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中医艾灸技术培训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中医艾灸技术培训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中医艾灸的方法及作用
艾灸具有疏通经络、补中益气的作用。但艾灸并不能够对所有的身体疾病进行治疗或者是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专家告诉我们,艾灸主要作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特别是应对现代人常见的颈椎病。艾灸方法艾灸并不是仅仅燃烧艾叶就能够达到治病救人的效果,他有着自己的特殊方法和手段,作用在不同的身体位置应该选择不同的艾灸方法。1、艾卷灸艾卷灸也就是直接燃烧艾叶卷来进行治疗保健。不过,不同的疾病、不同的穴位应该选择不同的艾卷灸方法。常见的艾卷灸方法有3中,分别是艾条灸、温和灸和雀啄灸除了使用的艾叶卷中的药物不同,针灸的方法也是不同的。2、温针灸这是针法和艾灸结合的一个典例,温针灸除了使用艾叶之外还需要毫针来帮助。主要的操作方法就是将毫针刺入身体的腧穴,记得需要留针。然后将艾绒捏在针尾上,然后点燃艾绒。等全部艾绒燃烧结束之后,清除干净灰烬,取出毫针就可以了。3、直接灸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艾灸方法,直接取出适合的艾柱,点燃之后直接放在皮肤上方治疗。这种方法分为是否有瘢痕灸,主要取决于是否要将皮肤烧伤化脓。4、间接灸艾柱直接接触皮肤的艾灸方法我们称之为直接灸,那么一些需要隔开皮肤的方法我们就称之为间接灸。所谓的间接灸指的就是用药物将艾柱和人体的皮肤间隔开来,常见的间接灸方法有生姜间接灸、大蒜间接灸等等。不同的间接灸针对着不同的疾病进行治疗,例如生姜间接灸,主要就是治疗由于受寒引起的呕吐腹泻,而大蒜间接灸主要则是治疗肺结核初期出现的肿大溃疡现象。间接灸大部分都是选择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来达到最好的艾灸治疗结果。除了我们上文说道的生姜、大蒜之外,食盐、附子都是可以帮助艾灸来治疗疾病的。#p#副标题#e#艾灸的作用艾灸广泛的应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疏通经络、治疗疾病,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保健方法,常用艾灸可以令我们的身体更加的健康。1、温经散寒按照中医的说法,人体的运行主要是气血在经络中运动。如果气血出现了亏损,那么身体就会出现毛病。艾灸就是给我们的经络穴位进行温热性刺激,最终达到温经散寒,令我们的身体气血运行回归正常。所以,在平时,艾灸对于治疗气血运行不顺畅引起的腹痛等等疾病有着很好的疗效。2、行气通络经络连接着我们体内的五脏六腑、肌肉和皮肤等等,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经络是人体内至关重要的“公路”。如果人体经络阻塞,那么就会出现气血不调,出现疼痛、肿胀等现象。艾灸的作用就可以疏通经络、调节阴阳。3、扶阳固脱中医上认为,除了正气之外阳气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之一,甚至决定了我们的寿命长短。如果体内阴盛阳衰,那么体内就属于阴寒,导致身体出现元气亏损、身体虚弱的现象,例如手脚冰冷等等。想要治疗这种现象,扶阳固脱是非常有必要的,艾灸就可以担任这样重要的角色,只要用大艾柱重灸关元、神阙等穴,就可以很好的治疗。4、升阳举陷所谓的升阳举陷指的就是阳气缺少导致身体出现上虚下实,气虚下陷的现象,常见的表现为脱***、腹泻、滑胎等等。艾灸的作用不仅仅是升阳举陷,同时对于腠理疏松者也是有着很好的作用,这也是艾灸的独特作用之一。5、拔毒泄热艾灸的作用并不仅仅只有我们上文提到的那些,同时还有以热引热、清热解毒的功效。艾灸不仅具有清热的功能,同时也有散寒的效果,对于很多疾病都有着很好的疗效。6、防病保健想要令我们的身体越来越健康,并且能够长命百岁,那么防患于未然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不能够等到身体出现疾病了才进行治疗,而是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做好保健工作。如今,艾灸已经成为了日常保健的重要方法之一,不仅可以令我们的精气神更好,同时也可以增强我们的身体抵抗力。“身体是***的本钱”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只有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那么才能够拥有成功的事业、幸福的家庭。日常生活中我们用艾灸,不仅要了解艾灸的作用,同时还要清楚使用艾灸方法,这样才能够在出现疾病的时候活学活用。
中医艾灸的简单操作方法
根据病情,选择治疗穴位,将艾卷点燃,在距穴位皮肤1.5-3厘米左右回转移动,熏烤,以病人感觉局部有温热感为度。每穴炙5-15分钟。为提高疗效可根据不同情况垫上姜片、蒜片、盐面炙。一般腹泻、腹痛、呕吐病可隔姜片炙;虚痨可隔蒜片炙;急性吐泻或虚脱肢冷者可隔盐面炙。实施艾炙时,要避免烫伤,万一出现烫伤起水泡,可将水泡的根部用酒精消毒,用消毒针将水泡水放出,涂点紫药水即可。灯火灸法灯火灸疗法又叫灯火爆法、灯草、神灯照、爆灯火疗法,古代称“神火法”,是散在民间沿用已久的一种简便灸法,属于***医学火灸法之一。灯火灸法是用灯芯草(或纸绳等代品)蘸香油燃着灸灼病变部位或经穴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本疗法操作容易,治病效验,对急性腮腺炎往往1-2次就能治愈,所以此法很受欢迎。火针刺法火针疗法是用特制的不锈钢针,用火烧红针尖迅速刺入***,给人以一定的刺激来达到温经散寒、活血化淤、软坚散结、清热解毒、升阳举陷、扶正祛邪以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火针疗法是祖国医学针灸疗法的一种,是我国使用最早、应用最广的一种疗法,也是目前在中医临床中使用较多、应用较广的疗法之一。
