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针灸大成有多少穴位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针灸大成有多少穴位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的穴位有哪些
赵天豫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1.***扎足三里穴功效:肥胖,脾虚痰湿的人。足三里位于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为1横指。取穴的时候,可以用仰卧或仰卧、在犊鼻穴直立3寸、距胫骨前嵴大约1横指、胫骨前肌上取穴。足三里穴具有健脾和胃、调补气血、健体美容的作用。2.***扎血海穴功效:健脾化湿、活血、调和气血、散风祛湿。血液循环位于髌骨内上缘上方6-7毫米。当取穴时,病人屈膝,医者用左手掌心按压病人右膝髌骨上缘2-5指,向上伸直,大约45℃,拇指向下斜放,拇指就是穴位。3.***扎三阴交穴功效:因多卵巢囊肿而导致的肥胖。三阴交位于内踝高点以上3寸,胫骨内侧后边缘处。取穴位时,坐位或仰卧,沿内踝尖向下3寸,然后在胫骨后侧侧取穴。具有滋肝益肾、健脾利水、益脾化湿的功效。4.***扎支沟穴功效:理气通便,促进新陈代谢。在前臂背脊、当阳池穴和肘尖的连线上,就是中医的腧穴,腕背横纹上3寸,伸臂俯掌,尺骨与桡骨之间,与间使穴相对取穴。直针0.5~1寸。5.***扎针缺穴功效:宣肺利水,通肠通络。桡侧腕横纹上1.5寸,两手虎***叉,食指尖所指的桡骨茎突上小凹陷处。斜刀,半寸。6.***扎天枢穴功效:调肠胃、理气血、消积化滞。天枢穴为临床常用穴位,主要用于治疗肠胃疾病。脐部处2寸,直刺1~2寸。7.***扎水分穴功效:利水消肿。在腹部上,在正***处,当脐的中间一寸处。取穴道时,病人一般都采取仰卧的姿势,这样病人才能准确找出穴道,顺利实施相应的按摩手法。水气穴位在人体中腹部,肚脐上一指宽(即拇指的宽度)。直针1~2寸。
针灸穴位都有哪些
陈玉静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益肾的列缺穴:两手虎***叉相握,这时左手食指是在右腕的背部,而食指尖下就是列缺穴。散热去痛的尺泽穴:手心朝上,位于肘内侧横纹上偏外侧一个拇指宽的凹陷处。保健心脏的内关穴:手腕关节第一横纹中间下两寸。防止失眠的神门穴:位于掌心小指至手腕关节与手掌相连的一侧。舒服腰背的委中穴:膝关节后侧窝处横纹中点。增强胃动力的天枢穴:位于脐旁两寸处,与脐同一水平线,左右各一穴。
针灸有几种针
李兆贤 主治医师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现在记载了针灸针有九种,源自《灵枢九针》,其中有大针、长针、毫针、锋针、圆针、鑱针、鍉针、铍针、圆利针。经过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主要使用的针灸为新九针。新九针有毫针、火针、梅花针、圆利针、揿针、锋勾针、铍针、鑱针、鍉针。我们分别介绍一下这几种针,第一是毫针,临床上广泛应用的针灸针就是毫针,它分为半寸、一寸、一寸半、两寸、两寸半、三寸等等,主要治疗一些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的各种疾病,应用特别广泛。第二种是火针,火针主要由钨丝制成。韧性好,耐高温,所以可以治疗一些寒证和痹症,第三是梅花针,也叫七星针,它是由七根细小的针尖聚集而成的,可以治疗各种慢性疾病,或者是皮肤疾患。四是圆利针,针尖为松针形,可用于治疗软组织损伤,可以剥离软组织的粘连。第五种为揿针,它是可以埋到皮下的,我们一般也叫皮内针,可以治疗一些五官科、神经科的疾病。六,锋钩针针尖具有三棱形的锋刃,顶端带有小钩,可用于勾割浅筋膜,改善肌肉和肌腱的痉挛。七,皮针,针尖形如宝剑用于切割赘生物以及切开脓肿进行排毒。八镵针,具有三棱形的锋刃,针头可用于刺络放血,可以治疗皮肤病以及发热性疾病,九,鍉针,身体粗大而针尖较顿,主要用于循经按压的治疗,现代还有电鍉针,可以在电的刺激作用下,起到激发经气的作用,可以舒筋活络,调节气血。
