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中医艾灸文化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中医艾灸文化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中医艾灸
付玉 主治医师 唐山人民医院中医艾灸是中医的一种理疗手法,具体的原理是通过艾草在点燃后的热量,配合刺激穴道经络的方法,起到强身健体,驱寒补气的效果。因此艾灸离不开中医基础。建议如果患者想要艾灸,建议选择中医院相关科室的专业大夫,不要自己在家尝试。艾灸的时候是有高温的,建议听从理疗师的指导,不要乱动防止灼伤。注意事项艾灸并不是一种治病和健身的常规手段,生病了就要去医院检查,减肥就应该加强体育锻炼。
中医说艾灸去百病!你知道吗?艾灸具有这么多神奇的功效和...
1、温经通络、祛湿散寒。人体一些疾病往往是经络闭阻引起的,艾灸能通十二经,通过热力深透肌层,从而驱除人体内寒湿邪气。有些人冬天特别怕冷,尤其许多女性常有手脚冰凉现象,这都是阳虚的体现。通过艾灸的阳气和热力可以很好的温通经络,让人感觉温暖许多,湿寒症状自然也缓解不少。2、散瘀消结,引热外行。艾灸对于皮下包块、淋巴结肿大等肿块瘀结类疾病也有不错的功效。它的火性可行气活血,使血液流动变得顺畅,加速了结块的消退。艾灸能够以热引热,使皮肤毛孔完全开放,将体内热量散发出去,达到拔毒去热效果。当身体出现一些上火症状时,其实一根艾条就能很好的缓解。3、调节阴阳,扶阳固脱。人体阴阳失调会直接影响健康,阳气虚弱不固会出现疲劳易困,精神不佳的现象,严重者甚至引发胃下垂、久泻久痢之类的脏器下垂疾病。艾灸能益气温阳,回阳救逆,能很好的治疗阳气下陷,帮助机体恢复正常功能。4、改善月经不调、妇科炎症。艾灸能提升阳气,调理脾气不足的问题,让内分泌达到正常状态,活跃子宫卵巢,有效改善月经不调。艾灸能提升子宫活性,加快其分泌物代谢,增强免疫力,避免细菌伤害,有效预防和治疗妇科炎症。5、保养脾胃,改善肠胃功能。艾灸有抑菌消炎,驱寒的功效,能缓解胃部不适,起到暖胃作用。艾灸还可以很好的促进肠胃蠕动,增强排便推动力,清除肠内浊气。当艾灸期间肚子有响动其实就是肠胃得到有效改善的表现。艾灸结束后多喝水,更有助于排毒排便。6、减肥瘦身。艾灸利用燃烧的热力刺激相应穴位,一方面对食欲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另一方面可加强新陈代谢,减少脂肪吸收,排除多余垃圾。有时脂肪分解慢也是阳气不足的原因,艾灸的扶阳作用能帮助脂肪更快分解燃烧,达到减肥瘦身的目的。7、美容养颜、祛斑祛痘。艾灸能促进肌肤血液循环,通过热原理及艾草作用,打开毛孔,增强肌肤免疫力,提高对营养品的吸收能力。人的面部经气得到疏通,也能很好的改善色斑,恢复好气色。由虚热引发的痘痘肌肤,吃清热解***可能效果不佳,反而通过艾灸能得到明显改善。各种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艾灸能治疗各种虚寒症和实热证,适用于许多慢性疾病,甚至危急证。中医艾灸通过穴位激发经气,使机体阴阳达到平衡状态,让人们摆脱一些亚健康的困扰。多了解艾灸知识,学习艾灸方法,自己在家也可以做到,防病保健很有效。
中医艾灸,中医艾灸的发展史
一、中医艾灸指使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体表的腧穴或疼痛处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防病保健、养生美容之功效,《医学入门》亦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可见灸法很早就被人们所重视,由于其安全性高、无毒副作用、养生保健,因此流传很广。通常认为针和灸是同一种疗法,其实并不是这样。虽然它们都是建立在人体经络穴位的认识之上,但针疗产生的只是物理作用,而艾灸是药物和物理的复合作用。而且两者治疗的范围也不一样,所谓“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指的就是其中的区别。说艾灸的一种神奇的疗法,因为它的确有很多不同凡响之处。艾灸的疗效就十分神奇。艾灸疗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在***古代是主要治疗疾病的手段。用中医的话说,它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可以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犹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二、中医艾灸的发展史艾灸是我国医学史上的文化瑰宝,起源于我国原始年代,在那个时候,聪明的人类便发现通过火的炙热来刺激伤患处,可以减轻疼痛,并且还可加速伤口的愈合。后来,人们逐渐将火灸引用到医学上来,用以治疗更多的疾病。普通的火热只能使皮肤表层灼痛,并无温煦散热作用,艾草是一种壮阳之草,是去病养生,固本正阳,扶正祛邪的一味良药,因此,人们将艾草制艾条或艾柱用于灸法,达到了不同凡响的神奇功效。《本草纲目》记载:“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炙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妙不可言。此外,艾草还有扶正避邪的作用,古代人曾用它插于堂中,用以避邪。如今,随着人们对艾灸认识的逐渐加深,艾灸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踏入了现代健身保健的医学舞台,成为了现代养生保健的一颗闪耀的明星。三、中医艾灸的作用温经散寒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血气在经脉中流行,完全是由于“气”的推送。各种原因,如“寒则气收,热则气疾”等,都可影响血气的流行,变生百病。而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涩,也就是说,气血的运行有遇温则散,遇寒则凝的特点。所以朱丹溪说:“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因此,凡是一切气血凝涩,没有热象的疾病,都可用温气的方法来进行治疗。《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灵枢·禁服》亦云:“陷下者,脉血结于中,血寒,故宜灸之”。灸法正是应用其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可以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所以灸法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防病保健我国古代医家中早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疗作用外,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这在古代文献中有很多记载。