中医艾灸
付玉 主治医师 唐山人民医院中医艾灸是中医的一种理疗手法,具体的原理是通过艾草在点燃后的热量,配合刺激穴道经络的方法,起到强身健体,驱寒补气的效果。因此艾灸离不开中医基础。建议如果患者想要艾灸,建议选择中医院相关科室的专业大夫,不要自己在家尝试。艾灸的时候是有高温的,建议听从理疗师的指导,不要乱动防止灼伤。注意事项艾灸并不是一种治病和健身的常规手段,生病了就要去医院检查,减肥就应该加强体育锻炼。
中医艾灸方法
朱欣佚 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中医艾灸的方法是先上面、后下面、先后面、后前面、还有就是艾灸分泻和补。根据病人不同的症状以及不同的需求,因此决定用补法还是泻法,一般想经过艾灸来下火的,都是可以用解法来进行艾灸的,要是调理身体气血、以及经络都是用补法来进行艾灸的。在平时艾灸后一定要注意保暖、防止着凉、建议可以在艾灸后半小时左右多喝一些温开水促进身体代谢,这样效果会更好。
艾灸怎么做
张章 副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1、最常见的是艾条进行灸,将点燃的艾条熏蒸于人体表面相应的位置即可。艾灸的过程中一手持艾条,另外一手的食指和中指至于相应的位置,感受艾条的温度。整个艾灸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艾条的艾灰掉落在人体的皮肤上引起烫伤。2、点燃的灸条放在艾灸盒中艾灸,将艾灸盒固定在要艾灸的部位即可。这种方法比较安全,艾灸灰会掉落在艾灸盒中。艾灸之后还要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吹风受凉。
艾灸养生 艾灸操作手法及注意事项
1、直接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1)瘢痕灸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住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施灸时由于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痴脱落后而留下瘢痕。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结核、瘰疬等慢性疾病。(2)无瘢痕灸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若用麦粒大的艾炷施灸,当患者感到有灼痛时,医者可用镊子柄将艾炷熄灭,然后继续易位再灸,按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此法。2、间接灸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如生姜间隔灸、隔盐灸等。(1)隔姜灸隔姜灸是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住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常用于因寒而到的呕吐、腹痛、腹泻及风寒痹痛等(2)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0、2-0、3公分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俞腧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结核及初起的肿疡等症。(3)隔盐灸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4)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多用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3、艾卷灸(1)艾条灸是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的细草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l、5厘米圆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紧,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用胶水或浆糊封口而成。也有每条艾绒中渗入肉桂、干姜、丁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各等分的细末6克,则成为药条。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和雀啄灸。(2)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4、温针灸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时,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继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取出针。5、温灸器灸温灸器灸是用金属特制的一种圆筒灸具,故又称温筒灸。