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中医艾灸基础理论知识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中医艾灸基础理论知识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艾灸技术的中医理论原理
温经歇寒《素问界法方宜论》说:“北方者,天地所阴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例……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熵。”《素问调经论》又说:“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艾灸所用艾叶,性温,补中有通,通中有消,艾灸之热力能够渗透肌层,温经散寒行气。二、回阳固脱艾灸有温补中气、回阳同脱的作用。《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说明了阳气的重要性。阳衰则阴盛,阴盛则寒,寒甚则厥,甚则欲脱,当此之时,用艾灸来温补可以扶助欲脱之阳气。《扁鹊心书》有曰:“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保命之流灼艾第一。”《伤寒论》亦曰:“下利,手足逆冷,无脉者,灸之。”可见阳气下陷或欲脱之危证,皆可用艾灸技术。三、消瘀散结《灵枢刺节真邪》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得温则行,气行则血亦行。艾灸能使气机通调,营卫和畅而瘀结自散。四、防病保健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说:“凡人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瘟疟毒气不能着人也。”他经常自灸,加上其他的保健措施,结果活了101岁。可见艾灸可以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增强体质,延年益寿。《扁鹊心书》说:“人之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由此说明艾灸能够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无病施灸,可以激发人体的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使人精力充沛,健康长寿。五、美容作用近年来艾灸技术日渐运用于美容,由局部施灸力主治疗斑秃、面瘫、面肌挂挛、痤疮、雀斑等病的局部美容灸,发展到治疗肥胖、美发、润肤、容颜等整体美容灸,在诸多美容灸中占有一席之地,并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其主要机制是通过艾灸的温热性刺激和药理作用,使施灸部明显充血,加强营养,旺盛新陈代谢,同时可以抑菌、杀菌,使组织恢复青春。历史上第一位艾务大家——晋代的鲍姑认为:“灸法不独愈病,且获美艳”。佳时间中医专家指出,适合进行中医艾灸疗法的季节就是夏季。因为夏天穿衣少,即便不去医院,自己在家艾灸也非常方便,不像冬天在家脱了衣服施灸容易受凉。而且天气热,人体对温度就比较敏感,不容易被烫伤。重要的是夏天施灸符合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中医认为,阳虚、气虚人群更适合进行针灸疗法。生病的人大多属于阳虚体质。艾叶是温性的,属于纯阳之物。艾灸能够温通经络,祛除寒湿,补益人体阳气。夏天又正好是自然界阳气重的时候,两者的阳热合在一起,温补的作用更强。所以在夏季大自然阳气盛的时候艾灸,补益的效果能够达到佳。结语:以上的内容就是关于中医艾灸了,相信大家在看完之后应该对艾灸有了更多的了解了。这个艾灸技术是一种非常好的治病方法。这里的操作规程也是经过一定时间积累出来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多看看哦!
艾灸是什么意思
