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平衡针灸穴位定位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平衡针灸穴位定位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平衡针疗法附穴位图(1)
1、头颈部常用平衡穴位1)升提穴(BP-HNl)定位:位于头顶正中,距前发际正中10cm功能:升阳固托,益气固本,助阳止泻,补肾健脾,调节内脏,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机能。主治:脱***、子宫脱垂、胃下垂等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临床还用于治疗***、***、遗精、遗尿、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肠炎、慢性肠炎、低血压、宫颈炎、***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体质过敏和偏瘫等。2)腰痛穴(BP-HN2)定位:位于前额内侧动静脉分支和三叉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前额两侧均有眶上神经分布。取穴原则:定位取穴,交叉取穴原则针刺特点:其刺以滑车上神经或左右刺以眶上神经出现的正为宜。针刺手法: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达到要求针感时,即可出针。单侧腰痛为平刺手法,不提插,对重症腰痛病人疼痛未完全控制,但在不发生晕针的情况下,可以留针。针感:以局限性,强化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功能:活血化愈,调节神经,止痛消炎。主治:腰部软组织损伤,腰间盘脱出,强直性脊柱炎,急性腰扭伤,腰积劳损,坐骨神经痛,不明原因的各种腰痛。3)急救穴(BP-HN3)定位:位于鼻唇沟与鼻中隔联线的中点。取穴原则:定位取穴。针刺特点:以针刺眶下神经分支或面神经颊支出现的针感为宜。功能:醒脑开窍,回阳救逆,抗休克,疗昏迷,调节神经,消炎止痛。主治:休克、昏迷、晕厥、晕车、晕船、晕机,临床还可用于治疗中暑、小儿急惊风、癔症、癫痫、精神***症、急性腰扭伤、痔疮、低血压、高血压冠心病和心绞痛。4)偏瘫穴(BP-HN4)定位:耳尖上3厘米取穴原则:交叉取穴针刺特点:针刺耳颞神经分支或枕大神经吻合支针刺手法:滞针或到位针刺手法①滞针手法:待针体刺入要求深度时,按顺时针方向捻转发生滞针,然后再按逆时针方向捻转退回针体,此种针感一般30分钟左右自行解除。②到位针刺手法:对惧针,不愿留针的病人采用的针刺手法。针感:以强化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功能:益气壮骨,化痰却风,醒脑开窍,调节内脏,调节神经,调节平衡,扩张血管,解除痉挛,消炎止痛,降压降脂。主治:脑血管意外引起的中风昏迷、中风后遗症----偏瘫、偏头痛、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5)胃痛穴(BP-HN5)定位:位于口角下一寸或下颌正中点旁开3厘米原则:交叉取穴。发病时间短用男左女右取穴。发病时间常采用左右交替取穴。特点:以针刺趾背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手法:上下提插,可滞针。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功能:消炎止痛解痉,降压,缓解胆道括约肌痉挛,活血化淤,疏肝理气,健脾和胃,醒脑开窍。主治:偏头疼、神经性痛疼、血管性头疼、颈性头痛、高血压性头痛、低血压性头痛、副鼻窦炎头痛、外感头痛。