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艾灸哪些部位祛除湿气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艾灸哪些部位祛除湿气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艾灸去湿气灸哪个部位
丁宇 副主任医师 ***人民***总医院1、 中脘穴 :中脘穴是脾的募穴,水湿代谢主要由脾所管,脾虚会引起湿气停滞,导致人体出现痰湿的现象。所以应先补脾气,中脘穴是补脾气的要穴,所以可以先灸中脘穴;2、 背腧穴 :背腧***的脾俞必须要灸,灸此处祛湿气的效果比较理想;3、 命门 、 肾俞穴 :因为脾气不足为肾气不足所影响,肾虚,尤其是肾阳虚,会导致脾阳气不足。所以灸脾俞的同时,通常都要灸肾俞和命门,以补充肾的阳气;4、 足三里 :可以治疗脾胃,尤其补充脾胃之气的重要穴位;5、 丰隆穴 :丰隆穴属于化痰湿的要穴;6、 阴陵泉穴 :可治疗湿气,尤其对于水肿具有良好的疗效;7、 三阴交穴 :因为三阴交穴是三条阴经的交汇,对脾、肾、肝都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所以对下肢的水肿也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艾灸祛湿灸哪里
陈鹏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艾灸祛湿分别是 中脘穴 、 脾腧穴 以及 腿上的阴陵泉穴 这三个穴位,具体如下:1、 中脘穴 :中脘穴就是仰卧位躺在床上,肚脐上的4寸就是中脘穴,这是腹部非常重要的穴位,也是临床应用化湿相对比较多的穴位;2、 脾腧穴 :病人取俯卧位,就是趴在床上充分暴露后背部的皮肤,取后正***旁开1.5寸,1.5寸其实就是后正***和肩胛骨内角连线整个是寸,取一半就行,后正***旁开1.5寸,一左一右可以画两条垂直线,这是两条线,这个时候再画一条水平线,垂直线其实平行于督脉。然后接下来这条水平线垂直于督脉,这条水平线主要在十一胸椎的位置,两个肩胛骨下角的连线是平第七胸椎的棘突,再往下数到十一胸椎。然后这条水平线和刚才那两条垂直线的两个交点,分别就是脾腧穴;3、 阴陵泉穴 :阴陵泉穴也比较好取,是在胫骨内侧髁的下缘,可以摸着胫骨内侧缘从下面往上推,推到骨头顶手底下有凹陷位置,就是阴陵泉穴。
艾灸祛湿灸哪个部位?
梁建伟 主治医师 北京市房山区中医医院常取的穴位有大椎穴、膻中穴、神阙穴、命门穴、涌泉穴等。湿气进入体内可能会导致多种疾病,比如患者关节会出现酸痛、活动不利的症状,伴有头晕、头痛、失眠、女性乳腺增生、甚至恶性肿瘤的病症。艾灸以上穴位,可以很好的去除患者体内的湿气,改善由于湿气所导致的身体状况。同时,对其他疾病也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治疗功效。
湿气重艾灸哪里
曹玉霞 副主任医师 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艾灸的部位可以选择三个大的部位, 背部 、 腹部 还有 下肢部位 。背部可以艾灸 肾俞 和 命门穴 ,而腹部可以选择 关元 、 气海 、 神阙 ,都有补肾壮阳、健脾祛湿的功效。下肢可以选择 阴陵泉 ,阴陵泉是个祛湿的要穴,还可以选择 足三里 健脾化湿。所以临床上对于寒湿比较重的患者,可以选取腹部的 关元 、 气海 ,腰部的 肾俞 、 命门 ,下肢的 阴陵泉 、 足三里 进行艾灸治疗。
去湿艾灸哪里
陈玉静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取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为养生保健强壮的要穴。长期施灸有调理气血、补肾固精等功效。用艾条灸20~30分钟或艾针灸一贴取命门穴:位于人体背后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是人体生命力的中心,为元气"住宿"的地方。用艾条灸20~30分钟或艾针灸一贴取中脘穴:位于腹部正***,脐上5寸处,相当于五指宽度。用艾条灸20~30分钟或艾针灸一贴,能有效缓解胃部疾病的各种症状。取足三里穴: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用艾条灸20~30分钟或艾针灸一贴取丰隆穴: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较鼓起的地方,这个是祛湿较好的穴位,每日用艾条灸20~30分钟或艾针灸一贴即可有效健脾化湿。取解溪穴:脚背、踝关节活动的凹点。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湿的穴位,对解除下肢的水肿效果较好,每日艾灸20~30分钟或艾针灸一贴。注意事项酒后不宜灸,饭饱后不易马上灸,应待一小时后再灸中医所说的湿不仅仅是湿气,遇风为风湿,遇热为湿热,遇寒为湿寒等。湿寒之气进入人体体内也是由表及里的一个过程,从表皮到肌肉到经络至骨骼最后侵入脏腑,湿气不同于水,湿气是黏浊粘滞的,排出体外是需要时间的,这也是为什么会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艾灸疗法是传统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艾叶可以温经止血和祛寒止痛,利用艾条来灸火能帮助我们治疗百病,起到温通经络,散寒祛湿等疗效。