李辉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艾灸主要是用艾叶制品进行的一种治疗,比如艾叶能揉制成艾绒,艾绒又可以制成小艾柱,也可以制成长艾条。通过艾柱和艾条的点燃,对特殊的部位进行熏、烤,这就是艾灸治疗。艾灸治疗一般有四种方式:1、艾柱灸:艾柱灸是把艾绒揉制成艾柱,可以直接放在皮肤上,或者放在姜片上做隔物灸,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治疗方式;2、艾条灸:把艾条点燃,像烟一样长,点燃以后对准需要施灸的部位进行灸治治疗;3、温针灸:温针灸治疗一定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其实主要是针灸科的医生能做,因为温针灸需要把针先插入特殊部位,一般是腧穴上,然后在针柄上加艾柱,点燃艾柱以后,让热力通过针渗透到体内,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治疗,叫温针灸;4、温灸器灸:把艾绒或者艾条放到温灸器里,需要选择部位进行施灸。
中医教你怎样艾灸
马小丽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1、选择合适的穴位。艾灸疗法是利用艾棒在一定的穴位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燃烧,直接或间接地施以适当温热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而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穴位的选择要根据具体的病情来看。比如艾灸的穴位可以取关元,中极,气海,会阴,足三里,三阴交,腰骶部的穴位等穴位来艾灸。虚寒体质,通过艾灸温肾助阳散寒止痛,可以给予艾灸三阴交,足三里,脾俞,肾俞,命门,中脘以温肾助阳。祛湿可以进行艾灸,去湿热,艾灸方法:肝俞、胃俞、阳陵泉、阴陵泉、三阴交、太冲。2、选择合适的艾灸工具。艾灸要选择比较好的艾条,可以直接手持艾条艾灸。也可用在进行艾灸的时候需要购买一个艾灸的盒子,避免烫到自己。艾灸仪艾灸也是非常先进的一种方法。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3、注意艾灸的时间。艾灸根据季节、地域的不同、要注意艾灸的用量,艾灸时要合理利用姜片。找准穴位,避免造成不良后果。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致灼痛,灸至皮肤有红晕为度,就可以了。能起到温经通络,散寒祛湿的功效。一般来说每次艾灸的时间15-30分钟不等,十天为一疗程。4、选择正确的艾灸方法。艾灸有很多种方法,一般可以用回旋,悬定,雀啄,摆尾回悬。手持艾灸条,离穴位高度3厘米左右。艾灸时在左右方向,或反复旋转施灸。还可以使用生姜辅助,具体的方法是取生姜一小片,敷于有关的穴位之上,上面将点燃的艾条或是艾柱接近或是放于生姜片上,进行熏烤。
艾灸基础知识谱及
夏昆鹏 副主任医师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概述艾炙:点燃艾绒、艾炷、艾条,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养生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方法/步骤一、艾灸简述烟对朋友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东西,艾条就相当于一个放大的烟。在朋友圈,男的十个有九会是抽烟的,众所周知,吸烟对身体有害的,但艾炙却是用来防病治病、保健养生的。这两个相像的事物,作用是截然相反的。艾炙:点燃艾绒、艾炷、艾条,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养生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艾灸产生于***远古时代,因为它的作用机理和针疗有相近之处,并且与针疗有相辅相成的治疗作用,通常针、灸并用,故称为针。针灸治病在国内外有着深远的影响,但现代人说针灸,多数时候仅指针疗,已经很少包含艾灸的内容了。在我们蕲春,艾灸养生文化已普及得很广泛了。艾炙所用原材料艾是蕲春四宝之一--蕲艾。无论是种植、采摘,还是加工、使用,每家每户都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然而前几天在与外地朋友聊天中谈到艾,他们却都非常陌生,有的朋友还指着艾条的图片问我这么大的烟是干什么用的。可见艾这一养生至宝还不被广大人群所关注。在现代,人们生病了,大多依赖于西医,其实其中绝大部分症状我们的老宗祖早已传下了灵验之方,可惜这些却并不被人们所重视。