针灸大成调神穴位总结
赵东奇 副主任医师 松原市中医院1心烦易怒《针灸大成》中记载的有关治疗心烦易怒的穴位有35个,分别是手太阴肺经的少商、鱼际、尺泽,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阳溪,手少阴心经的神门,手太阳小肠经的少泽、腕骨,手厥阴心包经的劳宫、大陵,足阳明胃经的太乙、足三里、解溪、陷谷,足太阴脾经的公孙、太白、商丘,足厥阴肝经的行间,足少阳胆经的足窍阴、悬厘、完骨,足少阴肾经的涌泉、太溪、复溜、筑宾、幽门,足太阳膀胱经的曲差、心俞、肝俞、至阴,任脉的玉堂、巨阙,督脉的百会、身柱、龈交穴。以上穴位中神门穴出现的频率最高,分别记载于《考正穴法》、《脾胃门》、《疟疾)、《刺疟论》中,十四经中又以肾经的穴位数占比例最高,共5个穴位,占1/7,充分说明《大成》重视心烦与心、肾两脏的关系。临床中常见中老年女性出现心烦躁扰,少寐多梦,伴有手足心热,头晕耳呜,腰膝酸软,便秘溲赤,舌红少苔.脉象弦细,多因心肾阴虚,阴虚生内热,虚火上炎所致。故除了取心经的原穴神门穴,镇静安神,宁心通络,疏解情绪之外,还要配合肾经的涌泉、太溪。涌泉穴位于人体最底端,可引虚火下行,故《治症总要>记载涌泉治疗“心烦热,头目昏沉”;太溪为肾经原穴,亦可滋补肾阴,交通心肾,引火归元。《考正穴法>中记载复溜、筑宾两穴善治疗“善怒多言”、。癫疾狂易,妄言怒骂”,多属狂病中心肾失调之证,需滋阴潜阳,交通心肾,复溜为经穴,五行属金,为肾经的母穴,为补肾要穴,有滋阴润燥之功;筑宾为阴维脉之郄穴,是阴维脉脉气深聚之处.而阴维脉维系一身之阴脉,故可以补一身之阴;两穴配合神门可安神定志,交通心肾治疗癫狂。在《十二经脉歌》篇中手少阴的病候中并没有出现“烦心”的症候。而是出现在手厥阴“是主脉所生病者”中,这是因为“心为君主之官”,心包在外代其受邪,大陵为心包经的原穴,故《考正穴法>中记载大陵可主治“善笑不休,烦心”、“喜悲泣惊恐”、“狂言不乐”等神志疾患,劳宫为荥穴。“荥主身热”,故可清心泻火而奏效,可见心火亢盛是心烦易怒的重要病机之一,心火常下移于小肠,泻小肠经之井穴少泽,原穴腕骨可泻心经之热。临床中不乏心肝火旺之人,多因情志不遂,郁而化热,上扰心神所致,取肝经之荥穴行间,胆经之井穴足窍阴,清泻肝胆郁热,可解郁安神。可以治疗心烦易怒的胃经穴位有4个,脾经、肺经、督脉穴位分别有3个,说明脾胃与“心烦易怒”的关系仅次于心肾。这是由于足阳明经别“上通于心”,而足太阴脾经“上膈,注心中”,所以“烦心”为“是主脾所生病”之·。《素问·刺热》日:“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刺足太阴、阳明”,提示可以用脾胃经的穴位治疗因脾胃积热、痰火扰心所致的情绪不宁。督脉“总督诸阳”,为“阳脉之海”,上头会于脑,脑为“元神之府”,故督脉穴位长于治疗神志疾患,身柱位于三椎之下,主治“癫病狂走,怒欲***,身热,妄言见鬼”,百会位于头部巅顶,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主治“心烦闷,惊悸健忘,忘前失后,心神恍惚”,龈交为任、督、足阳明之会,主治“面赤心烦”,皆以泻阳热之有余而收效。《考正穴法》中记载手太阴肺经的尺泽、鱼际、少商分别主治“心烦闷”、“心烦少气”、“烦心善哕”,手阳明大肠经的阳溪、合谷主治“热病烦心”,手太阴、阳明经脉循行与心并无联系,但“烦心”为“是主肺所生病”,概缘于肺、大肠属金,金水相生,肺为肾之母穴,根据“补母泻子”的原则,取肺经原穴可滋肾阴;另因心肝火旺。常伴见木火刑金之症,少商为井穴,不仅可以激发肺经经气,亦可顺势利导,引邪外出而诸症自消。