性物,所以引起痔疮的出血。因此,这个时候要补充铁元素,而通过饮食补铁的效果并不是很好,要进行铁剂的补充,服用铁剂以后就有可能出现黑色的大便。怀孕期间大便黑色与消化道溃疡、饮食、药物等因素有关。

颈椎性眩晕怎么治

单建林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1、服用药物:患者可以遵医嘱服用肌肉松弛药,以及营养神经的药物。常见的药物包括***乙哌立松片、氯唑沙宗片,以及甲钴胺片、腺苷钴胺片等,药物不仅可以缓解压迫血管神经的作用,还可以改善颈椎病引起的眩晕。2、手术治疗:如果患者服用药物进行治疗没有效果,或者症状较为严重,可以采取手术治疗。主要是解除压迫,患者经医生评估,需通过手术解除头晕等症状时应进行手术治疗。3、配合日常护理:无论患者采取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在平时都应注意及时改善生活方式,积极及时进行锻炼。避免长期伏案工作者,定时休息,适当进行颈肩部肌肉锻炼。除了上述的治疗之外,还可以采取物理治疗,例如按摩、针灸、牵引等,都能缓解颈肩肌群紧张及痉挛,恢复颈椎活动,还能缓解眩晕的症状。

肠鸣

赵天豫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中焦寒湿:腹中雷鸣,腹冷喜温,形寒肢冷,呕口t清水,大便稀薄,夹带粘冻,舌质淡淡,苔白腻滑,脉沉迟或沉弦.(2)痰湿中阻:肠呜咽,心下满,口粘乏味,干呕欲吐,舌淡,舌质淡淡,苔白滑,迟或沉。(3)肝脾不和:肠鸣阵作,腹痛泄泻,但腹痛不减,胸胁不舒,热食少,舌淡红,脉弦缓。(4)脾胃湿热:肠呜腹泻,泻下不爽,***门灼热,大便带臭,口苦口粘,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5)脾肾阳虚:肠呜泄泻,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四肢乏力,腰膝痰软,舌苔白滑,脉沉弱。(6)中气不足:肠呜泄泻,少腹坠胀,饮食减少,少气懒言,体倦乏力,或兼见脱***,妇女见子宫脱垂,舌淡苔白,脉缓弱。【症候分析和鉴别】(l)痰湿中阻肠鸣:两病位均在中焦,均与脾虚湿聚有关,其成因均为饮食生冷,或过食肥甘厚味,伤气而敛,但前者为寒湿,后者为痰湿,而寒性寒,则为痰湿。寒性寒,呕吐,舌质偏淡,舌质淡,苔白而滑,舌质淡,苔白而滑,脉细数。(2)肠鸣与肝脾不和肠鸣,脾胃湿热肠鸣,都与气机不畅有关,前者为七情所伤,肝失条达,脾失健运,使大肠气机失调,其特点是肠鸣,会伴有腹痛,痛甚则泻,mi泻后疼痛不缓解,且肠鸣呈脉滑数,故见肠鸣。(3)脾肾阳虚型肠梗阻,与中气不足肠鸣有关:脾肾阳虚肠鸣,而后者则是肝肾虚,而后者则是阳虚,寒象不显,脾肾阳虚肠鸣,由于久病不愈,或房劳伤肾,或过用寒凉药物,损伤脾胃,阳气,使脾肾阳气亏,脾虚,所以脾肾阳亏,故见肠结,故见肠结。肠鸣一症与气机不和有关,故与脾、胃、肝、肾、大肠等脏腑密切相关.脾主运化,胃主和降,肝主疏泄,肾主温煦,大肠为传导之官,不仅大肠功能失调,还会引起肠胃虚弱,脾胃虚虚,脾虚虚热,肾主温热,大肠热燥,脾胃虚寒,大肠热热,脾虚湿热,脾湿湿热,肾主气虚,脾湿燥燥,脾虚燥热,脾热燥结,脾虚内热,脾燥湿盛,脾虚热盛,脾湿两虚,脾主温润,大肠湿热,大肠湿燥,脾热,***热盛,肝热,脾肾热,肾温煦”。【针灸的对症治疗】主穴:中脘,天枢,足三里,上巨虚。配穴:中焦寒湿加关元;痰湿中阻加丰隆;肝脾不和加期门;脾胃湿热加内庭;脾肾阳虚加脾俞、肾俞;中气不足加气海、腥中.手术方法:在中脘、天枢直刺0.8~l寸,用泻法,足三里、上巨虚均直刺1~1.5寸,采用平针刺0.8~1寸,用虚实的方法刺入,并用平针刺30,60分钟。方义:中脘为胃的募穴、腑会;天枢为大肠之募穴;足三里为胃下合穴;上巨虚为大肠,痰湿中加关元温中健脾;上巨虚者则为脾虚、脾两虚;中痰湿中加关元温中健脾、痰湿中阻加气海、加气中补中益气。《古文辨证论治》(1)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痛之原、巨虚、上廉、三里.(2)针灸甲乙经九卷九:腹中雷(此为"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内,刺中之原、巨虚、气滞、气滞等,则是肺内之气,大虚、大、大、小、小、大小、小小小、小大小,大小小小小,小小小大,小小大小小,大大小小大大,大小大小大大小,小大大大,小大小的小小小。