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六康网全国知名整形美容咨询预约平台
首页 > 整形资讯 > 针灸膈俞的作用与功效

针灸膈俞的作用与功效

发布时间:2025-09-01 22:27:13 来源:http://www.6k11.com 作者:六康网

今天给各位分享针灸膈俞的作用与功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针灸膈俞的作用与功效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膈俞的作用与功效

张章 副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治疗各种血症 ,如瘀血、出血、***、衄血、呕血、牙龈出血以及月经中出现崩漏、血块等;3、膈俞穴还可以 治疗脾胃疾患 ,如患者存在腹痛、腹胀以及两胁胀痛、胀满,可以选取膈俞穴进行治疗。膈俞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位于后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正常站立时两肩胛骨下角连线横平第七胸椎,后正***距离肩胛骨内缘距离为3寸,一半即为1.5寸,按上述方法即可寻至左右各一个的膈俞穴。

膈俞穴的功效和作用是什么

肖体友 副主任护师 自贡市第三人民医院健脾补心、养血生血等效果,可治疗气血不足,心脾两虚之证,为了提高其治疗效果,可以把其与脾俞相配伍。3、利气、开胸膈:因为这个穴位靠近胸膈,因此受到刺激后能起到开胸膈以及利气的作用,尤其针灸膈俞穴可以提到非常好的调整肺功能的作用。其次,此穴可以与伍阙配伍治疗胃气上逆引起的呃逆。肺气壅闭导致呼吸衰竭的患者,还可以把膈俞穴与膻中、列缺、肺俞等穴位配伍治疗。与内关、丰隆、中脘等穴位配伍可以治疗痰阻导致的噎膈。还可治疗气虚阳衰导致的噎膈,可与足三里、膻中、气海等穴位配伍以提高疗效。4、清泄暑热、宽胸凉膈:膈俞穴是治疗暑湿、风湿及邪热盛实导致的高热的常用穴位。但在治疗高热症状时最好采用刮痧法或者按摩法。以上就是今天为大家介绍的膈俞穴的功效和作用了,相信大家看完后也已经对膈俞穴有了更多认识和了解。最后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本身出现的症状属于膈俞穴的治疗范畴并且症状较轻,只要适当刺激此穴就能得以缓解,但症状较严重时最好请医生诊断治疗。

针灸膈俞的作用

王凤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1针灸膈俞可治疗腹痛、腹胀、便秘以及腹泻。2、针灸膈俞穴与膈肌相对,治疗胃气引起的呃逆、呃逆、反酸、烧心、反流性食管炎也可选用。3、针刺膈俞穴若打嗝严重,患者可以按摩膈俞穴缓解打嗝症状。4、隔俞灸还可以调理脾胃以及对各种消化不良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膈俞的位置 膈俞的作用与功效

钥诺烙晃味檀宽胸降逆,和血止血之功,该穴位虽然不是脏腑背俞,但与横膈的关系密切,在膈俞拔罐治疗膈肌痉挛所致的呃逆,有很好的疗效;还可用于治疗与血有关的疾病,如配足三里,脾俞,大椎,三阴交,血海治疗贫血;配胆俞左右四穴合用,可治疗五劳七伤,气血虚弱的病症;在膈俞,胃俞,内关,足三里,中脘按揉有和胃降逆,止呕吐,止呃逆作用。3膈俞***手法体位:被按摩者俯卧,两手握拳置于锁骨下,按摩者站其头部前方。操作:按摩者以两手拇指分置被按摩者脊柱两侧大杼平高处,向下经肺俞,心俞,膈俞穴止,反复推动3-5分钟。作用:宣热疏风,调理脾胃,使心胸舒畅,上腹部及背部轻松,可防治腹痛,腹胀,嗳气,吐酸,呃逆,食欲缺乏,头晕,目眩,心悸,怔忡,烦躁不安等症。注意:推动时两拇指用力应均匀缓慢,以皮肤微红为度;推法后,在沿经穴位处,可配合指揉法;推动背部皮肤不应使之有褶皱,以免挤伤局部。4膈俞针灸操作手法取俯卧位,可向上(后项方向)或向下(尾骶方向)横刺1.0-1.5寸,其针感向上可达项部,向下可走至背腰部,治胸段背肌疾患;或向内(脊柱方向)斜刺1.0-1.5寸,可使针感走向心胸,胸胁,上肢,对其所达之处的疼痛收效显著;还可向(肩胛骨方向)斜刺1.0-1.5寸,可使针感走向胸胁,上肢,治胸胁,肋间,上肢疾患。注意:禁直刺,深刺,深刺可伤及肺脏,膈俞下内部是肺脏和肝脏,若深刺伤及肺脏或肝脏,可造成气胸或内出血,甚至有窒息,失血休克而***亡的危险;忌进针过快,过猛,对于皮肤粗糙坚实的患者,进针时阻力较大,应防止进针用力过大,一旦针尖穿过皮肤,因内无阻力,易于深刺伤及内脏。

