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中医艾灸穴位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中医艾灸穴位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艾灸疗法穴位有哪些
- 2、中医艾灸穴位能健脾?这6个穴位不能错过!
- 3、艾灸的穴位有哪些
- 4、艾灸那些穴位
- 5、中医艾灸穴位保健 不同年龄艾灸不同穴位
- 6、中医艾灸的常用穴位有哪些 中医艾灸都要注意哪些事项
- 7、艾灸的穴位有哪些
- 8、艾灸穴位包括哪些
艾灸疗法穴位有哪些
*** 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艾灸疗法穴位通常有胃俞穴和脾俞穴以及大椎穴等,通过艾灸以后能够起到养生的作用,而且还可以缓解脾胃虚寒。艾灸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养生方法,通常需要将艾炷点燃以后熏陶穴位,这样能够起到益气养血的功效,而且还可以健脾补脾,还具有温经通络的作用,可以将体内的湿气排出,这样有利于健康。
中医艾灸穴位能健脾?这6个穴位不能错过!
1、艾灸隐白穴能够辅助治疗慢性鼻炎隐白穴是脾经的一些穴位,具有止血的功效,能够缓解各种病情所引起的出血症状,同时也具有通鼻窍的功效,能够辅助治疗鼻子流血以及慢性鼻炎。2、三阴交穴和阴陵泉穴三阴交穴是脾经、肝经、肾经交汇的地方,对此穴位进行艾灸能够辅助治疗妇科炎症,同时也能够缓解疼痛感。艾灸阴陵泉穴具有祛湿的功效,同时也可以辅助治疗各种炎症,当时启动时就会滋生大量的细菌,引起炎症以及水肿的发生。3、太白穴艾灸太白穴能够辅助治疗头晕、手脚冰凉、睡觉流口水、月经不干净和消化不良的情况,太白穴属于脾经的原穴,补脾胃以及健脾胃的功效是最为强大的。4、血海穴血海穴能够调节全身的血液循环,辅助治疗瘙痒,能够有效的调配人体血液,几乎可以和足三里血相媲美,提高免疫系统。5、公孙穴公孙血能够调动脾经以及***的运行功能,同时也能够调节因为气血瘀滞所引起的一些症状,具有活血化瘀以及通气的功效。不仅能够辅助治疗妇科疾病,同时也可以增加小肠的蠕动,抑制胃酸分泌,提高了消化系统。6、大包穴大包穴是脾经的一种,在肋骨腋窝下六寸的地方,能够辅助治疗急性肋间神经痛、腰扭伤以及脖子扭伤等,当出现以上症状时不妨快速的按摩此穴位。温馨提示对以上穴位进行艾灸,能够有效的辅助治疗多种疾病,但是一定要选择正确的穴位,千万不能盲目。脾胃直接影响着身体的整个消化系统,是后天的根本,五脏六腑主要是通过脾胃来进行运化,当脾胃出现问题时,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所以说可以通过艾灸的方式来有效的健脾胃。但是在艾灸的过程中会消耗精气,所以有一些部位和一些人群是不能艾灸的。对于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皮肤患者来说,尽量不要进行艾灸,不然会加重疾病。(责编:)
艾灸的穴位有哪些
程娇影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艾灸什么在月经期的穴位1、艾灸什么在月经期的穴位1.1、三阴交:足内踝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正坐、屈膝成直角取穴。1.2、关元穴:脐下3寸,腹***,仰卧取穴。取穴时,可用仰卧姿势,关元穴位于下腹部,从肚脐至耻骨上端画一线,将此线五等分,从脐部向下五分,即为此穴。1.3、子宫穴:位于下腹部,脐下4寸,中极旁3寸。1.4、涌泉穴:在足底,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和后三节之二交点。2、月经期艾灸要注意什么?2.1、冬天要做好保暖和防暑:艾灸的时候体表部分都会暴露在外,冬天要注意保暖,夏季高温要防止中暑,室内温度要控制好,保持通风透气。2.2、注重体位及穴位的准确性:艾灸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按处方找准艾灸的部位或穴位,确保艾灸效果。2.3、要注重思维的集中:艾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避免艾条走动,不在穴位上,还要注意防止着火,特别是艾柱灸时要小心,不要让艾柱翻滚、脱落、烧伤皮肉。