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到;在“犬所啮之处灸三壮,即以犬伤法灸之”,以预防狂犬病。《备急千金要方》有“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说明艾灸能预防传染病。《针灸大成》提到灸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气盛,阳气足,精血充,从而加强了身体抵抗力,病邪难犯,达到防病保健之功。现代,灸疗的防病保健作用已成为重要保健方法之一。四、中医艾灸的禁忌有什么禁忌一: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脸部、颈部、手臂等,都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禁忌二: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等也不要灸。禁忌三:艾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艾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水),以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禁忌四: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禁忌五: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同时要注意穴位的准确性,以保证艾灸的效果。禁忌六: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入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禁忌七: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所以在冬季要保暖,以免治了旧病又添新病。
艾灸疗法
闫慧博 副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主要包括直接灸、间接灸、艾卷灸、温筒灸、温针灸等方法,其中艾卷灸、温筒灸比较简单宜行,方便快捷,一般在家便可完成,其他方法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在专科医院进行。“老寒腿”试试温针灸“老寒腿”是典型的寒症,即高发于中老年人群的退行性骨关节炎,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行走困难、上下楼梯不方便,受寒后加重,得温缓解。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温针灸,通过针灸对梁丘、血海、外膝眼、内膝眼、足三里、阴陵泉等穴位的刺激,加上艾条的温热刺激,将热流通过针柄传导入穴位来改善症状。通常情况下,一天做一次,十天一个疗程。此外,受风寒加重的颈肩腰腿痛、虚寒性胃病、阳虚导致的手脚冰凉、产后病等,都可以采用温针灸来调理,临床疗效一般好于单纯的针灸或是艾灸。产后气虚宜用隔盐灸很多女性产后气血虚弱,表现为头晕、乏力、面色差、月经不调等,可采用隔盐灸来调节内分泌、温补气血。具体做法是先将一块纱布放在位于肚脐的神阙穴(此穴位禁忌针灸),然后取粗盐10克左右洒在纱布上,最后将小段艾柱点燃放在神阙穴灸半个小时即可,有条件的可使用理疗灯来加强疗效。通常一次需要三壮艾柱,隔盐灸一天做一次,10天为一个疗程。月经不调体验温筒灸女性月经不调、痛经等,可采用温筒灸的疗法来温补阳气。先在位于肚脐的神阙穴垫一层纱布,然后将艾灸盒放在纱布上,点燃艾条对准神阙穴熏半个小时即可,此时可同时熏神阙穴、关元穴、气海穴、三阴交。建议每天熏一到两次,坚持做一个疗程即十天。值得提醒的是,有晕针的人群、实证人群、热证人群禁忌使用艾灸疗法;在家里自行进行艾灸疗法时,要特别注意避免烫伤,自行操作更要找准穴位。如果家中操作不方便或有疑问,建议到就近的中医专科医院咨询或是治疗。切记盲目操作,不仅耽搁病情,更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烫伤。
什么是艾灸
白田雨 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第三医院艾灸是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指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制成艾炷或艾条,点燃后熏灼体表皮肤或腧穴,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艾灸根据制成的形式及运用方法不同,可分为艾条灸与艾炷灸。艾炷灸可分为直接灸与间接灸,艾条灸又可分为悬起灸与实按灸。不管何种艾灸,均具有疏通经络、温经散寒、调和气血、活血化瘀以及养生保健的作用。艾灸具有操作简便、效果确切、易于接受等特点,特别适合妇女、小儿、年老体衰以及畏惧针刺者。
中医艾灸疗法
疏欣杨 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中医艾灸的方法是先上、后下、后三个阶段,再进行艾灸,也就是艾灸,分泻和补。在调理身体气血、经络等方面,要根据患者不同的症状和需要,决定使用补法还是泻法,通常想通过艾灸来下火,都可以通过艾灸的方法来解决,如果调理身体气血和经络等问题,还可以用补法来进行艾灸。艾灸后要注意保暖,不能着凉,最好是在艾灸后半小时左右再喝一些温开水促进身体代谢,这样效果会更好。
什么是艾灸疗法
刘海丽 副主任医师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艾灸疗法是运用艾绒或其他的药物在人体表面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助其灸火的热力及药物的刺激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扶正祛邪的作用,最后达到保健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操作简单,安全有效,价格实惠,可以弥补中药和针灸治疗的不足,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种独特的养生方法。
什么是艾灸疗法
王旭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艾灸疗法就是以艾绒为燃料,做成艾条或艾柱等,隔物或悬空放在体表的腧穴上,点燃,利用艾燃烧产生的温热和药力,经过经络的传导作用,可起到温通经络、温补气血、扶正祛邪等作用的一种中医治疗方法。艾灸是最常用的灸法,一般用于虚寒性疾病或日常保健。可以弥补中药和针刺的不足,而且操作简单,安全有效,价格低廉,因此很容易被病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