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内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掺药物,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根据身体的穴位又可以把艾灸的方法分为穴位艾灸、局部艾熏、全身艾熏三大类。【穴位艾灸】取艾条一支点燃后,在穴位上方约10~30mm处熏灸或灼灸,一般每穴灸10分钟左右,至皮肤温热发红,而又不致灼痛或烧伤皮肤为宜。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回旋灸和雀啄灸。也可以配合各种艾灸器使用,如温灸盒、温灸架等,主要是为了固定艾条、使用方便。温馨提示:温和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要灸的穴位或患处,进行熏烧回旋灸: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皮肤虽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位置不固定,而是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进行灸治雀啄灸: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地移动按照上面正确的方式艾灸,如果发现皮尤有灼痛或是灼烧感,那就要检查一下艾条的质量了。【局部艾熏】将用3~6根艾条,用胶带捆成一排,距离皮肤10~30mm,上下来回艾熏。艾灸方法示例:如痛经,用6根艾条,来回熏小腹至肚脐,一周2次,一次30~40分钟,促进小腹的血液循环。如肩周炎,可用3~5根艾条从颈部风池穴到肩峰穴、肩井穴等穴位灸5分钟左右。在艾熏时,一定要保持室内温度适宜,不能受凉。如腹部受凉、腹泻等,可以用几根艾条熏小腹至肚脐的位置,可以祛寒。【全身艾熏】夏季用6~8根艾条(冬天用8~10根),捆成一排,点燃。将蒸好的姜片贴在后背上(艾灸之前将生姜切成拨片,上锅蒸软备用)。点燃的成排艾条,保持离姜片半寸到一寸的距离,上下慢慢移动,通常熏30~40分钟。在小腹及肚脐的周围都贴上姜片,上下熏20~30分钟。在双小腿的外侧、内侧,从脚踝至膝部上下、来回各熏30~50下。同时提醒读者:在全身艾灸之前,需要做适当的准备工作;首先用3片生姜,10粒红枣(去核),10粒桂圆(去核),加水煮15分钟,倒入粉碎机打成糊状喝下;这样做主要是能够做到养生补阴。艾灸在家也可以做的,但是在家***灸需要注意以下的十大方面的问题。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2、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3、防火: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5、要防止感染: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6、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7、注意施灸的时间: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8、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9、防止晕灸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甚至发生晕倒。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10、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示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以上是对于艾灸的方法、艾灸的操作手法、在家***灸的注意事项方面的叙述,更多有关艾灸的作用等方面的内容,请在养生之道网搜索可以了解更多。
中医艾灸的操作手法 你知道中医艾灸的作用吗
一、艾灸的手法都有哪些第一:直接艾灸将大小适宜的艾条点燃后直接放到皮肤上进行施灸,若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将皮肤烧伤进行化脓,那么会有瘢痕出现;若是不需要将皮肤烧伤化脓那就不会产生瘢痕。第二:间接艾灸在将艾柱和肌肤之间需要有药物进行隔开,然后再进行施灸,生活中可以用生姜、大蒜或食盐等物品来隔开。第三:艾条灸将纯净并且质量合格的艾绒平铺在细草纸上,然后卷成圆柱形的艾卷,外面则用桑皮纸、胶水或浆糊封口,这种方法的艾灸又分为温和灸以及雀啄灸两种。第四:温针灸所谓的温针灸其实就是讲针刺和艾灸结合起来的一种新的保健方法,适合一些需要留针又需要艾灸的疾病。在操作的时候,我们需要将针刺进腧穴之后进行适当的留针,然后将艾绒捏在针尾巴上进行点燃艾灸,等到烧完之后去掉灰烬取出针。第五:温灸器灸这种艾灸的方法其实就是选择金属特制的一种器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温筒灸,在施灸的时候讲艾绒放到器皿中点燃,然后盖上盖子,直到艾灸的部位皮肤红润就可以取下来。这种方法操作可以对身体起到温中散寒以及调和气血的作用,令身体更加健康。二、中医艾灸的作用详解温经散寒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血气在经脉中流行,完全是由于“气”的推送。各种原因,如“寒则气收,热则气疾”等,都可影响血气的流行,变生百病。而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涩,也就是说,气血的运行有遇温则散,遇寒则凝的特点。所以朱丹溪说:“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因此,凡是一切气血凝涩,没有热象的疾病,都可用温气的方法来进行治疗。