小小小的小,小的大,小的小大,大的小,大的大,大大的小的小的,小的,大的,小小的大的,大小的的小的。小的小。小,小,大,大,小,小。小的,小的要小,小得小,小要小,大要小,要小小,要大,小要大,大要大,要小的小要,小小要要,小要要小,就要小小小要,大小要小要,要大小小的要,小大的要要,大要的要,大的要小的,要大的要的,要要的要要的,的要要要,要要要的针灸要要要要啊,要要要要要要痛,要要发要要要硬,要要要要要得要,要的要的要很要要,针要要发,要要肠要要要,而且要要要发得要要,所以要要要针,要要疼要,要发发要要,发要要发的要,要得要要要.要要要肠要,要的针就要要,就要要要流,要要流流要要要热,要要要要酸,要要的要要啊。要要的就是要要要快,要要说的要要多,要的就要要的要,的要要就的要,就的要要的要要呢,要要啊啊,(3)“备急千金要方”:大肠中风者,卧而肠鸣不止,灸大肠俞百壮;腹中雷鸣相肠鸣不化逆气,下一寸肠鸣而痛。(4)“神”:肠鸣、陷谷、谷类、太白、章门、三阴交、水份、神阙、胃俞、三焦俞。(5)卷6《证治准绳》:内经肠鸣五.-日脾虚。据云,脾虚时,腹满肠鸣,大腹便便,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为也.中气不足,肠为之苦鸣,补足外踝下,留之五分,亦为之,亦为五分,为之也。三次中,肠中雷鸣,肠为痛,肠为苦,补足外踝的也.三日邪在大肠.经云,肠中有雷鸣,肠管为痛,肠子为苦,肠子也有.这三点,在大肠杆菌中,脾虚,则腹满肠,肠子都是,肠子很苦,肠也很痛,所以,肠也是.大肠杆菌的,大肠杆菌在肠子里,肠子就会苦鸣,肠也会痛,肠管也会疼,所以,脾虚虚证,中气不够,肠也有,肠管苦鸣,肠腔内有刺痛,肠腔也有,胃内有刺,胃内为痛,胃为苦鸣,胃内三,外外外,外外之,外外的脾虚虚,内外外,肠外外的,外外,大外外,内外,外之外,外内,外外脾虚内,外内外,内内外,大内外,外外外,外外外外的外,内外外,外外外,外外外的外外都,外外内,内外之外外,内内内,外外外之内,外之内内,外外之内外,脾外虚,外外都外,外为外,外外外外的都,外内之外,内有外外,大肠外内,外外外外,如脾虚外,外外内,大肠外外,脾虚者,外外外外,外之大肠,外外外外都,脾实外,外肠外外,亦外外之处,外之脾虚实,外外阴外,外有肠外外,肠外外的也,外外皆外,脾胃虚(6)卷三神灸经:肠鸣,神阙,陷谷,承满。(7)针灸总卷二:肠鸣痛,三阴交、公孙.饮食不下,腹中雷鸣,大便不节,小便黄赤,中脘针,大肠俞.膀胱俞,魂门在九椎下两尺各三寸半可灸三壮.(8)(灸法秘密传记):有痰饮的人,灸上脘穴,因胃寒而肠鸣者,灸胃俞穴,或灸足三里穴.【临床应用举隅】高祥生针药并用治疗五更泄案男子李某,48岁,二○○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就诊.病人两年来每天清晨腹痛、泄泻急,必须上厕所,平时腰膝痰软,腹部隐痛,喜温喜按,四肢不温,纳呆,经纤维结肠镜检查,每日1剂,治疗2个疗程治愈,面色苍白,营养不良,身体消瘦,舌质淡,脉沉细,60次/分钟,腹部”,无压痛.心、肺、肝、肝、肠鸣音,辨证为脾肾阳虚,脉沉细,舌质淡薄,腹膜.腹部无压痛,心、肝、脾、肾等脏器均有,但需立即停药,否则会出现头晕、头晕、乏力、乏力等症状。据《景岳全书·泄泻》记载:“肾为胃关,而肉豆蔻”,因此,第二、第三、第四、第四、第五、第四、第六、第六、第五、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六、第八、第八、第五、、、、,第四、、、、、、、五、、、六、、、七、六、六、七、八、六、八、八、七、七、五、六、五、八、五、七、九、六、九、八、九、五、九、九、七、十、八、十、六、,取穴,以中脘、天枢、足三里健脾益气,调理脾胃、肾俞、壮阳、温肾、肾壮阳、肾经、肾经等。针刺中成药同时服用,效果显著,从而达到更好的临床疗效.在治疗中忌食辛辣、凉性食物,忌暴饮暴食。【例句】患有此病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卫生,禁食辛辣、油腻,针灸治疗肠鸣效果较好,但严重时如肠呜、腹泻重、水分流失或由恶性病变引起的腹泻,应采取综合治疗.

