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针灸大成 针灸过程中注意事项介绍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针灸大成 针灸过程中注意事项介绍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针灸禁忌有哪些
杜琳 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如精神高度紧张,患者处于僵直状态,则不适宜针灸。过饥、过饱或情绪过于激动时,不进行针灸。禁忌症有出血倾向的患者,不建议做针灸,因为针灸时或多或少都会碰伤血管引起出血。存在出血倾向的人,凝血机能有障碍,凝血时间会较长,不建议艾灸。针灸禁忌症还包括小儿未闭合囟门、孕妇腰骶部,以及有感染的部位。糖尿病患者的创口,都是针灸的禁忌部位。对于怀孕的患者,腰骶部以及特殊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包括至阴、昆仑都不适宜针灸。
哪些病不适合针灸
张丽娟 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一、白血病或体质虚弱人群对于患有白血病或者是免疫力比较差的人群,因为他们人体体质太弱,不能够承受太过于强烈的身体刺激,因此如果这样的患者在针灸的时候应该要注意,尽量减少并且注意采用卧位姿势。另外对于一些过度劳累、饥饿或者是精神紧张的人,对于这些人,专家一般不建议针灸,一定要让患者身体恢复到正常状态才能够开始针灸。二、自发性出血患者一些自发性出血,或者受伤之后血流不止,一定要注意针灸的方式,并且玩避开出血点,除此之外还要注意避开血管,防止出血的问题。另外,如果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也要注意针灸,一些血友病或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等,这一类人流血之后凝血需要的时间比较长,或者会出现无法凝血的情况,直接导致针口流血不止的现象,因此对于这一类人应该避免使用针灸。三、皮肤病患者一些皮肤病患者,皮肤表面有皮肤感染。严重的时候可能会有溃疡,甚至瘢痕,最好就是要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进行针灸,如果情况紧急,要避开皮肤病部位,降低风险,并且要注意针灸消炎的效果,防止出现细菌感染。四、糖尿病患者这一类病人的血糖都比较高,在针灸的时候,会留下针口,虽然只是很小的伤口,但是也不容易愈合。另外,糖尿病患者如果针灸之后没有注意针口或者控制饮食,直接就会导致针口感染的问题,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最好还是不要针灸。
哪些病不适合针灸?
郑湘宏 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白血病人群。2、体质虚弱人群。对于这类人群,他们的身体体质决定了他们可能不能承受过于强烈的身体刺激,所以如果有这一类的患者需要进行针灸治疗时,最好可以尽量采用卧位姿势。3、过度劳累、饥饿、精神紧张人群。对于这类人群,专家建议不宜马上进行针灸,要待患者身体、情绪恢复后再针灸。4、如果患者患有自发性出血,或因受伤后出血不止,对于这一类的患者不宜针刺。若一定需要使用针灸的办法时,一定要避开血管针刺,以防出血。5、对于有些患者可能存在皮肤感染、溃疡、瘢痕,最好可以依据情况,避免这些部位在进行针灸。虽然有一定危险,但是很具临床上研究,针灸的消炎效果很好。6、对于有些眼区、胸背、肾区、项部,胃溃疡、肠粘连、肠梗阻等之类病症的患者,在做针灸时一定要多加小心。除此之外,还有尿潴留患者的耻骨联合区做针刺时,应掌握深度和角度,禁用直刺,防止误伤重要脏器。7、凝血功能障碍人群,如患有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由于这类人群的凝血时间较长,或是难以凝血,导致针口易流血不止,因此凝血功能障碍人群也不适宜实施针灸。8、、糖尿病人群。因为该类病人血糖高,若是在针灸之后形成哪怕是针灸针眼小的伤口,也不易愈合,并且患者如果不注意处理针口和控制饮食,可能会更加引起针口感染,所以糖尿病人不宜针灸。
那些人不能针灸?