《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灵枢·禁服》亦云:“陷下者,脉血结于中,血寒,故宜灸之”。灸法正是应用其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可以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所以灸法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防病保健我国古代医家中早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疗作用外,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这在古代文献中有很多记载。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到;在“犬所啮之处灸三壮,即以犬伤法灸之”,以预防狂犬病。《备急千金要方》有“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说明艾灸能预防传染病。《针灸大成》提到灸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气盛,阳气足,精血充,从而加强了身体抵抗力,病邪难犯,达到防病保健之功。现代,灸疗的防病保健作用已成为重要保健方法之一。三、使用艾灸的注意事项都有哪些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再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2.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3.防火,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入直径比艾条略大的容器内,以便于熄灭。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5.要避免烫伤和防止感染。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炎药。6.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而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7.注意施灸的时间,有些病症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在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四、五大艾灸禁忌你了解多少由于艾灸以火熏灸,施灸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另一方面,施灸的过程中要耗伤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古代施灸法,禁忌较多,有些禁忌虽然可以打破,但有些情况确实是应禁忌的。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2、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4、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5、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艾灸疗法
闫慧博 副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主要包括直接灸、间接灸、艾卷灸、温筒灸、温针灸等方法,其中艾卷灸、温筒灸比较简单宜行,方便快捷,一般在家便可完成,其他方法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在专科医院进行。“老寒腿”试试温针灸“老寒腿”是典型的寒症,即高发于中老年人群的退行性骨关节炎,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行走困难、上下楼梯不方便,受寒后加重,得温缓解。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温针灸,通过针灸对梁丘、血海、外膝眼、内膝眼、足三里、阴陵泉等穴位的刺激,加上艾条的温热刺激,将热流通过针柄传导入穴位来改善症状。通常情况下,一天做一次,十天一个疗程。此外,受风寒加重的颈肩腰腿痛、虚寒性胃病、阳虚导致的手脚冰凉、产后病等,都可以采用温针灸来调理,临床疗效一般好于单纯的针灸或是艾灸。产后气虚宜用隔盐灸很多女性产后气血虚弱,表现为头晕、乏力、面色差、月经不调等,可采用隔盐灸来调节内分泌、温补气血。具体做法是先将一块纱布放在位于肚脐的神阙穴(此穴位禁忌针灸),然后取粗盐10克左右洒在纱布上,最后将小段艾柱点燃放在神阙穴灸半个小时即可,有条件的可使用理疗灯来加强疗效。通常一次需要三壮艾柱,隔盐灸一天做一次,10天为一个疗程。月经不调体验温筒灸女性月经不调、痛经等,可采用温筒灸的疗法来温补阳气。先在位于肚脐的神阙穴垫一层纱布,然后将艾灸盒放在纱布上,点燃艾条对准神阙穴熏半个小时即可,此时可同时熏神阙穴、关元穴、气海穴、三阴交。建议每天熏一到两次,坚持做一个疗程即十天。值得提醒的是,有晕针的人群、实证人群、热证人群禁忌使用艾灸疗法;在家里自行进行艾灸疗法时,要特别注意避免烫伤,自行操作更要找准穴位。如果家中操作不方便或有疑问,建议到就近的中医专科医院咨询或是治疗。切记盲目操作,不仅耽搁病情,更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烫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