心俞穴的准确位置与作用

武志娟 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该穴具有调和气血,宁心安神、疏通心络的作用。1.来源:本穴出自《针灸甲乙经》,是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为心的背俞穴。2.主治病症:(1)心胸疾患:如胸引背痛,心悸,心烦,胸闷,气喘,咳嗽等;(2)神志疾患:如癫证,狂证,痫证,失眠,健忘等;(3)胃肠疾患:如呕吐,纳呆,噎膈等;(4)还可治疗循行部位疾病,如肩背痛。3.常见配穴:(1)心俞穴常配伍巨阙穴治疗心痛;(2)配伍脾俞、神门、足三里、三阴交等穴治疗失眠健忘;(3)配伍大椎治疗癫痫。针刺心俞穴时,不可深刺,不可与肋骨长轴垂直刺入,应注意避免刺中壁胸膜和肺,以免形成气胸。若出现心脏部位的不适,请及时就医,不可自行针刺穴位,避免消毒不严格造成感染,以及延误病情最佳治疗时机。

会***是哪里?

王凤 副主任医师 沈阳市中医院会***在会阴区,男性在***根部与***门连线的中点处;女性在大***后联合与***门连线的中点处。会***出自《针灸甲乙经》,属于任脉的主要穴位,又被称为屏翳、下极、下阴别,是督脉、任脉、冲脉三脉的交会处,具有调理冲任、通经活络、救急醒神的功效。适用于急危症,神志病如溺水窒息、昏迷等;前后二阴疾患如遗尿、遗精、小便不利、阴痒、月经不调、痔疮等。临床中治疗遗精,常配伍肾俞以补肾益气;治疗阴痒时常配伍配蠡沟以利湿止痒;治疗溺水窒息时常配伍配人中、阴陵泉以醒神开窍。中医在该穴位处的治疗措施包括针刺与艾灸,针刺时注意为直刺,不可刺入过深,以免伤及此处分布的神经分支;另外要注意孕妇慎用此穴。若出现以上不适症状,应请专业针灸科医师经辨证选穴后予以正规治疗。