膈俞的准确位置及作用

谢新才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在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旁开1.5寸的位置,具有活血止血、宽胸利膈、和胃降逆的作用。位置膈俞位于人体的后背部,在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旁开1.5寸的位置。具体取穴时,可以将两上肢自然下垂,此时肩胛骨下角与第7胸椎棘突在同一水平位置,再从后背正***向两侧各旁开1.5寸就可以找到膈俞穴,左右各一个。作用膈俞能够活血止血、宽胸利膈、和胃降逆,在临床中主要用于治疗胸膈病症,常用于胃脘痛、呃逆、呕吐、***、便血、咳嗽、气喘、潮热盗汗、瘾疹的治疗。

膈俞

陈玉静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膈俞穴所属足太阳光膀胱经,有益气养血和营、行气宽胸、活血化瘀通络等功效,膈俞穴的部位:当第七胸椎棘突下,上下旁开二指宽处,详细文中膈俞穴的精确部位及穴道治疗法。膈俞穴的部位及图片膈俞穴坐落于身体的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上下旁开二指宽处。(背过手,能够触到在锁骨和脊椎中间凹痕,这个地方便是了,并且上下各有一个)。膈俞穴的基本概念膈俞穴,人体穴位名。出《灵枢。背腧》。属足太阳光膀胱经。八会穴之一,血会。第1步"膈俞穴"。"膈",心之中、脾以上也,膈膜也。"俞",输也。膈俞名喻指膈膜中的血气物质由本穴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来源于心之中、脾以上的膈膜当中,故称"膈俞穴"。第2步"血会穴"。因本穴物质来源于心之中、脾以上的膈膜当中,为血液所变化的之气,故称"血会"。膈俞穴的作用与功效第1步减轻医治鼻出血、牙龈流血、呕血、咯血等各种各样尿症。第2步减轻治疗呕吐、呃逆、噎膈、胸满、胁痛、胃痛、颠狂、贫血、背脊痛等。第3步具备益气养血和营、行气宽胸、活血化瘀通络的功效。第4步膈俞的功效等于中药材里活血化瘀益气养血的川芎,还兼具补血补气上品阿胶的作用。常常按揉膈俞穴,不仅能改正贫血,医治气血两虚造成的皮肤瘙痒,减轻阴血亏虚造成的出虚汗、盗汗,还能提高人体免疫力,是身体健康保健难能可贵的一个好穴道。膈俞穴能够医治的症状消化道病症:神经性呕吐、胃病、胃溃疡、肝炎、肠炎、肠出血、胃痛等;外科疾病:厌食、食道癌、胃癌、食道狭窄、淋巴结结核、胸膜炎等;呼吸道病症:哮喘、咳嗽、支气管炎等;皮肤层面病症:脸色青黄、眼袋、皮肤不光滑等;其他:贫血、漫性渗出性疾病、膈肌痉挛、***、小孩营养不良等。膈俞穴的治疗法常见问题特异拔罐疗法生产:用罐子留罐5-10分钟,第二天一次,可减轻医治各种各样尿症等。特异刮痧疗法生产:用面刮法从上而下刮拭膈俞穴,幅度微重,起痧为度,可祛风热管散热,医治各种各样尿症。特异刺灸治疗法生产:向内斜刺0.5-0.8寸,部分酸疼,针感可外扩散至肋间。不能深刺,防止导致气胸。特异中医艾灸生产:艾柱灸5-7壮,医治呼吸道感染。艾灸贴温灸10-15分鐘,治疗咳喘,胸闷气短。溃脓灸,医治"肺痨"。隔姜灸中脘穴,治疗胃寒刺疼。隔蒜灸百会穴,可防发烧感冒。膈俞穴的按摩方法用拇指按揉膈俞穴100-200次,每日坚持不懈,可以医治各种各样尿症。两手大拇指指肚各自按揉两边的膈俞穴。按揉的技巧要匀称、温和,以部分有酸疼感为宜。早中晚各1次,每一次按揉2-3分鐘,两边膈俞穴另外按揉。