西方医学文化在***的发展日趋成熟的同时,我们老祖宗所遗留下来的治病、养生文化瑰宝却渐渐隐退,淡出人们的视线。二、为什么要用艾来作为施灸材料灸法的运用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时间亦在石器时代),火的发现和使,使火跟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火的掌握既可使人类躲避猛兽的侵袭,可以熟食,又可抵御严寒酷冬的恶劣气候,还可将树木等用火燃着后灸于患处,祛除寒邪,解除痛苦。在实践过程中,对灸火的材料亦有所选择,至《黄帝内经》已载有松、柏、竹、橘、榆、帜、桑、枣等八木不宜作为灸火之说,因为其对人体有所伤害,所以逐渐被淘汰,但艾叶熏灸则疗效最著,它温度适中、燃烧持久、穿透力强,热量深达人体循经络走遍全身,且几乎无任何毒负作用,故以后才逐渐多用艾叶来代替其它灸疗。三、艾炙养生治病之功效《黄帝内经》的《灵枢·官能》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亦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灸疗,起初主要是用于治疗寒症的。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北方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唐代王冰注:"火艾烧的,谓之灸焫",用这种烧灼疗法治疗"藏寒生满病"是颇有疗效的,在使用的历程中,历代医家对艾灸功效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开发,逐渐发展为治疗全身不同性质的多种疾病,以至后来更有"一灸治百病"的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从中可以看出先贤们在对养生治病的研究中把艾的地位看得很重。艾用中医学的观念概括有:"回阳固脱,复脉救急;疏散风寒,调和营卫;活血散血,温通经络;升提中气,固胎止漏;祛风除湿,温寒通痹;固摄冲任,回转胎位;消淤散结,祛腐生肌;引导实热,附火外发;养阴清热,散火祛瘀;培补脾胃,强壮元阳;强身保健,祛病延年"之功效。主要作用归结为:1.温通经脉、驱散寒邪。中医认为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血不足、运行不畅就容易衰老生病。那么气血有"遇温则行,遇寒则凝"的两大特点。春秋季节交替,时冷时暖;夏季炎热,人们喜欢吹空调,吃冰冻的食物;冬季洗冷水过多,这些因素都容易使风寒之邪入侵人体,经年累月,使大多数人逐渐形成了寒凉体质,出现了畏寒肢冷、手脚冰凉、痛经、脾胃虚弱等亚健康状况。艾灸正是利用艾的纯阳特性,艾火对经络穴位的温热刺激,使气血运行,以火攻邪。采用上等陈艾打绒精制而成的艾条,火柔而温,渗透力极强,能温经散寒,以火攻邪。具有祛风寒、化瘀滞、消炎止痛,促进细胞再生,从而达到保健、养生、美容之功效。2.行气活血,消瘀散结。对于艾灸疗法所用的蕲艾,具有芳香走窜的特性,燃烧时所散发出的温热与特殊气味,能够快速的开通人体的经络,加速人体的气血循环。3.温补益气,回阳固脱。艾灸疗法补益强身,能激发人体免疫系统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强内通外。艾灸疗法具有特殊的纯阳之性,能使人阳气足,精血充沛,固体强身,增强人体消化、循环、排泄、生殖泌尿系统机能的作用。针对肥胖以及肥胖而致的肌肉麻木,四肢不遂,二便不匀,腰腿酸痛,动则气短,体倦乏力等症状具有显著的效果。4.增强免疫力,保健强身。常灸足三里、关元、大椎、气海、膏肓俞、风门、三阴交、风池、涌泉等养生穴,能激发人体正气,提高抗病能力,起到保健强身作用。四、艾灸的操作方法艾灸发展到现在已经很成熟了,灸法多种,各有千秋,从手法来讲有艾条灸、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等;从方式来讲有温针灸、直接灸、电子艾灸、瘢痕灸、无瘢痕灸、温管艾灸、温灸器灸、间接灸等多种方式;同时间接灸又分隔姜炙、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等。手法、方式多种多样,初读者不免眼花缭乱。笔者这里就其中四种操作简便、效果显著、应用广泛方法作一个整理,希望对于初学者能起到一些帮助。1.