夏昆鹏 副主任医师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不建议对孕妇针刺。2、***后禁用。3、脏器衰竭者禁用。4、血压≥150/95mmHg禁用。5、心脑血管病急性期禁用或慎用。6、面神经炎发病7日内不可针刺面部。7、痉挛瘫,肌肉抽搐,以及躁动不安者,不宜针刺。8、脏器部位不可深刺。9、针刺应避开血管、神经、筋骨。10、形肉已夺,大汗,大吐,大泻,大出血,以及新产后禁针。11、过度疲劳,饥饱,喜怒,悲伤,以及惊恐时禁针。12、惊恐者待其气定方可针刺。13、针刺前患者应静息片刻,待气血平和后再针刺。14、年老体弱者针刺应尽量采取卧位,取宜穴少,手宜法轻。15、小儿宜用快针;婴幼儿囟门部及风府、哑门穴禁针。16、出血性疾病的患者如白血病或血友病等,不宜针刺。17、皮肤感染,穴位皮肤破损,溃疡,以及瘢痕和肿瘤部位禁针。18、腹痛原因未明或肠梗阻患者的腹部禁刺。19、尿潴留患者的小腹部禁刺。20、糖尿病人禁针(尤其下肢和足部)。21、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心***置换术后、冠脉搭桥术后、关节置换术后等使用大量抗凝剂者(如华法令、波立维等)禁针。22、颈项部或胸背部不可深刺。23、热病脉静,汗已出,脉盛燥;病泄,脉洪大;着痹不移,身热,脉偏绝;热病夺形,身热,色白及下血;寒热夺形,脉坚盛。此谓五逆,禁止针刺。针灸注意事项1、过于疲劳、精神高度紧张、饥饿者不宜针刺;年老体弱者针刺应尽量采取卧位,取宜穴少,手宜法轻。2、怀孕妇女针刺不宜过猛,腹部、腰骶部及能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禁止针灸。3、小儿因不配合,一般不留针。婴幼儿囟门部及风府、哑门穴等禁针。4、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或常有自发性出血,损伤后不易止血者,不宜针刺。5、皮肤感染、溃疡、瘢痕和肿瘤部位不予针刺。6、眼区、胸背、肾区、项部,胃溃疡、肠粘连、肠梗阻患者的腹部,尿潴留患者的耻骨联合区针刺时应掌握深度和角度,禁用直刺,防止误伤重要脏器。7、针刺对某些病症确实有极好的疗效,但并非万能,特别是一些急重病的治疗,应根据情况及时采用综合治疗,才能更有利于病人,也可充分发挥针灸的作用。
哪些病不适合针灸
赵天豫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有些皮肤出现感染、溃烂,或肿瘤部位,也不宜采用针炙疗法。另外一种就是针炙疗法实际效果非常好的储存尿液,即是一种不能排尿的病症。中西医在针灸时要注意把握扎针的方向。除此之外,如双眼、后背等部位,还有些颈项部位,扎针一定要把握得深,提插时要留心浓重,以免发生意外。什么样的条件不适合中医针灸1、需要扎针的皮肤部位有炎症、感染、溃疡、损伤、瘢痕和肿瘤等情况,也不宜进行中医针灸,会引起加部份发炎和疼痛病况。2、孕妇、高龄产妇及有流产史的妇女慎用中医针灸。此种病人的腹部、腰骶部有些穴道不能用中医针灸和拔罐。此穴多有活血通脉之效,所以怀孕妇女极易患小产;妇女在经期如不宜调经,亦不宜用针灸。3、剧烈波动期、对外界较敏感者及高血压患者,应慎用中医针灸疗法。4、身患凝血障碍者,因损伤出血多者,或有自发性出血倾向者,不宜用中医针灸疗法,因为中医针灸会导致伤口止血不良,出现瘀斑。所以这些人尽量绕过扎针的血管,以避免出血。5、患实热、阴虚发热的患者,一般不推荐使用针炙治疗,因为中医艾灸具有温中散寒、温肾助阳的作用,医治不治之症还会不断加重病情。6、过度饥饿、心胸狭窄、过度劳累、处于较严重饥饿状态及大失血过多后的患者,不宜立即采用中医针灸疗法,以防止中枢神经系统出现晕针现象,需要等到身体恢复后再进行治疗。
什么人不适合针灸
王宇明 主治医师 兴安盟人民医院一、白血病或体质较弱的人:对于白血病或者免疫力差的人来说,因为体质太弱,承受不了太强的物理刺激,所以如果这类患者要注意针灸的话,尽量减少,注意仰卧位。对于其他过度劳累、饥饿或紧张的人,专家一般不建议对这些人进行针灸,需要让患者身体恢复正常后才能开始针灸。二、自发性出血患者:有些自发出血,或者受伤后出血,要注意针刺的方式,避开出血点。除此之外,还要注意避开血管,防止出血。此外,如果患者有凝血功能障碍,还应注意针灸、某些血友病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这类人出血后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凝固,或者会出现无法凝固的情况,直接导致针口出血。因此,这类人应避免针灸。三、皮肤病患者:一些皮肤病患者的皮肤表面有皮肤感染。严重者可出现溃疡甚至疤痕。最好根据情况来决定是否针灸。如果情况紧急,应避免皮肤病以降低风险,并注意针灸的抗炎作用以防止细菌感染。四、糖尿病患者:这种病人血糖比较高。针灸的时候会留下针口。虽然只是小伤口,但不容易愈合。此外,如果糖尿病患者不重视针灸或针灸后不控制饮食,将直接导致针灸感染的问题。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最好不要针灸。针灸后,不要过度劳累、发脾气、过度惊吓、过度刺激、暴饮暴食。针灸后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活动,避免疲劳。如果是特殊针灸,比如火针、放血等,要求患者24小时内不要洗澡,以防感染。
