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六康网全国知名整形美容咨询预约平台
首页 > 整形资讯 > 艾灸养生方法

艾灸养生方法

发布时间:2025-07-20 21:20:22 来源:http://www.6k11.com 作者:六康网

今天给各位分享艾灸养生方法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艾灸养生方法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艾灸养生保健方法有哪些?

第一、艾灸足三里犊鼻穴下的三寸位置就是足三里穴,它和胫骨前缘有着一横指的距离。简单准确找到穴位的方法,正坐屈膝,用手去摸取胫骨粗隆,在胫骨粗隆外下缘直下一寸的位置便是。经常用艾针灸足三里穴可以具有补益脾胃、调和气血、预防疾病的功效,只需要用艾条进行15分钟的熏热即可。第二、艾灸命门穴命门穴的位置在背后第二腰椎下方与肚脐相对的位置,是人生命力的中心,是元气所聚集的地方,如果对这个穴位进行艾灸可以起到补肾壮阳的功效,是保健强壮的重要穴位。只需要用艾条进行15分钟的熏热即可。第三、艾灸关元穴关元穴是位于我们肚脐位置下三寸的位置,这个是养生保健的重要穴位,长期施以针灸可以使人体元气充足,因为刺激这个穴位可以达到调理气血、补肾固精的目的,并且能够治疗泌尿及生殖系统的各种疾病。用艾条进行15分钟的熏热即可。第四、艾灸中脘穴中脘穴位于我们腹部的正***,肚脐上四寸的位置,用艾对此穴位的刺激,可以治疗和调理胃部疾病。(责编:陈晓)

艾灸养生方法有哪些

陈玉静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①补中益气艾灸养生方[施灸方穴]百会、中脘、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太渊。[方穴功用]益气行血、通经活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健脾和胃、温中散寒、脾肾双补、化水利湿、调和营卫。[方穴主治]可作为一切亚健康艾灸养生保健的基础施灸方穴,还可治疗气虚血瘀之中风、胃脘痛、腹胀、腹泻、气短、乏力、腰腿无力、浮肿等症。②五脏俱补艾灸养生方[施灸方穴]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方穴功用]补五脏、调气血、安神定志、通经活络。[方穴主治]为背部膀胱经穴位,可用于强身健体、防治亚健康、体质衰弱。还可治疗心悸气短、腰酸乏力、中风后遗症及一切虚劳损伤。③独灸关元养生方[施灸方穴]关元。[方穴功用]补元益气、温肾健脾、补肾固脱、回阳救逆、温中散寒、理气止痛、补肾纳气、温阳利水、补血调经、温暖下元、补虚泻实、延年保健。[方穴主治]可用于******、***滑精、遗尿癃闭、小便频数、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崩漏带下、产后出血等妇科常见病,腹胀腹痛、腹泻痢疾、脱***便秘等胃肠系统疾病,中风及一切虚劳损伤。关元还是人体重要补穴之一,女子可配合三阴交艾灸,男子可配合足三里艾灸。上文中为大家介绍到的这三种艾灸方法是其养生方法中的几种而己,另外对于一些其它心血管疾病等都有相应的治疗方法。还有如果我们的身体没有疾病困扰,但是也可以通过艾灸的方法来达到调节,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专业一些的地方去艾灸尝试下。

艾灸经络养生方法有哪些

陈玉静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1.悬灸是用艾绒卷起来的长条状圆柱艾条施灸。将点燃的艾条悬于距离施灸部位一定高度进行熏烤,一般艾火距皮肤约3厘米,每次灸5~10分钟,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至于烧伤皮肤,以出现红晕为度。操作时分为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三种方法。2.艾灸器灸又叫温灸器,根据不同的艾灸器具,可分为温灸盒、温灸筒、温灸杯等。它的优点是可以固定在身上,操作方便,刺激作用温和。3.间接灸又称"隔物灸",是在皮肤和艾炷之间隔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作为间隔的物品通常有姜、蒜、盐,药等,分别称为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药灸等,因为间隔的物品不同,治疗作用也就不同。4.直接灸是用艾绒捏成的圆锥体,也叫艾炷,直接放于身体穴位和病痛处点燃施灸的方法。一般艾炷可分为大、中、小三种,大者如蚕豆大小,中者为黄豆大小,小者为麦粒大小,皆为上尖下大的圆锥体,便于平放和点燃。直接灸分为两类,灸后不留瘢痕的称为无瘢痕灸;灸后皮肤出现化脓甚至结痂的,称为"瘢痕灸"。艾灸经络养生的方法有哪些呢?看着上面的介绍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到了使用艾灸的方法可以分为四类,这四种艾灸的方法就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达到养生的目的,不过具体使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艾灸,这就得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更好的达到保健养生的功效。