膈俞的准确位置作用

赵天豫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不但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而且有非常好的健脾补心、养血生血等功效,可治疗气血不足、心脾两虚之证,还可以将膈俞穴与脾俞配伍,以提高其治疗效果。膈俞穴是位于背部的一个穴位,其具体位置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许多人不知道膈俞穴的功效和作用是什么?实际上,推拿、针刺刺激膈俞穴后可以起到许多保健保健的作用,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膈俞穴的功效和作用,供大家参考:1、活血化瘀:中医学认为,“血会膈俞”,所以针灸或艾灸膈俞穴都能起到很好的活血化瘀作用,因此在临床上常将膈俞穴与血海穴配伍治疗各种血瘀疾病。2、养血生血、健脾补心:针刺、膈俞穴不但能活血化瘀,而且对脾胃和脾胃都有很好的补益作用,可治疗气血不足、心脾两虚之证,为提高其治疗效果,可将其与脾、脾、脾等相结合,以提高脾肾功能。3、利气、开胸膈:由于此穴位接近胸膈,所以受刺激后可起到开胸膈及利气的作用,特别是针灸膈俞穴对调节肺功能有很好的作用。其次胃气上逆导致的呃逆可与伍阙配伍,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将膈俞穴与膈俞穴、列缺、肺俞等穴位配伍治疗肺气郁闭所致呼吸衰竭的病人。内关穴、丰隆、中脘等可治疗痰阻所致的痰膈。对于气虚阳衰引起的膈肌痉挛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可以和足三里、中、气海等穴位配伍使用。4、膈俞穴是治疗暑热、风湿性、邪热盛实所致的高热的常用穴位,有清泄暑热、宽胸凉膈。如果出现高热的症状,可以选择使用刮痧法或者是按摩的方法来进行治疗。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膈俞穴的功效和作用,相信大家看过之后也已经对膈俞穴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最后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其自身出现的症状属于膈俞穴的治疗范畴,而且症状比较轻,只要对此穴进行适当的刺激就可以得到缓解,但症状严重时最好找医生进行诊断治疗。

膈俞穴的作用与好处

张萌萌 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膈俞穴可以治疗呕吐、清理血热、治疗后背部疼痛。膈俞穴位于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一点五寸的位置。膈俞是人体的背俞穴之一,是膈在后背的气血汇注点。膈俞是膈的一个反应,膈的异常会引起呕吐、呃逆、反酸等,所以膈俞可以用于调理治疗呕吐、呃逆、反酸等。膈俞是人体经络系统里的特殊穴位,它是一个血会。所以可以选膈俞穴位来调理和治疗人体跟血相关的临床症状,比如女子月经不调、痛经等。膈俞在后背,可以用于治疗后背部疼痛、麻木、脊柱屈伸受限等。

膈俞的功效和作用

黄秋贤 主任医师 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具有宽胸理气、活血养血、和胃降逆的功效,临床上主治咳嗽、气喘、潮热、盗汗、呃逆、呕吐、胃脘胀痛、饮食不下、皮肤瘙痒、背痛、脊强,以及各种出血症。取穴方法正坐或俯卧,在背部第7胸椎棘突下,与肩胛骨下角平齐,旁开1.5寸处取穴,临床上肺脏疾患可以配肺俞、中府穴,胃腑疾患配胃俞、中脘穴、足三里,呃逆配膻中、内关、上巨虚,背痛、脊强配委中、肾俞穴、后溪,血虚配脾俞、足三里穴等。

返回
首页
在线
客服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