哪些病不适合针灸
白田雨 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第三医院1、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严重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病情危重患者,不建议进行针灸治疗。因为患者病情危重,针灸效果不明显,这时建议患者慎用针灸治疗;2、醉酒、饱餐、空腹、情绪暴躁、精神紧张,特殊时期气血逆乱,气血针灸效果不好,患者需要调整身体以后再进行针灸;3、孕妇的小腹部、腰骶部,小儿囟门都属于特殊位置,不建议进行针灸治疗;4、部分特殊情况,比如***,血液病患者不建议针灸治疗。但是对于症状,可以进行针灸治疗,即不能治疗***进展,但是可以缓解***疼痛,辅助升高白细胞、红细胞。
什么人不适合针灸
徐珉 副主任医师 淮安市妇幼保健院1、疲劳、精神过度紧张者、孕妇、婴幼儿:过度疲劳或精神过度紧张的人,老年人就采用一些卧位的方法。孕妇在腰骶部或者是下腹部是不能针,至***也不能针。囟门没有完全闭合的婴幼儿是不能够做针的2、有出血疾病、热性疾病者:有出血方面疾病,如止血功能不好的病人也要慎用针。有热性疾病不适合用灸,如发热、湿热症、温热病等。3、疤痕体质者:颜面部较容易留疤痕的人群尽量少用灸。4、体虚者:体质较虚弱,正气亏损严重者,气血严重不足者,某些特殊疾患者,不适合针灸按摩推拿。
针灸知识知多少?
王莹莹 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针灸历史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中医学的组成部分,是基于中华民族传统产生的采用针刺或火灸人体腧穴和部位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在其形成和应用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和地域特征。针灸的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及相关器具。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用“砭石”砭刺人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是针法的萌芽阶段灸疗的产生是在火的发现和应用后形成的,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说:“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x”,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记录,载有经脉循行的路线和主治的各种疾病。晋?皇甫谧将《素问》、《针经》、《明堂》三部经典类编,撰成《针灸甲乙经》,将针灸理论与腧穴主治相结合,更为实用,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隋唐时期,针灸发展成为专门学科,当时的医学教育机构太医署设有针灸专科。北宋时,医官王惟一统一腧穴定位,考订腧穴主治,于公元1026年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颁行全国,次年又铸铜人模型,对针灸学术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明代杨继洲在家传经验的基础上扩编而成《针灸大成》,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针灸经过历代的传承发展,积累了大量的针灸文献,目前存世的针灸类古籍多达300余种。主要内容针灸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医疗方法,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由十四经脉、奇经八脉、十五别络、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及孙络、浮络等组成的经络理论,以及361个腧穴以及经外奇穴等腧穴与腧穴主病的理论,发现了人体特定部位之间特定联系的规律,创造了针灸学的基础理论DD经络学说,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治病的方法,如子午流注法、毫针刺法,艾灸、刮痧、拔罐、气功疗法等。这些独具特色的传统医疗手段,在中华民族的防治疾病中发挥了巨大的贡献。近年来,针灸学科不断地吸取现代科学知识,不断完善自身的科学内涵,在经络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以毫针刺法和艾灸为主的一系列针灸治疗方法,如三棱针刺法,皮肤针刺法,皮内针刺法,火针刺法,芒针刺法,电针刺法,耳针法、头针法、眼针法、腕踝针法,穴位激光照射法、穴位贴敷法、穴位埋线法、穴位磁疗法、穴位注射法等。