可见,心烦易怒与心关系最为密切,其次与肾、胃、脾、肝胆有关,而主治穴位以心包、肾经、胃经、脾经、督脉穴位最多,病机有虚有实,虚以心肾不交为多,实以心肝火旺、脾胃积热、痰火扰心、阳热盛极多见。2恍惚健忘恍惚健忘是指记忆力减退,遇事善忘的一种病症。历代医家认为多与心脾肾虚损,气血不足有关,亦有因气血逆乱,痰浊上扰所致。《针灸大成》中记载治疗恍惚健忘的穴位有16个,按所占穴位数多少顺序依次为心经4个(神门、少冲、通里、少海),膀胱经4个(络却、心俞、膏肓俞、通谷),督脉3个(神道、陶道、百会),肾经1个(幽门),胆经1个(听会),三焦经1个(天井),肺经1个(列缺),任脉1个(巨阙)。首先,心血不足是恍惚健忘的首要原因。思虑过度,暗耗心血,心血不足,心无所养,则意舍不清,心神不宁,使人健忘。背俞穴为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最能反映五脏六腑的虚实盛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病治阳”,腰背部位于人身阳位,因此背俞穴尤擅于治疗五脏疾患,用心俞、膏肓俞可补益心血,取心经的合穴“少海”是因“荥俞治外经,合治内府”,配合心经原穴神门,可以益心安神。阴血不足,则阳热偏亢,热邪扰心,也致神志恍惚,配合心经经穴少冲,可以清心安神,配合心经络穴通里,可以宁心通络安神。其次,肾虚脑髓空虚是恍惚健忘的重要原因。临床常见中老年人或者长期用脑,精力透支,精神疲惫之人,记忆力下降,神志恍惚,伴失眠、五心烦热,由于肾主精髓,思虑过度,精亏髓减,脑失所养,或年高神衰,皆能令人健忘。督脉“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面“脑为髓海”,取督脉的神道、陶道、百会可补益脑髓,并用肾经幽门,健脑强心。最后,《针灸大成》中记载治疗恍惚健忘的穴位处方有三处,分别是《心脾胃门》(心恍惚:天井、巨阙、心俞),<八脉图并治症穴>(健忘易失,言语不纪:心俞、通里、少冲)及《治症总要》(健忘失记:列缺、心俞、神门、少海),以心经穴位为多。可见恍惚健忘与心关系最为密切,病机多为心血不足、脑髓空虚,治疗重在补益心血,安神定志。3悲愁不乐悲愁不乐多是由于肝失条达,气机郁滞,或者心失所养所致的情志不舒,临床中常伴有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哭易怒等表现,可见于妇女脏躁、郁病等症。《针灸大成》中记载治疗悲愁不乐的穴位有29处之多,对调节情绪的重视可见一斑。29个穴中属手少阴心经及手太阳小肠经的经穴有8个(极泉、灵道、通里、神门、少府、少冲,支正、后溪),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穴5个(大敦、蠡沟,辄筋、日月、听会),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穴5个(解溪,商丘、漏谷、大横、公孙),手厥阴心包经及手少阳三焦经穴3个(大陵、劳宫,天井),足少阴肾经穴、足太阳膀胱经穴4个(涌泉、大钟、照海,心俞),督脉穴2个(神道、陶道),手太阴肺经穴2’个(尺泽、鱼际)。首先,心血不足、心气不足是悲愁不乐的首要原因。《灵枢·本神》言“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故治疗以心经穴为主,配合小肠经、心包经穴调神定志,疏忧解郁。而临床常见心失所养,多是由于思虑伤脾,脾失健运,气血生化无源所致,因此要健运脾胃,使气血化生,心得所养,而达养心安神,疏解悲忧之效。其次,肝胆气机不利也是悲愁不乐的重要原因。肝主疏泄,胆主决断,肝胆为人身气机的枢纽,《内经》云“凡十一脏,皆取决胆也”,因此肝失条达,失于疏泄,气机不畅,肝气郁结而闷闷不乐。取肝经井穴大敦,激发肝经气血,络穴蠡沟,通络宁心,胆经募穴日月,“募治内府”,共同疏利气机。最后,心肾不交,神气不足等也是悲愁不乐的原因,因此用心经穴位配合肾经井穴、络穴交通心肾,督脉神道、陶道舒畅神气通行的道路,补益神气而悦神明。