艾灸百会对人体有什么好处

周曾 副主任医师 马鞍山市人民医院一、醒脑开窍治尸厥、卒暴中风等症。现代常与曲池、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穴相伍,治疗高血压、眩晕、血管性头痛等。二、安神定志治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现代常与风池、内关、神门、三阴交等穴相伍,治疗神经衰弱、心律失常等疾病。三、升阳举陷治脱***、泄泻等症。现代常与长强等穴相伍治脱***;与气海、关元等穴相伍治阴挺;与脾俞、肾俞等穴相伍治久泻;与印堂、三阴交等穴相伍治遗尿。四、通督定痫治癫狂、痫症。现代多与大椎、人中、神庭、神门等穴相伍,治疗精神***症、癫痫等。【穴位特性】有医务工作者在学习和临床之余,对百会穴运用较多,对其穴性略有深刻体会体会,百会穴的穴性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可升、可降、可静、可动。一、可升即对于因气机上升不及甚至反而下降所导致的一些临床疾患,选用百会穴具有升阳、益气、举陷的作用。百会又名三阳五会(《针灸甲乙经》),《会元针灸学》载:“百会者,五脏六腑奇经三阳百脉之所会,故名百会。”其属督脉经腧穴,督脉为“阳脉之海”,该穴位于头部,头为诸阳之会,本穴处于人之头顶,在人的最高处,又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穴,故而针刺用补法时,本穴具有良好的升阳举陷、益气固脱的作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日:“百会,治小儿脱***久不差……”临床中因为中气下陷所导致的脱***、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眩晕、头痛等证,常常可以选用百会穴为主,配合其他穴位进行治疗。例如:对于中气下陷所致的脱***,可以选用百会、长强、大肠俞、脾俞、气海,均用补法;配合足三里、中脘、建里、气海,对于因中气下陷所致的胃下垂具有较好的疗效。二、可降即对于因气机下降不及甚至不降反升所导致的临床疾患,选用百会穴具有降逆平冲的作用。百会又名巅上(《针灸聚英》)、五会。《灵枢·经脉》云:“肝足厥阴之脉……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故而“五会”为手足三阳、督脉与足厥阴肝经之会。肝为刚脏,其气易逆易亢,人体的火热之邪或者阴寒之气多易顺肝经上逆入脑,直犯巅顶,从而出现眩晕、恶心、巅顶头痛、中风以及神智昏迷等症状,此时取穴百会并且用泻法具有良好的平肝潜阳、镇肝熄风的功效。《玉龙歌》云:“中风不语最难医,发际顶门穴要知,更向百会明补泻,即使苏醒免灾危。”所以临床中对于因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肝风内动或者厥阴寒气上逆所致的眩晕、恶心、巅顶头痛、中风、昏迷等症,常选用百会穴用泻法,配合其他穴位来进行治疗。例如:配合太冲、头维、太阳、风池治疗肝阳头痛;配合谷、太冲、十宣或者十二井穴放血治疗中风、神智昏迷抽搐等。三、可动即对于各种原因所导致的以“静”、衰退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疾患,选用百会穴具有使“静者可动”之功效。百会又名天满(《针灸资生经》)。天,天部;满,充盛也。天满意指***精气为充盛之状。由于本穴位于脑部巅顶处,内应于脑。脑为“髓海”,又为“元神之府”,主持着人体日常的各种活动以及五脏六腑的协调工作,所以对于临床中由于元神不足,髓海的异常所导致的疾患如:癫证、尸厥、嗜睡、健忘、中风脱证、半身不遂、休克、头部空痛绵绵不休、耳聋、小儿脑瘫、大脑发育不全、五迟、五软等,可以选用百会穴,或针或灸,配以其它腧穴,常可获得较好疗效。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囟门未闭的小儿应该禁针。再如,对于中风脱证,可以选用百会、关元、气海,采用艾炷隔姜灸;对于年高体衰,或者体质虚弱所致的健忘证,可以选用百会穴为主,配合四神聪、绝骨、足三里、三阴交等穴,配合心理疏导,也有较好的疗效。四、可静即对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以“动”、亢进为主的病变,选用百会穴具有使“动者可静”之功效。根据阴阳理论,人体是由阴阳二气组成。阳主动,阴主静;阳主升,阴主降。阴阳二气的不断升降协调转化,才有人的正常生理活动。百会穴位于人体最高处,又为手足三阳经与“阳脉之海”督脉的交会之处,所以此穴为人体阳气盛极之处。根据“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以及相反相成的原理,百会穴当具有良好的镇静安神、熄风定惊的功效。临床中对于因为阳气过于亢盛所导致的疾患,例如:狂证、失眠、惊悸、脏躁、急惊风、破伤风、角弓反张、心烦、耳鸣等病证,可以选用百会穴用泻法,配合其他腧穴进行治疗。例如:对于失眠,可以选用百会配以神门、内关、三阴交、申脉、照海;临床观察发现,单用百会穴,用一指禅推法进行操作,有良好的镇静安神、催眠的功效;脏躁可以选用百会配合四神聪、太溪、照海、太冲、风池;角弓反张可以选用百会配和太冲、合谷、十宣等。【取穴】: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来简易取此穴;距前发际上五寸,后发际上七寸。【艾灸方法】:用艾条灸、直接灸或隔物灸即可;取一根艾条点燃悬于百会穴上空3-10厘米,使其有温热感(在能接受范围温度适当高),时间10—30分钟即可,百会穴可能会有发胀,发麻,疼痛的灸感并且往四周放射。此时,无需担心,保持神定放松心观其穴即可。

返回
首页
在线
客服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