3、艾灸在月经期的益处3.1、提早月经不调月经提前由于脾气暴躁,脾为血之主,情绪抑郁、情绪抑郁等,同时,脾虚湿阴神经内分泌失调,也有阳气火旺、情志抑郁等。艾灸主要是通过回阳固脱,温补阳气,调理脾肾两虚所造成的脾气不足,可以解郁散肝气达到身体平衡,可改善内分泌失调,使子宫卵巢神经活跃,从而有效改善。3.2、月经推迟月经延迟量少且暗沉,有血块,排出不畅,痰阻,月经淡呈粘液状,月经前前后白带下多,血虚,苍白,小腹疼痛,唇齿淡,肾虚,腰酸。艾灸,可散寒祛湿,增强阳气,改善血液块排不出,子宫痰湿过重导致月经不畅,艾有通经络和气血,祛湿活血之效。月经期间可艾灸1、高血压患者,虽然各种专业书籍上都有灸法介绍,但要视病情轻重而定,以控制血压为主,再辨证取穴。2、肿瘤是良性的,要严格辨证。3、恶性肿瘤患者不宜艾灸,艾灸会引起热血沸腾。4、身体内有金属埋件,谨慎艾灸,物理原理简单,不必细说。5、凡是外露的部位,如面部,不要直接灸,以免疤痕形成,影响美观。6、疲倦过度、过度劳累、酗酒、大汗、情绪不稳定、或妇女经期忌灸。7、一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时,或身体极度衰弱,体形瘦骨嶙峋忌灸。月经期要注意什么1、清洗:经期要保持外阴清洁,每天晚上用温开水擦洗外阴,最好是淋浴;卫生巾、纸要柔软、干净;月经带、内裤要经常换内裤、勤洗,大便后要由后往后擦拭,以免脏物进入***,导致***炎或子宫发炎。2、维持愉快的情绪:精神情绪对月经的影响尤其显著。经期期间要保持情绪稳定,心情舒畅,避免出现月经不调的不良反应。3、足够的睡眠和运动量:经期适度的运动,能促进盆腔血液循环,不要剧烈运动,因为过度劳累会使盆腔充血,导致月经过多,经期延长,腹痛腰酸等;要有充足的睡眠。4、膳食:月经期由于血液的耗散,营养更加充足;饮食宜清淡温和,易消化,不可过食生冷,因寒性导致血凝,易导致痛经,月经过多或突然中断等。不能吃太多辛辣的食物,可以减少子宫出血的发生。要多喝开水,多吃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5、适冷性和暖性:月经期间都会有大量的毛细孔,要注意气候的变化,尤其要防止高温日晒、风寒雨淋、涉水、游泳或用冷水洗脚、久坐冷地等等。
艾灸那些穴位
1艾灸那些穴位首先是足三里穴,这个穴位早已名声在外了,在古代,中医学家们只是指出足三里重要,但并不特别突出,而它的出名,最初还是由于日本人喜爱灸这个穴位,曾经在日本流传着“不与腿上没灸疤的人做朋友”这样的说法,可见足三里穴在日本的重视程度。足三里是胃经的要穴,但传统医学认为它不仅对胃有调节作用,还对其它器官系统都有着极强大的强壮作用。从原理上来分析,大概是由于胃是人后天之本,而胃好了,吸收能量充足,制造的气血也旺盛,会促进其它系统的发展。另外足三里在腿膝下外侧,很方便自我艾灸时取穴,所以推荐朋友们将足三里做为首选的可长期艾灸的穴位。另一个值得朋友们长期艾灸的穴位是三阴交。顾名思义,这个穴位是三条阴经的交汇之处,艾灸这个穴位,同时对肝、脾、肾起到调节作用,而这三条经络与人体的气血生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肾为先天之本,脾是统血的经络,肝是血化生之源,因此,长期艾灸三阴交,能使人的各个系统达到最佳平衡,使人气血旺盛,自然百病不侵,女性艾灸三阴交,尤其有作用,因为女性以肝血为本,坚持艾灸这个穴位,不仅会治疗各种妇科疾病,而且还有美容的作用。2艾灸的禁忌有哪些艾灸的禁忌有哪些?本文就是关于艾灸的禁忌介绍,希望能帮您更好的认识艾灸的注意事项,从而更好的做好艾灸,请往下看:由于艾灸以火熏灸,施灸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另一方面,施灸的过程中要耗伤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古代施灸法,禁忌较多,有些禁忌虽然可以打破,但有些情况确实是应禁忌的。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2、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4、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5、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以上就是关于艾灸的禁忌有哪些的介绍,相信您应该对艾灸的禁忌有了大致的了解了吧。