临床还可用于治疗近视、青光眼、手指震颤、血小板减少、急性肝炎、神经衰弱、胆囊炎。12)降压穴(BP—LEl2)定位:位于足弓,划一个十字,交点即为此穴。原则:交替取穴。特点:以针刺足底内侧神经之后出现的针感为宜。手法:上下提插,对急性病人可以留针。针感:局部酸麻胀。功能:调节神经,降低血压,兴奋镇静。主治:高血压、临床还可用于治疗休克、昏迷、高热、精神***症、癫痫、癔症性瘫痪、神经性头痛、偏瘫。【取穴原则】平衡针灸主要以定位取穴、交叉取穴、对应取穴为基本原则。临床中也配合男左女右取穴、左右交叉取穴、双侧同时取穴等取穴原则。1.定位取穴原则主要是指针对某一病变的部位来选取特定穴位。也就是说,通过针刺特定部位的特定穴位达到治疗另一部位疾病。同时,又不能用交叉、对应来解释的取穴原则。2.交叉取穴原则主要是指左右上下交叉取穴。穴位主要分布于上下肢,上肢的病变取下肢的相应穴位治疗,下肢的病变取上肢的相应穴位治疗。3.对应取穴原则对应取穴原则主要是指前后、左右、上下对应的取穴原则。如乳腺穴为前后对应取穴,偏瘫穴、鼻炎穴为左右对应取穴。4.男左女右取穴原则主要是指在人体上治疗疾病的穴位有两个,男性取左侧穴,女性取右侧穴,而且一次性治疗可以治愈疾病的取穴原则。5.左右交替取穴原则主要是指未定性疾病,又不能一次治愈,而且是人体有两个穴位的情况下采取的取穴原则。6.双侧同时取穴原则主要针对的是急症,也是人体在有两个穴位的情况下采取的取穴原则。此外,对非炎症性、渗出性、外伤性、疼痛性疾病,以麻木为主的病症可采取局部取穴原则。如指***、耳聋穴以局部取穴为主。【适应症】平衡针疗法适应症广,包括:1、呼吸系统疾病:如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咯血等;2、五官科疾病:如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各种原因所致牙痛、急性结膜炎、急性角膜炎等;3、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胃下垂等;4、神经肌肉骨骼疾病:如中风、癔症、癫痫、精神***症、各种原因导致腰痛、面瘫、关节炎等;5、心血管疾病:如低血压、高血压、心绞痛等;6、皮肤病:如痤疮、丹毒等7、生殖泌尿系疾病:如脱***、子宫脱垂、***、***、遗精、遗尿、前列腺炎、宫颈炎、***炎等;8、急症:如各种原因导致的休克、昏迷、晕厥;9、其他:还可用于糖尿病、晕车、晕船、晕机、过敏体质的治疗及健康人保健。【禁忌症及注意事项】1、过于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者,不宜立即进行针刺;体质虚弱,气血亏损者,针刺时手法不宜过重,并尽量采取卧位。2、孕妇不宜针刺腹部、腰骶部腧穴,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穴应禁针。行经期间,若非为治疗月经病,一般不应进行针刺。3、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腧穴不宜针刺。4、凡有自发性出血倾向者,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不宜针刺。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肿瘤者,不宜在局部直接针刺。6、尿潴留患者应严格掌握针刺的角度、深度,不宜用大幅度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留针,以免损伤膀胱。
针灸常用穴位