温和灸:(1)使用工具:艾条(可网上选购)操作方法: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3~5厘米进行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伤为宜,一般每处灸10~15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2.回旋灸:(1)使用工具:艾条(2)操作方法:将艾条点燃端先在选定的穴位熏灸,距离皮肤3厘米,至局部有灼热感时,在此距离做平行往复回旋施灸,以局部潮红为度。3.间接灸:(1)使用工具:艾柱(较短艾条,长约125px可网上选购)(2)操作方法:间接灸一般用艾炷(较短艾条,长约125px)施灸。首先取姜片、蒜片、食盐、附子饼(其中一种即可)等物,用刀切下一块50px厚的薄片,将薄片置于要施灸的穴位上作为间隔物,然后将艾柱点燃,将艾柱另一端置于姜片等间隔物上,间隔物将艾炷与皮肤隔开。间接灸和回旋灸都适用于腹部温灸(下图使用的是艾绒,为了使用方便,亲们可改换为艾柱,效果一样,使用更方便)。4.温灸器灸:(1)使用工具:随身艾灸盒、木制艾灸盒、艾灸棒(2)操作方法:施灸时,将艾条或艾柱点燃装入温灸器的小筒,同时在应灸部位放一块隔热布,然后放在穴位上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皮肤红润。适用于背部等面积较大的部位。5.温灸的4个提醒(1)施灸时,因部位、病情的不同,所得到的"热"感也会有所不同。①透感:温灸产生的热感从皮肤表面直达深部组织,甚至内脏;②扩透:热感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周围扩散;③传热:热感从施灸点循一定线路向远部传导,甚至到达病灶;④远离施灸部位较施灸部位更有热感;⑤深部组织热感较表面部位更热等。⑥除了热感外,施灸部位还会有酸、胀、麻、痛之感。(2)①大多数穴位在人体都有两个,温灸时要先灸左后灸右;②如果灸的穴位多而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③初次使用灸法时,要时间短、小剂量,以后再逐渐延长时间。(3)①施灸时要注意防止落灰,以防烫伤;②如果施灸时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出汗等症状,应立即停灸、卧床,并开窗通风。(4)①温灸后,不要立即用冷水洗手或洗澡,多喝温水,以利排毒;②别忘了将艾条置于盛清水的容器中熄灭后放在一旁阴干,以备下次再用。五、最佳灸量艾灸应该考虑天时、地理、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来定灸量,如冬天灸量宜大(每穴位灸15分钟-20分钟),才能祛寒通痹,助阳回厥;夏季宜少灸或轻灸(每穴位10分钟-15分钟),才不会造成上火伤阴。北方风寒凛列,灸量宜大(每穴位15分钟-20分钟);南方气候温暖,灸量宜小(每穴位10分钟-15分钟)。注:不同的年龄、体质和性别,其阴阳气血的盛衰及对灸的耐受性也是不同的。老年或体弱的人使用保健灸,灸量宜小(适当减少炙疗穴位),但须坚持日久;而壮年者随年龄由小至大而适量增加灸疗穴位个数。至于灸的程度,施灸后应以自觉温热舒畅,直达深部,经久不消,停灸多时,尚有余温,才算到家。《医宗金鉴》认为:"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然头与四肢皮肉浅薄,若并灸之,恐肌骨气血难堪,必分日灸之,或隔日灸之,其艾炷宜小,壮数宜少。有病必当灸巨阙、鸠尾二穴者,必不可过三五壮。背腰下皮肉深厚,艾炷宜大,壮数宜多,使火气到,始能去痼冷之疾也。"就是说,不管灸治哪个穴位,都要"足量",热力要能够深入体内,直达病所。为了防止施灸时出现的痛苦,提出可以适当减少灸量,而以持久性来保证功效,即天天灸或隔日灸。六、最佳施灸时间艾灸最佳施灸时间是夏季。1.操作性强。夏天穿衣少,即便不去医院,自己在家艾灸也非常方便,不像冬天在家脱了衣服施灸容易受凉。而且天气热,人体对温度就比较敏感,不容易被烫伤。2.符合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艾灸主要针对的是寒湿症状,祛除寒湿,补益人体阳气。艾叶是温性的,属于纯阳之物,夏季又正好是自然界阳气最重的时候,此时艾灸正是利用天时,两者的热量合在一起,祛寒湿、温补的效果更显著。七、艾灸完艾条没有用完留存方法艾条最好不要截断,那样很浪费,熄灭的办法最好不要用水,不然下回使用要等很久。我介绍一种既安全又省事的方法:找一个装奶粉用的铁盒子,想熄灭艾条时,把艾条直接放入盒子,盖上盖子,没有氧气艾条自然熄灭。