肺在志为悲,以肺经荥穴鱼际,合穴尺泽解除悲忧之志。综上所述,《针灸大成》中记载的调神穴位分布于多条经脉,其中与督脉、心经、肾经及膀胱经关系较为密切。手少阴属于心,心藏神、主神志,是调神定志之首选。督脉循行于背部正中,能“总督诸阳”,有“阳脉之海”之称。“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说明其与脑和脊髓有密切的联系,而脑为元神之府,清阳所居,故督脉擅长调神定志。督脉旁通足太阳膀胱经,膀胱经在人体循行最长,五脏六腑之背俞穴,都分布在膀胱经上,又“其直者,从巅入络脑”,直接与脑相联系,因此可直接调理脏腑阴阳而安神定志。足太阳与足少阴相互络属,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肾精充足则髓海有余,又足少阴“其支者,从肺出,络心”,心肾密切相关,肾阴不足,肾水不能上济心火,则心火独亢于上,神明被扰,因此肾经亦长于调神。从《针灸大成》记载调神穴位来看,首选原穴、络穴,其次井穴。其中心经原穴神门,络穴通里,井穴少冲,肾经原穴太溪、络穴大钟,井穴涌泉,小肠经原穴腕骨,井穴少泽,心包经原穴大陵,大肠经原穴合谷,脾经原穴太白,络穴公孙,肝经井穴大敦,胆经井穴足窍阴,都有很好的安神定志之功。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原穴又与原气有关,原气源于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也是维持十二经脉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难经>言“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络穴为联系表里两经的穴位,同时主治本经及表里经脉循行所过部位及其归属脏腑的疾患,治疗范围更广,《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络》篇提出原穴配穴法,取主经的原穴为主穴,客经的络穴为配穴来治疗相应的十二经病症,可见原穴、络穴不仅长于治疗神志疾患,也善治脏腑经络病症。井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即“所出为井”,则可激发所属经脉之经气,《难经·六十九难>云“井主心下满”,且在神志不清、昏迷晕厥的临床急救中屡屡收效,因此井穴亦是调神的重要穴位。以上皆作者对《针灸大成》有关调神穴位规律的探讨总结,以期对同仁临床有指导之用,若有偏颇之论.敬请批评指正。
针灸针型号及图片
谢新才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概述毫针是临床上常用的针灸针,其长度规格有8种,直径规格7种。不同部位需要选择不同长度和直径的毫针,如躯干和四肢部多采用28号。型号毫针是临床上常用的针灸针,是古代九针之一。制针的原料目前以不锈钢丝为主,用这种合金所制成的毫针,针身光滑,坚韧而富有弹性,其他还有采用金、银、合金等为原料而制成的。毫针的长短、粗细规格是以针身为准。长度规格有13mm(即0.5寸)、25mm(即1.0寸)、40mm(即1.5寸)、50mm(即2.0寸)、60mm(即2.5寸)、75mm(即3.0寸)、100mm(即4.0寸)、125mm(即5.0寸)。直径规格有0.50mm(即22号)、0.45mm(即24号)、0.40mm(即26号)、0.35mm(即28号)、0.30mm(即30号)、0.25mm(即32号)、0.22mm(即34号)。作用不同部位需要选择不同长度和直径的毫针,13-25mm多用于头面等部位的浅表穴位,40-50mm多用于躯干、四肢部穴位,75-100mm多用于肌肉丰满处,如环跳穴,或用于透穴。临床上躯干和四肢部多采用28号,眼区穴或针灸美容保健时可用32号,需要较强刺激或点刺出血可用26或28号。