适用范围虽然针灸的适用范围较为广泛,但她并不是包治百病,而是有一定的适应症。针灸治病是通过穴位刺激人体经络系统或神经系统而发挥调节作用。一般而言,针灸对功能失调性病症的治疗作用比器质性疾病效果好,对运动、感觉障碍及疼痛性病症效果优越。针灸适应症主要集中在肌肉骨骼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精神行为障碍和皮肤病等,如颈椎病、***症、中风、面瘫、腹泻、慢性结肠炎、慢性前列腺炎、不孕症、睡眠障碍、痴呆症、***和神经性皮炎等。早在1980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就提出了43种疾病用针灸治疗会有较突出的疗效。2002年,我国针灸病谱研究小组证实,针灸对16类461种病症可发挥不同的治疗作用。针灸不仅可以治病,还可以防病保健,也就是中医讲的“治未病”。所谓针刺保健,就是用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穴位,以激发经络之气,使人体新陈代谢旺盛起来,从而起到强壮身体、益寿延年的目的。所谓保健灸法,就是在身体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以达到和气血、调经络、养脏腑、延年益寿的目的,不仅可用于强身保健,也可用于久病体虚之人的康复。保健针或灸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三阴交、命门、神阙、气海、关元、膏肓、中脘、大椎、肾俞、脾俞等。特点优势针灸疗法具有很多优点:第一,适应症广,可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多种病症的治疗和预防;第二,疗效迅速显著,具有提高抗病能力和镇静、镇痛等作用;第三,操作简便易行;第四,医疗费用低;第五,副作用少或无,并可以协同它法进行综合治疗。这些都是针灸深受民众欢迎并沿用不衰的原因。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其临床常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根据经络的循行,选择相应的腧穴和针刺手法及三棱针点刺出血、梅花针叩刺、拔罐等,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是针灸最基本和最直接的治疗作用。针灸调和阴阳主要是指针灸通过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可使机体从阴阳的失衡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这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根本目的。如中风后出现的足内翻,从经络辨证上可确定为阳缓而阴急,治疗时采用补阳经而泻阴经的针刺方法,平衡阴阳。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的过程,实质上是正邪相争的过程。正胜邪退则病缓,正不胜邪则病情加重。针灸可扶助机体正气及祛除病邪。扶正祛邪既是疾病向良性方向转归的基本保证,又是针灸治疗疾病的作用过程。国际交流早在唐代,***针灸就已传播到日本、***、印度、***等***和地区,到目前为止,针灸已经传播到世界140多个***和地区,为保障全人类的生命健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是任何一个***的传统医学都不可能替代的。为了促进世界针灸界之间的了解和合作,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进一步推广和发展针灸医学,总部设在北京的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于1987年11月在***成立,挂靠在***中医科学院,并于1998年与WHO建立了非***性正式关系,现有124个团体会员,代表着50个***和地区的20多万名针灸工作者。***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是WHO在***的3个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之一。1975年4月,经***批准成立了“***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面向世界普及推广针灸知识,30多年来,已为106个***和地区的上万名医务工作者提供了针灸、按摩、中药和气功等方面的培训,使以针灸为代表的***传统医学走向了世界。另外,非盈利性学术机构DD国际针灸与相关技术医学会?于1983年由欧洲医师创建成立,在全球有80个分支医学针灸协会,现有3万多会员从事针灸和相关技术医疗活动,所有会员都是西医医生,他们对推动针灸医学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也起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