下回想接着用的时候也很好点燃。八、灸后反应1.艾灸后常常会有疾病加重的反应。这是正邪交战的正常现象,我们人体是个整体,这里有阴阳之分,不可能只允许正气存在而把邪气都驱逐。那么病邪在体内寄居很久,他也不会轻而易举的乖乖就范。所以这时候就免不了有反应,你用艾灸的方式激发正气想把我赶出,那么我就先顽强抵抗。这时的正气不足,而邪气旺盛的时候,当然你会有各种不适反应出来。当你逐渐艾灸,体内慢慢累计了很多正气的时候,这时的病邪就会逐渐地赶出体外了。2.艾灸后常常会有失眠的症状。如果出现初次艾灸后失眠,也是一种反应,此时的失眠,多疲乏无力,或嗜睡。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艾灸后,这时如果睡眠很少,但不会出现疲乏无力的现象,反而因为艾灸,而显得精力充沛。此时,不要因为睡眠时间的不足而烦恼,也不要刻意用***来凑够睡眠的时间,主要看你自己的精力是否充足,灸中脘还会很快改善脾的功能。3.艾灸的走窜现象。有时候我们艾灸中脘,会有肝区不适,或会有胃脘部不适,这很有可能你的肝有隐患或你的胃有疾病,艾灸就会主动帮助你去调整,这就是艾灸的通窜功能。所以说,我们的身体有一个自我调整的功能,只要你调动的好,这些都会起来工作。假如你艾灸关元穴,也许会反应出你妇科方面的隐患或前列腺方面的问题或生殖系统的一些疾患。人体"阴阳"的升降是有其固定的规律的,元气逐渐充足了,"阴阳"就必定按照其规律运行,该升的就自然会升,该降的就自然会降,根本就不必用人为的方法去调动升降。4.艾灸的上火现象。艾灸上火都有哪些表现?有的人会口干舌燥,有的会头晕、牙痛、鼻出血,甚至有的会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脸上起痘痘,部分人会有耳鸣,这是艾灸的一种反应。如果是艾灸引起的,当你停掉艾灸后,这些症状也会随之消失。但是往往艾灸上火了,也提示着艾灸已经起了作用了,这个时候如果停掉艾灸就会功亏一溃。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在不停掉艾灸的前提下,来应对上火呢?可以艾灸涌泉穴来撤火,还可以刮痧、拔罐来撤火。具体细致操作,这里就不多讲了5.艾灸后身体出现类似过敏的现象。有很多人艾灸后身上出现很多红疹的现象,此时多以为是过敏了,其实,这些表现出来的症状,都是寒邪被驱赶外出的表现。也是病邪在体表的反应。如果此时停灸,病邪还会入里,侵蚀脏腑。如果此时皮肤表现严重,可以用放血疗法(注:如需放血疗法,请去当地专业中医理疗馆进行,严禁个人私自操作)使邪出有门。6.艾灸后的精神反应。有很多人会出现类似抑郁症的现象,这时可以找人倾诉,可以到狂野处大哭或大喊,一定要发泄出来,不要郁闷在心,免得徒增新疾。九、艾灸注意事项1.饭后一小时内不宜艾灸,脉搏每分钟超过90次以上不要艾灸,过饥、过饱、酒醉禁灸,孕妇禁灸,身体发炎部位禁灸。2.注意防火。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3.手术后在体内埋钢钉或者其他东西的人,不要随便在做过手术的位置艾灸。4.穴位艾灸顺序。古人对于艾灸的顺序,有着明确的论述,就阴阳而言,如《千金要方》说:"凡灸当先阳后阴,先上后下"。《明堂灸经》也指出:"先灸上,后灸下;先灸少,后灸多";。这是说艾灸的一般顺序是:先灸背部,再灸胸腹部;先灸上部再灸下部,先灸头部再灸四肢;就数量而言,先灸少而后灸多,即按天数由小到大逐渐增强。5.在临床上艾灸时,需结合病情,灵活应用,不能拘执不变。同时艾灸某两个穴位的问题上,一般没有什么限制。6.艾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7.艾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水),有助排泄系统排出体内毒素。8.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9.要注意保暖。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10.防止晕灸。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甚至发生晕倒。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11.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示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12.