针灸有多少种分类
1针灸有多少种分类毫针刺法穴位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部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其他刺法三棱针刺法,皮肤针刺法,皮内针刺法,火针刺法,芒针刺法,电针刺法,温针疗法,埋线疗法。梅花针疗法梅花针疗法,也称皮肤针疗法,即由五根或七根针结成丛针,弹刺皮肤经络穴位。艾灸艾灸疗法有艾条灸、艾炷灸和温针灸等。艾条灸分温和灸、雀啄灸和熨热灸三种。艾炷灸分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温针灸又称针上加灸或针柄灸,即针刺得气后在针柄上套艾条,点燃,使其通过针体传入穴位内。现代刺法灸法耳针法,头针法,眼针法,手针法,足针法,腕踝针法。声电波电针法,电火针法,微波针法。穴位激光照射法,穴位贴敷法,穴位埋线法,穴位磁疗法,穴位注射法,穴位指针法,穴位电离子透入法,穴位割治法,穴位结扎法。2针灸的治疗作用是什么样的疏通经络疏通经络的作用就是可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针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的作用。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运行气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症状。针灸选择相应的腧穴和针刺手法及三棱针点刺出血等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调和阴阳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就是可使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疾病发生的的机理是复杂的,但从总体上可归纳为阴阳失衡。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是通过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扶正祛邪针灸扶正祛邪的作用就是可以扶助机体正气及驱除病邪。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针灸治病,就是在于能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3针灸治疗失眠的方法常用的针灸治失眠的方法有针刺治疗、耳穴压豆、隔药物灸、药物贴敷等。针刺治疗主要是根据中医辨证分型,选取相应的脏腑以及相关脏腑的背俞穴,配合特定的治疗穴位进行针刺治疗;耳穴压豆除了可以运用中医理论选取穴位外,还可以根据西医学的全息理论选取部位压豆;隔药物灸及药物贴敷均是结合了俞穴及药物的治疗作用。除此之外,常配以电针、红外线照射等辅助方法。一般情况下,每次治疗约需40分钟左右,失眠较为严重的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每***疗一次或隔***疗一次均可取效。4针灸为什么可以止疼通过针灸人体穴位止痛的机理所在!疼痛是在我们日常生活经常会遇到的事情,如果疼痛过于厉害,就会到医院就医或吃止痛药,今天介绍一下通过针灸穴位止痛的方法,经络表面有360个针刺点,又叫穴位,这些点可以平衡和储存流动的气。气指一种在经脉中运动的看不见的能量或者电磁能。针灸可以调整气的运行,通过经脉管理身体的各个系统,如神经、免疫、循环系、肌肉等等。针灸可以影响气在管道和器官中的运动,从而调节气、血、津液、神经、免疫、脏腑功能等等。5针灸为什么能减肥1、能够抑制肥胖患者亢进的食欲,减少进食量,同时抑制患者亢进的胃肠消化吸收机能,减少机体对能量的吸收,从而减少能量的摄入。2、可以促进能量的代谢,增加能量消耗,促进体脂的动员及脂肪分解,最终实现其减肥效果。***时有可能针对手三里穴,三阴交穴,风市穴,中读穴进行治疗。3、调整机体内分泌。***是通过传统的中医针灸方法,针灸身体相关穴位,达到调整机体内分泌的作用,而最终实现减肥。***的优势有很多,它无痛感,疗效显著又无须饱尝其他减肥方式可能带来的痛苦。