图书知识聚合

在3本书中找到答案第三节 慢性湿咳的辨证与中医药治疗(2)艾灸疗法: 取大椎、定喘、肺俞,用艾灸或隔姜灸,每次3~5壮。 (3)走罐疗法: 患者伏卧位,局部涂少量万花油,用闪火法拔一侧肺俞穴,5分钟后将火罐向下方滑动至脾俞。起罐后拔另侧面,方法同上。至背部脊柱两侧皮肤充血或淤血为度。 (4)穴位贴敷疗法: 取肺俞、大椎、定喘穴,运用贴敷中药粉(胡椒、白芥子、细辛等),姜汁调和后制成药粒置于穴位上,每次留穴1小时左右。 2.热痰 (1)毫针疗法: 曲池、列缺、丰隆、内庭、膻中。肺热壅盛,咳而满者,加大椎、肺俞;咳伤肺络者,加孔最、复溜。针以泻法。可用电针法,密波,留针20分钟左右。 (2)穴位注射疗法: 选取定喘、肺俞穴,采用穴位分层推注清开灵注射液,每穴1ml。赖克方人民卫生出版社(三)落枕艾灸法: 患者取坐位,单侧落枕者将患侧手置于治疗床上,双侧落枕者将双手置于治疗床上,然后选取患侧经渠穴(该穴在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1寸),放置厚约0.5厘米并刺有小孔的姜片,将艾炷放在姜上施灸,以患者感觉舒适、不灼伤皮肤为宜,时间15~20分钟。每日1次,共治疗3次。 (3)热敷法: 取300~500毫升的米醋,将一块棉纱布浸泡在米醋中,然后将此棉纱布平敷在颈部肌肉的疼痛处,再将一个装满热水(水温应在70℃~80℃左右)的热水袋放在浸有米醋的棉纱布上进行热敷,持续热敷20~30分钟。热水的温度不宜过高或过低,必要时可更换热水袋中的热水以保持温度。在进行热敷的同时,患者可不断活动颈部以加强疗效,活动的范围应由小到大。一般落枕患者用此法治疗1~2次后,其疼痛的症状就可明显缓解。王启民邱美光人民卫生出版社25.糖尿病患者如何选择合适的茶饮28.如何使用艾灸疗法辅助糖尿病的治疗 艾灸使病人的营养能得到有效的吸收和利用,从而提高人体的自身免疫功能和抗病防病能力,防止了部分并发症的发生,做到综合治疗,标本兼治。艾灸可以 “虚则灸之,使火气已助阳气也;实则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气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可以选择艾灸中脘、神阙、命门、关元、足三里。这五个穴位可以扶植体内正气。神阙,也是肚脐眼,是先天和母体息息相关的穴位;中脘在神阙的上四寸,关元是神阙穴下的三寸。在施灸的过程之中,总体时间不要低于40分钟。在足三里施灸的时间,不要低于15~20分钟。神阙穴是先天和母体息息相关的穴位,艾灸神阙穴可以改善胰岛细胞功能、提高免疫力,使糖尿病患者C肽、胰岛素增加,而胰高血糖素下降,辅助治疗糖尿病。艾灸因热度较高,操作时有风险,需在医生指导后再自行艾灸,避免皮肤烫伤。***健康教育中心组织郭立新潘 琦人民卫生出版社

艾灸的好处与功效

马方 主任医师 北京协和医院1、增强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艾灸疗法的作用机制与其作用部位的火所产生的温热刺激是有关的,这种温热刺激可以使局部的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局部的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缓解和消除像平滑肌痉挛这类问题,使局部的皮肤组织代谢能力加强,促进炎症、血肿等病理产物的消散和吸收,还可以引起大脑皮层抑制物质的扩散,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发挥镇静、镇痛的作用。2、调节免疫功能:艾灸的许多治疗,其治疗作用是通过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来实现的,这种治疗具有双向调理的作用。3、治疗某些疾病:艾灸对各种急症、急性疾病、危重疾病的治疗和抢救都是适用的,而且还可以用于像虚损、慢性疾病等的滋补与调理,包括我们大家说的内科、外科、妇科、皮肤、儿科以及骨伤等几百种疾病都可以采用艾灸疗法治疗,并且疗效也是十分明显的。4、健脾益胃:如果在中脘穴施灸可以温运脾阳、补中益气,而常灸足三里穴能够促进消化,增加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以濡养全身,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5、祛湿散寒、通络止痛:艾火的热力能够透过肌层向下行气,有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对于像风湿、痛经、闭经、胃脘痛、寒疝腹痛、泄泻、痢疾等病都有疗效。