常灸足三里、关元、大椎、气海、膏肓俞、风门、三阴交、风池、涌泉等养生穴,能激发人体正气,提高抗病能力,起到保健强身作用。艾灸具有效果明显、简便易行、经济实用的优点,几乎没有什么毒性和副作用,无论是用于防病治病、养生保健,实是家庭生活中的首选。艾灸期间,要注意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不要过肌过饱、节制房事,尽量多吃清淡的食物,还要保持心情愉悦,多到户外运动或散步,光艾灸不锻炼也是不行的。要每天至少保持30分钟的锻炼,才能达到更好的疗效。只要操作方法得当,穴位掌握准确,对人体一般不会产生不良反应。如果错误的判断了身体的体质,错误的选择了施灸的穴位,且艾灸时间过长,也可能会造成身体不适,就会被理解是所谓的艾灸的副作用,建议应该到专业的地方进行指导。比如专业的艾灸养生馆,经过正确的方法指导是可以调节过来的。附:养生穴位参考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为养生保健强壮的要穴。长期施灸有调理气血、补肾固精等功效。用艾条灸10-15分钟。命门穴:位于人体背后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是人体生命力的中心,为元气"住宿"的地方。用艾条灸10-15分钟。中脘穴:位于腹部正***,脐上4寸处,相当于五指宽度。用艾条灸10-15分钟,能有效缓解胃部疾病的各种症状。足三里穴: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月一横指处,用艾条灸10-15分钟。经常用此法施灸,具有补益脾胃、扶正培元、调和气血、祛邪防病之功效。说明:艾灸足三里穴能使胃痉挛趋于弛缓,胃蠕动强者趋于减弱;又能使胃蠕动弱者立即增强,胃不蠕动者开始蠕动。因此,除胃溃疡出血、穿孔等重症,应及时采取措施或外科治疗外,其他不论什么原因所致的胃痛,包括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及胃神经官能症等,若以胃脘疼痛为主者,用本法艾灸,均能立时止痛。疾病穴位参考头昏脑胀:心俞、膻中、神门、内关颈椎:风池、大椎、大杼、天宗、肩髃、肩井、曲池、阳池肩周炎:天宗、肩髃、肩髎、肩贞、肩井***:肾俞、大肠俞、委中、阳陵泉坐骨神经痛:肾俞穴、次髎、殷门、足三里、阳陵泉落枕:大椎、肩中俞、肩外俞、天柱、悬钟腰酸背痛:肾俞、志室、大肠俞风湿性关节炎:鹤顶、膝眼、足三里、曲池感冒:风池、大椎、风府、合谷、肺俞、列缺急性支气管:肺腧、定喘、合谷慢性支气管炎:肺俞、膻中、脾腧、膏肓腧、太渊、定喘、合谷、足三里咳嗽:膻中、肺俞、膏肓、天突、风门、列缺、大椎、足三里、丰隆支气管哮喘:定喘、肺俞、膻中支气管扩张:孔最、尺泽、膻中肺结核:肺俞、太渊、三阴交、膏肓腧、足三里、太溪胸膜炎:肺俞、内关、期门、阴陵泉、侠溪、膻中膈肌痉挛:中脘、足三里、内关、巨阙急性胃肠炎:天枢、中脘、气海、上巨虚腹痛:气海、中脘、内庭、脾腧、足三里、天枢胃下垂:百会、足三里、中脘、梁门、关元胃痉挛:天枢、中脘、梁丘、幽门消化性溃疡:中脘、梁门、足三里、胃枢肠梗阻:足三里、天枢、支沟、下巨虚便秘:足三里、天枢、大横、大肠腧、支沟失眠:涌泉、三阴交、内关、足三里、百会贫血:足三里、关元高血压:足三里、绝谷、曲池、血海心绞痛:心俞、至阳、厥阴俞、膻中、少海、内关无脉症:心俞、内关、太渊、厥阴俞糖尿病:关元、太溪脱***:长强、百会、足三里胆囊炎:阳陵泉、期门、日月、胆腧、太冲、足临泣肝硬化:期门、中脘、足三里、水分、三阴交遗尿:关元、足三里尿潴留:三阴交、中极、膀胱腧前列腺炎:阴陵泉、三阴交、气海、中极、会阴、腰阳关前列腺增生(肥大):关元、曲谷、肾腧、命门***:中极、关元、肾腧、命门男性不育:气海、关元、三阴交、命门、足三里遗精:中极、肾腧、三阴交、关元、志室上热下寒:关元、神阙、足三里、血海、曲池、太溪、每天灸一两个、或者选两个长期坚持疏通脾胃:中脘退热:大椎角膜炎:丝竹空、印堂、风池、太阳附带治冻疮妙方穴位: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之中点处)、足三里穴。方法:在冻疮局部先揉按5分钟。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对准已发或将发冻疮处,各悬灸10-15分钟,以局部皮肤潮红色为度。若冻疮在上肢或耳朵,必须加灸合谷穴5-10分钟;若冻疮在下肢,必须加灸足三里穴5-10分钟。用本法连续艾灸3天,冻疮不再复发。
艾灸原理及其作用解说