3艾灸治疗痛经效果好艾灸治疗痛经是应用比较广泛的治疗方法,那么具体的艾灸治疗痛经方法是怎么样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咨询了相关专家,专家为我们推荐了如下内容,我们专业解释一下,看看怎么才能够正确治疗痛经。艾灸无针、无创、无痛,与拔罐、刮痧、针刺、按摩并称为中医外治五大疗法。艾灸能使衰弱之机能激发旺盛活力,也能使亢进之功能得到抑制。可谓虚寒者能补,郁结者能散,有病者能治,无病者可增强新陈代谢和机体抵抗力,尤其对女性宫寒痛经有显著的调养功效。宫寒痛经的姐妹们在经期往往腹痛连绵,有些还伴有腰酸背痛,喜温怕冷;重者面色苍白,冷汗淋漓,手脚冰凉,坐卧不宁。长此以往,还会导致气机不畅、气血瘀滞、内分泌失调,使得颜面失于濡养而表现出痘痘、斑点、晦暗等外在问题。以上是对艾灸治疗痛经做出的分析,专家指出艾灸治疗痛经效果好,更安全,是深受大家喜爱的治疗方法,要求大家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治疗办法。4艾灸的作用艾灸是中医理疗的一种基本形式,很多人也许都不知道,这种艾灸要比针灸效果强很多,而且有一些药物治疗不好的疾病,通过艾灸说不定就可以治愈,因为艾灸本身是将艾叶经过热加工,之后放入到人体身上,借着那个热量,以此来达到调节身体神经的作用。让身体各个神经系统恢复正常。通过艾灸,可以治疗妇科,儿科等疾病。范围还是特别广泛的。作用也很强。1.不少人体内有寒气,有的甚至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采用药物根本无法治愈,用艾灸的方式,可以让身体内部的寒气去除,而且能够打开血管中的各个气结,可以有效消除身体内淤血,以此打通血脉,让暖气进入到体内,与身体寒气抗衡。这样起到驱寒的作用。2.通过艾灸做身体护理,能够让身体维持正常的活动,让全身血液变得活跃,有利于调节人体健康,还有利于消除疾病,让你的身体不再那么疲惫。在任何高温情况下,艾灸都能迅速进入人体内部,即使内部有很多疾病细胞,通过这种方式,让身体的血液在全身迅速流通。3.艾灸能够通过一些简单的理疗作用,让身体保持健康,与此同时,如果一个经常***灸的人,可以让身体各个功能都保持良好状态,让身体的代谢作用更加强烈,很多人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艾灸对人体好处多多,但是要坚持,艾灸也不能每天都做,一般情况下,一周做两次比较好,但是要注意,如果是女性朋友的话,对身体一些重要器官不可以做,脸部最好不要做。在高温状态下,皮肤通过艾灸刺激会产生一定作用,有的时候会发炎,做的时候要充分配合医师。5艾灸为什么能治病艾灸是将艾叶用于针灸治疗,下面我们将对艾叶的针灸原理进行一个剖析。每逢端阳节,在自家门上悬挂艾叶、菖蒲,借其芳香气味来避秽、消灾,是大多老年朋友熟知的常识,但艾叶用在针灸方面来防治疾病,就不一定人人都知道了。艾叶是常用的中药之一,性温、味苦、辛辣、芳香,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中医医生多在虚寒性的出血症、腹中冷痛、月经不调、崩漏下血时配伍应用。而用得较多的,还是针灸方面,把艾叶制成艾绒、艾炷、艾条等点燃后,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温热性剌激,并能使药力内透,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等防病治病的目的。古代医书《医学人门》中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明灸法是除药物、针刺之外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在传统的灸法中,艾灸只是灸法的一种,此外,还包括用灯心草蘸油点燃淬烫为位的灯火灸,用一些剌激性较大的药物,如大蒜;白芥子、旱莲草等捣烂后敷贴体表,让其发泡的无针灸,以及艾灸与其他方法配合运用,如在艾灸时垫隔生姜、食盐、胡椒粉的隔物灸,把艾条切成小段插在已刺人穴位的针柄上的温针灸等等。它们各有其特点和适应症,针灸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选用不同的灸法来治疗的。经过以上对艾灸的一个简单的了解,你是否已经明白艾灸是怎么回事了呢?