艾灸养生法有哪些

1、选穴原则温熙气血、扶正祛邪,健体长寿2、常用穴位足三里、关元、气海、神阙3、灸法(1)艾灸杯灸:使用艾灸杯温灸,足三里穴可沿经络轻刮,每日一次,每穴5-10分钟,以局部潮热微红为度。(2)艾条直接灸:手持艾条直接灸之,每穴5-10分钟,每日或隔1-2日一次,可采用悬灸、回旋灸之法。4、灸法宜忌艾灸的同时,最好配合腹部脐周按摩,每次顺逆时针各100下。防病保健灸法中医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未病先防”的思想,至今仍受到人们的肯定。而灸法保健是自古以来的防病之术,具有显著的防病治病效果。如《扁鹊心书》里说:“保命之法,灼艾第一。”1、选穴原则扶正选穴,加强预防2、常用穴位百会、大椎、风门、肺俞、合谷、足三里、三阴交、涌泉3、灸法(1)艾灸杯灸:使用艾灸杯温灸,沿经络轻刮,每日一次,每穴5-10分钟,以局部潮热微红为度。(2)艾条直接灸:手持艾条直接灸之,每穴5-10分钟,每日或隔1-2日一次,可采用悬灸、回旋灸之法。4、灸法宜忌要根据自身体质、易患疾病、流行性疾病应及早防治。(责编:郑永仪)

艾灸的保健法

艾灸疗法能健身、防病、治病,在***已有数千年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广泛使用艾灸法,如《庄子》中有“越人熏之以艾”,《孟子》中也有“七年之病求...

艾灸养生 艾灸操作手法及注意事项

1、直接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1)瘢痕灸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住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施灸时由于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痴脱落后而留下瘢痕。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结核、瘰疬等慢性疾病。(2)无瘢痕灸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若用麦粒大的艾炷施灸,当患者感到有灼痛时,医者可用镊子柄将艾炷熄灭,然后继续易位再灸,按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此法。2、间接灸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如生姜间隔灸、隔盐灸等。(1)隔姜灸隔姜灸是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住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常用于因寒而到的呕吐、腹痛、腹泻及风寒痹痛等(2)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0、2-0、3公分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俞腧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结核及初起的肿疡等症。(3)隔盐灸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4)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多用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3、艾卷灸(1)艾条灸是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的细草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l、5厘米圆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紧,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用胶水或浆糊封口而成。也有每条艾绒中渗入肉桂、干姜、丁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各等分的细末6克,则成为药条。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和雀啄灸。(2)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4、温针灸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时,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继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取出针。5、温灸器灸温灸器灸是用金属特制的一种圆筒灸具,故又称温筒灸。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内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掺药物,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根据身体的穴位又可以把艾灸的方法分为穴位艾灸、局部艾熏、全身艾熏三大类。【穴位艾灸】取艾条一支点燃后,在穴位上方约10~30mm处熏灸或灼灸,一般每穴灸10分钟左右,至皮肤温热发红,而又不致灼痛或烧伤皮肤为宜。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回旋灸和雀啄灸。也可以配合各种艾灸器使用,如温灸盒、温灸架等,主要是为了固定艾条、使用方便。温馨提示:温和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要灸的穴位或患处,进行熏烧回旋灸: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皮肤虽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位置不固定,而是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进行灸治雀啄灸: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地移动按照上面正确的方式艾灸,如果发现皮尤有灼痛或是灼烧感,那就要检查一下艾条的质量了。【局部艾熏】将用3~6根艾条,用胶带捆成一排,距离皮肤10~30mm,上下来回艾熏。艾灸方法示例:如痛经,用6根艾条,来回熏小腹至肚脐,一周2次,一次30~40分钟,促进小腹的血液循环。如肩周炎,可用3~5根艾条从颈部风池穴到肩峰穴、肩井穴等穴位灸5分钟左右。在艾熏时,一定要保持室内温度适宜,不能受凉。如腹部受凉、腹泻等,可以用几根艾条熏小腹至肚脐的位置,可以祛寒。【全身艾熏】夏季用6~8根艾条(冬天用8~10根),捆成一排,点燃。将蒸好的姜片贴在后背上(艾灸之前将生姜切成拨片,上锅蒸软备用)。点燃的成排艾条,保持离姜片半寸到一寸的距离,上下慢慢移动,通常熏30~40分钟。在小腹及肚脐的周围都贴上姜片,上下熏20~30分钟。在双小腿的外侧、内侧,从脚踝至膝部上下、来回各熏30~50下。同时提醒读者:在全身艾灸之前,需要做适当的准备工作;首先用3片生姜,10粒红枣(去核),10粒桂圆(去核),加水煮15分钟,倒入粉碎机打成糊状喝下;这样做主要是能够做到养生补阴。艾灸在家也可以做的,但是在家***灸需要注意以下的十大方面的问题。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2、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3、防火: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5、要防止感染: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6、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7、注意施灸的时间: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8、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9、防止晕灸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甚至发生晕倒。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10、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示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以上是对于艾灸的方法、艾灸的操作手法、在家***灸的注意事项方面的叙述,更多有关艾灸的作用等方面的内容,请在养生之道网搜索可以了解更多。

返回
首页
在线
客服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