丁宇 副主任医师 ***人民***总医院通常肘、膝以下穴位,称为五腧穴,包括井、荥、输、经、合等穴位使用较多,即肘关节、膝关节下方、四肢穴位常用于针灸治疗。背俞穴、募穴也使用较多,主要可用于调节脏腑,以及八脉交会穴大部分也在肘、膝关节以下。此外穴位针灸效果较明显的特定穴,在部分特殊疾病上也会经常用到,所以较多特定穴相对也较重合。因为大部分穴位均在肘、膝关节以下,所以大部分疾病进行针灸治疗相对较安全。相对而言前胸部穴位使用较少,甚至部分穴位可能一生均不会用到,前臂部穴位使用较多,上臂部穴位使用相对较少。还有部分穴位比如头颅部分穴位,通常头针时使用较多,但许***位使用较少。所以虽然十四经上穴位有361个,但实际上较***位平时较少应用于针灸治疗。
平衡针灸肩痛点位置
谢新才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平衡针灸肩痛点的位置一般位于肩胛部,肩胛骨腋窝缘之中点处,左右各一。位置肩痛点位于肩胛部,肩胛骨腋窝缘之中点处,或小肠经“肩贞”***侧,左右共2穴。平衡针灸肩痛点时可在该部位进行针刺。一般将酒精棉球固定在针尖5-10mm处,然后快速针刺。注意事项平衡针灸肩痛点可用于治疗肩痛、上肢瘫痪等病症。但需注意有严重内脏疾病者、有自发出血倾向者应当禁止针灸。如果患者精神过于紧张,不能配合治疗,这种情况下也不宜进行平衡针灸。此外,当平衡针灸肩痛点时,如果刺伤血管,患者可有烧灼样痛。起针时,要用干棉球轻揉针眼。极个别患者畏针或体质虚弱时,如针刺手法过强,可能会引起晕针现象。须予以卧位,进行休息。
平衡针灸法是怎样的
陈玉静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自身平衡自身平衡系统的实质就是人体内的自我调控功能。通过针灸来调整、完善、修复大脑高级神经中枢,从而激发、调动机体内的物质能量,促进机体在病理状态下的良性转归。2.系统平衡平衡针灸就是通过直接针刺神经干或神经支,将针刺神经的信息通过人体信息高速公路,反馈到大脑高级中枢,通过神经信息高速公路来完成对机体各系统的调控支配作用。3.单穴疗法单穴疗法原则上是一病一穴,一症一穴,80%以上的病症均可采用一个穴位。平衡针灸取穴总计38个平衡穴位。4.快速针刺整个针刺过程控制在3秒钟之内。不同穴位有不同的针感要求,只要把要求的针感扎出来即可出针。但对一些慢性疾病、症状较重的患者,可以给予留针。5.即时效应80%以上的病人3秒钟即可见效。对发病时间短、症状轻、体质好、年龄小的病人经一次性治疗即可临床治愈,即使发病时间长、症状重、年龄大、体质差的病人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也可使症状改善,减少病人痛苦。6.针感效应针感是反映平衡针灸疗效的重要标志。只要将要求的针感扎出来即可产生治疗效果。7.离穴不离经平衡针灸不过于强调穴位的定位,要求的是针刺神经干或神经支,因为神经分布有它一定的客观规律,不可能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 从各种网站搜索来的资料虽然会有些瑕疵,但我会尽我所能不让错误出现在这里。如果您在这其中发现了些许错误,不管是学术上的还是语言上的,我在这衷心地请求谅解。明天又是周一,在这里祝福大家明天工作生活一切顺利!
针灸定位方法有什么
陈晟 副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定位方法有骨度分寸法、体表标志法、简易取穴法等。具体如下:1、骨度分寸法:这是临床上针灸常用的一种方法,主要是指以骨节为标志,把两个骨节之间的长度折量,作为一定的分寸来确定,比如上肢从腋纹到肘横纹是9寸,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是9寸长。所以,所有的穴位都可以标准化,在人体上,都可以找到这些穴位。2、体表标志法:根据人体解剖学上各种体表标志确定穴位位置的方法,也叫天然标记定位法。人体内有许多骨性或肌性标志,可以通过这些标志取穴。3、简易取穴法:如风市穴,可以直立让手自然放在两侧,中指尖点到的位置,就是风市穴。针灸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腹直肌分离按摩手法图解