张树昆 主任医师 曲靖市中医医院行气活血、祛瘀除湿的作用,进行艾灸可以刺激人体血液循环、增加新陈代谢,同时激发患者的免疫系统,达到提高免疫力的效果,进行艾灸能够起到非常好的去疯除湿的效果。
中医艾灸的作用
吕志超 副主任医师 唐山市中医医院艾灸作用主要有局部刺激、经络调节、调节免疫。一、局部刺激:灸疗在人体基本特定部位,通过艾火刺激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正是这种温热刺激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起到缓解和消除平滑肌痉挛,使局部皮肤代谢能力增强,促进炎症、黏连、渗出物、血肿等病理产物吸收消散。二、经络调节:人体是一个整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互相协调,主要靠经络调节作用实现。经络腧穴对于药物储存性,腧穴具有储存药物作用,药物理化作用较长时间停留在腧穴或释放到全身,产生整体调节作用,使疾病得以治愈。三、调节免疫:很多临床实验都证明,灸疗具有增强免疫功能作用。灸疗许多治疗作用通过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实现。这种作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也就是低者可以使之升高,高者可以使之降低,并且在病理状态下,调节作用更加明显。
中医艾灸的注意事项
妇女和儿童宜减量,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灸。体质。艾灸适宜虚证和寒证,如虚弱怕冷、久病久泄、关节冷痛、寒咳哮喘、风寒感冒等;不适合实证和热证患者,如上火、口舌生疮、大便干结、小便短黄、发热等。身体状况。极度疲劳,过度饥饿、口渴,醉酒时都不宜治疗,尤其是患有胃肠疾病的人更应该注意这些。大悲、大喜、大怒等情绪不稳定时也不宜用,否则会使艾灸的效果大打折扣。由此看来,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艾灸哦。(责编:张琴琴)
艾灸的好处与功效
赵天豫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1、通经活络:中医艾灸具有通经活络的益处和作用。人体的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它把我们的脏腑和身体各部分连接起来。在经络不畅的时候,我们体内气血的运行也会受到阻碍,这很容易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生,危害我们的健康。而且中医艾灸,它能通人体的十二经脉,使我们的经络通畅,从而治疗某些疾病。2、行气活血:中医艾灸具有行气活血的益处和作用。人体气血的好坏,在一个人的气色、皮肤上都会表现出来。如果气血不足,就会导致整个人看起来一点也不精神。中医艾灸能有效地调理我们体内的气血,同时还能提升中气,还具有养生的作用,会使我们的气色看起来更好,整个人更有精神。3、祛湿散寒:中医艾灸具有祛湿散寒的功效。中医认为,高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寒气则会导致血液凝结,从而引发一些疾病。而且中医艾灸可以通过我们的经脉,驱除我们体内寒气、湿气,从而缓解一些无力、虚胖、痛经等症状。4、增强免疫:中医艾灸具有提高免疫功能的功效。中医艾灸能使我们体内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强,还能加快我们体内某些抗体的产生,从而提高我们的免疫力。这会使一些疾病远离我们。尤其是那些体质较弱的人,更应该进行艾灸,以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艾灸是什么意思
王燕 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艾灸只是中医理疗的一种方法,对身体的一些疾病确实起到明显的效果。作为中医针灸疗法中的一种灸法。是用艾叶制成的艾条、艾炷为主体,熏烤人体的相关的穴位以达到保健和治病的一种自然疗法。艾灸的方法很多,包括艾灸顺序问题、艾灸频率问题、艾灸时间问题、气血问题。所以艾灸必须要在艾灸师或中医师指导下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艾灸在疾病防治方面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