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的作者为杨继洲,他是明代著名针灸医家。据《***医籍考》卷二十二载,杨继洲家学渊源,其祖父杨益曾任太医院太医,声望很高。杨继洲一生行医40多年,治病时常常针药并重。《针灸大成》总结了明代以前我国针灸的主要学术经验,尤其是收载了众多的针灸歌赋;重新考定了穴位的名称和位置,并附以全身图和局部图;阐述了历代针灸的操作手法,加以整理归纳,如“杨氏补泻十二法”等;记载了各种病证的配穴处方和治疗验案。《针灸大成》是我国针灸学的一次重要总结,也是明代以来至今流传最广的蜚声针坛的历史名著,是目前最受欢迎、知名度最高的针灸专著之一。如今,《针灸大成》已有50种版本,并有日、法、德等多种译本,堪称我国古代医学古籍瑰宝。
中医针灸常灸三个穴 让你长寿的新秘诀
30岁前灸“肺俞”年轻人户外活动较多,出汗后常常不注意保暖,又喜食冷饮,所以很容易感冒。固护肺气对青少年具有重要的保健意义。肺俞穴是肺脏之气出于背部之所,还是主宰全身在表之卫气,固护人体之正气不受邪气侵犯。其位于人体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两指宽处。具体灸法有如下几种:施灸频率不拘时灸,即感到身体不适或即将感冒时,或进食冷饮后施;随年壮灸,即在农历生日当天灸,小儿可灸5分钟左右,青年灸15分钟左右。此外,转季灸,即每月灸两次,分别在转节气的前1-2天施灸。30-50岁灸“足三里”步入中年,生活稳定,应酬繁多,思虑过度,运动不足,最伤脾胃。因脾胃损伤,不能充分运化水谷精微,水湿聚于中焦,大腹便便就出现了。灸“足三里”能调整消化系统使之功能旺盛,吸收营养增加能源,对全身各系统都有强壮作用。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3寸,胫骨旁开一横指处。艾灸方法同肺俞穴,频率可不拘时灸。50岁后灸“关元”步入老年,肾气渐疲,元气渐亏,会出现腰膝酸痛、夜尿频多、健忘失眠、不耐疲劳、视力减退、听力衰减、脱发白发等症状。《医经理解》记载:“关元,在脐下3寸,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人生之关要,真元之所存也。”该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上,肚脐下3寸处。艾灸方法同肺俞穴,最佳频率为1日1次,亦可不拘时灸。
头疼针灸穴位
焦乃军 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院第一、风寒湿邪引起的头痛,可以选用风池穴、风府穴、头维穴、通天穴、合谷穴。具体到不同的部位,可以加用相应的穴位。比如前额及眉棱骨的头痛,可以加上上星穴、阳白穴。如果是头顶头痛,可以加上百会穴,加四神聪穴位。如果是后头部的头痛,可以加上天柱穴、后顶穴。如果是侧头痛,可以加上率谷穴、太阳穴。第二,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痛,可以选用率谷穴、太阳穴、悬乳穴。再配合太冲穴,太溪穴。第三,痰浊上蒙引起的头痛,可以选用中脘穴、丰隆穴、百会穴、印堂穴。如果是血虚引起的头痛,可以选用上星穴、血海穴,足三里、三阴交,再加上肾俞、脾俞气海等等穴位。如果是淤血引起的头痛,可以选用合谷穴、太冲穴、三阴交穴,再配合局部的阿是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