刘先松 副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概述腹直肌分离按摩手法为用一手的手指保持并拢,在腹部自上向下移动,并轻压皮肤。腹直肌分离通常会自行恢复,但时间比较长,若分离宽度过大需采用手术治疗。按摩手法进行腹直肌分离的按摩时,可以保持一只手平放在胸骨下的位置,向下按压稳住皮肤或放在身体一侧支撑平衡。另一只手手指保持并拢,放在离腹部***7-8cm的部位,将手指从上向下移动至内裤腰线,保持一定的按压力度,按摩至发热。按摩期间应取仰卧位,保持全身放松,期间可配合大口呼气和吸气以增强效果。注意事项腹直肌分离通常会自行恢复,但时间较长。因此分娩后建议女性进行系统检查,排除盆底损伤,评估腹直肌分离程度,选择合适的康复训练。但是需注意,若盆底肌肉还没恢复好,比如子宫脱垂较严重,盆底肌肉力量薄弱者,不建议做很多腹部动作,一定要先把盆底恢复好。因为腹部按摩等动作会给腹部带来压力,对盆底造成压迫,影响恢复。
针灸穴位治疗方法
赵天豫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1、常保持年轻思维:天柱穴、涌泉穴、三阴交穴、内关穴等。2、补脾季节:足三里、天枢穴、中脘穴、脾俞穴。3、秋天养肺的方法有:迎香穴、鱼际穴、合谷穴、曲池穴等。4、太溪穴、阴陵泉穴、关元穴、肾俞穴等都是冬季养肾的方法。5、春天养肝:太溪穴、鱼际穴、尺泽穴、太冲穴。6、夏天养心:百会穴、印堂穴。7、通气:迎香穴、膻中穴、肺俞穴。8、体湿气大:承山穴、足三里、肩井穴。9、一般解毒的穴:天突穴、尺泽、肺俞穴等。10、然谷穴、丰隆穴等都是消食健胃的方法。11、提高免疫:迎香穴、足三里、涌泉穴。12、增强醒脑养血:太阳穴、足三里、风穴等。13、除赘肉:中脘穴、神阙穴、天枢穴。14、******:气户穴、膻中穴、天宗穴、乳根穴。15、小腿抽筋:承山穴、委中穴。16、对脑后风的穴位:风门穴、风池穴、风肩穴。17、减轻烧心:中脘穴、足三里、厉兑穴等。18、排除打嗝:膻中穴、巨阙穴、少商穴、扶突穴。19、落枕的治疗穴有内关穴、落枕穴、合谷穴等。20、治疗感冒:迎香穴、人中穴、太阳穴、风池穴。21、呼吸系统疾病:劳宫穴、肺经穴、肺反射区。22、拉肚子:中脘穴、天枢穴、足三里(熬小米粥薄油)。23、老年患者排尿困难:三阴交、水分穴、气冲穴、曲骨穴。24、女性乳房:太冲穴、膻中穴、少泽穴等。25、孕期不呕吐:内关穴、足三里、公孙穴等。26、缓解妊娠疼痛:中脘穴、三阴交、扶突穴等。27、解宿醉:上解酒穴、肝俞穴,耳垂上解酒。28、再见“脱发”养发:百会穴、中府穴、完骨穴。29、肾阳虚与阴虚的治疗方法:关元穴、太溪穴、肾俞穴。30、预防***:横骨穴、关元穴、三阴交(肾俞穴)。31、足关节扭伤:太冲穴、太溪穴、足三里、昆仑穴等。32、痔疮的按摩辅助治疗:百会穴、会***、孔最穴。33、腰肌劳损:昆仑穴、太溪穴。34、缓解腰背酸痛:肩井穴、天宗穴、大椎穴、肝俞穴。35、坐骨神经痛:委中穴、大肠俞穴、殷门穴。36、暴泻:大肠俞穴、大都穴、脾俞穴、阴陵泉穴。37、腹胀腹痛:足三里、建里穴、合谷穴、内关穴、足三里。38、哮喘:中府穴、天突穴、膻中穴、巨阙穴。39、咳嗽多痰:俞府穴、不容穴、尺泽穴。40、调理低血压:膻中穴、关元穴、肺府穴。41、降高血压穴位:人迎穴、天柱穴、涌泉穴。42、治疗肩周炎:巨骨穴、肩心穴、肩贞穴。43.、改善牙痛穴位:下关穴。44、预防耳鸣耳沉:听会、听宫穴。45、头部穴:治疗面部皮肤僵硬及疼痛。46、触点:3次按压可消除睡眠,10次用掌心劈压颈缓解疲劳。47、治疗三叉神经,缓解眼疲劳,阳白穴效果好。48、压痛:对头痛,失眠,高血压,鼻部疾病和眼部疾病有效。49、存竹:迎风流泪眼睛疲劳专治。针灸疗法如果自己选择用这种方法治疗这些疾病,那么治病的效果是很好的,而且选择这种疗法的话要根据自己疾病的症状来选择,对号入座,治疗疾病的效果会更好,但是要注意,在治疗疾病的时候选择针灸的时候,一定要去专业的正规医院进行矫正,这样效果也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