经络祛湿可以选取以下五大穴位。足三里穴:在外膝下和胫骨外侧,每次可以艾灸15分钟,坚持下去就能达到祛湿功效。丰隆穴:能健脾祛湿,该穴位位于小腿外侧,肌肉鼓起的地方,每日可以艾灸十五分钟左右,祛湿效果较佳。解溪穴:在我们的脚背和踝关节活动位置。该穴位是祛痰祛湿的一个重要穴位,能有效解决下肢的水肿,每日可以用艾条针灸15分钟,一段时间之后就可以有效祛湿了.关元穴:该穴位位于脐下3寸,长期坚持艾灸关元穴,有利于调理气血和补肾固精,每日施治10-15分钟左右,有助于祛湿。中脘穴:在我们的腹部正中、脐上4寸的地方,通过艾灸能够减轻胃部不适,还有助于祛湿。除了艾灸可以祛湿以外,中医常常使用食疗法进行祛湿,安全可靠并无毒副作用。中医说:湿气首责之于脾,却不局限于脾。冬菊火麻茶(麻仁,栀子,人参,冬瓜,砂仁,线叶金雀花,显脉旋覆花,金银花,茯苓,紫苏,佛手,葛根,桔梗等20味中药)就是一款祛湿效果极好的茶饮。此方配料众多,对内调理脾,胃,肺,肾;对外消除湿气引发的嗓子发痒,口干,口苦,头晕头痛,满脸起痘,大便糖稀,皮肤湿疹等等表症,而且常常几天就能见效。
祛湿气艾灸灸哪里最好
赵晓东 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一、足三里穴具有健脾益气的功效,脾气得以健运,脾运化水湿功能正常,湿气重就会得以有效改善。二、丰隆穴具有燥湿化痰,利水的功效,可用于水湿内盛所引起的咳嗽痰多,水肿等,为祛湿要穴。三、中脘穴具有健脾化湿功效,可用于脾虚湿盛,肢体倦怠等。四、委中穴属于膀胱经上的穴位,可有效排出身体中的湿气。五、阴陵泉穴具有运中焦,化水湿的功效,通过艾灸可使体内水湿从小便排出。有利于脾气健运。建议:艾灸同时避免久居寒湿之地,保持房间内空气流通。
艾灸灸哪里可以祛湿
李梅 主任医师 锦州市中心医院1、艾灸哪里可以祛湿取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为养生保健强壮的要穴。长期施灸有调理气血、补肾固精等功效。用艾条灸20~30分钟或艾针灸一贴。取命门穴:位于人体背后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是人体生命力的中心,为元气"住宿"的地方。用艾条灸20~30分钟或艾针灸一贴。取中脘穴:位于腹部正***,脐上5寸处,相当于五指宽度。用艾条灸20~30分钟或艾针灸一贴,能有效缓解胃部疾病的各种症状。取足三里穴: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用艾条灸20~30分钟或艾针灸一贴。2、艾灸的禁忌由于艾灸以火熏灸,施灸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另一方面,施灸的过程中要耗伤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古代施灸法,禁忌较多,有些禁忌虽然可以打破,但有些情况确实是应禁忌的。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3、艾灸的注意事项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艾灸去湿气灸哪里
黎海文 副主任医师 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艾灸除湿气灸的地方1、艾灸丰隆穴祛湿丰隆穴位于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较为鼓起的位置,针对这个穴位祛湿,效果较佳。每日艾灸15分钟可以有效健脾祛湿。2、艾灸足三里祛湿足三里穴位于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的位置,艾灸10-15分钟,坚持一段时间,就可以看到祛湿的效果。3、艾灸关元穴祛湿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的位置,属于养生保健的穴位。长期对关元穴施灸或者艾灸有助于调理气血、补肾固精。每日可以艾灸10-15分钟,能够帮助祛湿。4、艾灸解溪穴祛湿解溪穴在足背和小腿交界的位置中,横纹中间的凹陷位置就是解溪穴了。这个穴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全身祛痰祛湿的穴位,进行艾灸之后能够有效的解决下半身水肿的问题,最好能够每天进行艾灸十五分钟左右。5、艾灸曲池穴祛湿曲池穴在屈起肘部的时候出现横纹的外侧段,是大肠经的合穴,也就是说血脉之气从四肢对位置汇集到这里。对这个穴位进行艾灸,能够很好的起到调理气血以及去除风湿的作用,如果身体容易出现烦闷以及手麻的情况,对这个穴位艾灸能够很好的改善血液循环,改善不适应的情况。6、艾灸隐白穴祛湿隐白穴在脚上大脚趾末节的内侧,距离脚趾甲的距离大约是0.1寸左右。隐白穴是脾的重要穴道之一,和身体之中的小虎功能密不可分。则个时候可以在隐白穴中进行艾灸,用艾条大约5~20分钟左右就可以了,能够起到很好的祛痰祛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