中医艾灸穴位保健 不同年龄艾灸不同穴位
30岁前灸“肺俞”:年轻人在平时比较活跃,常会出现出汗后不注意保暖,喜食冷饮等等情况,所以很容易感冒。中医认为这些人固护肺气对年轻人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保健作用。而人体的肺俞穴就是肺脏之气在背部出于之所,这个穴位还掌管着全身在表之卫气,只有这些穴位强健才可以固护人体之正气,避免受到受邪气侵犯。年轻人对肺俞穴施灸可以不拘时,比如在平时感到身体不适、进食冷饮、感觉到感冒症状时,都可以施灸,小儿每次可以可灸5分钟左右,青年可以灸的时间为15分钟左右。30至50岁灸“足三里”:步入中年多会出于工作压力当中,平时会因此思虑过度,同时加上运动不足的情况最容易伤及脾胃。而脾胃损伤就会出现大腹翩翩。而“足三里”进行艾灸,可以帮助调整消化系统功能,踧踖营养吸收,增加身体的能源,强壮全身各系统功能。艾灸足三里同样可以不拘时灸。而需要提到的是“三里”指的人体的理上、理中、理下。因此肠胃不适应该要对症进行艾灸。50岁后灸“关元”:老年人肾气渐疲,元气亏损,会出现多种不适症状,比如夜尿频多、腰膝酸痛、健忘失眠、听力衰减、视力减退、脱发白发等症。而关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的功效和作用,只要是元气亏损的人均可艾灸关元穴。艾灸这个穴位的最佳频率为一日一次。以上就是今天为大家介绍的中医艾灸穴位保健的方法了,上面只是为大家介绍了三大保健养生穴位,当然中医可艾灸的穴位是非常多的,每个穴位也对应不同的疾病,如果身体有某些疾病的患者可以咨询医生,看看是否可以通过艾灸得到改善和治疗。
中医艾灸的常用穴位有哪些 中医艾灸都要注意哪些事项
一、中医艾灸的发展程度艾灸是我国医学史上的文化瑰宝,起源于我国原始年代,在那个时候,聪明的人类便发现通过火的炙热来刺激伤患处,可以减轻疼痛,并且还可加速伤口的愈合。后来,人们逐渐将火灸引用到医学上来,用以治疗更多的疾病。普通的火热只能使皮肤表层灼痛,并无温煦散热作用,艾草是一种壮阳之草,是去病养生,固本正阳,扶正祛邪的一味良药,因此,人们将艾草制艾条或艾柱用于灸法,达到了不同凡响的神奇功效。《本草纲目》记载:“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炙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妙不可言。此外,艾草还有扶正避邪的作用,古代人曾用它插于堂中,用以避邪。如今,随着人们对艾灸认识的逐渐加深,艾灸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踏入了现代健身保健的医学舞台,成为了现代养生保健的一颗闪耀的明星。二、中医艾灸的作用有哪些温经散寒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血气在经脉中流行,完全是由于“气”的推送。各种原因,如“寒则气收,热则气疾”等,都可影响血气的流行,变生百病。而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涩,也就是说,气血的运行有遇温则散,遇寒则凝的特点。所以朱丹溪说:“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因此,凡是一切气血凝涩,没有热象的疾病,都可用温气的方法来进行治疗。《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灵枢·禁服》亦云:“陷下者,脉血结于中,血寒,故宜灸之”。灸法正是应用其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可以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所以灸法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防病保健我国古代医家中早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疗作用外,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这在古代文献中有很多记载。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到;在“犬所啮之处灸三壮,即以犬伤法灸之”,以预防狂犬病。《备急千金要方》有“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说明艾灸能预防传染病。《针灸大成》提到灸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气盛,阳气足,精血充,从而加强了身体抵抗力,病邪难犯,达到防病保健之功。现代,灸疗的防病保健作用已成为重要保健方法之一。三、中医艾灸的常用穴位有哪些关元:古今医学家都认为关元穴是一个能起***回生的重穴,并且都认为刺激该穴的重要手段就是灸。关元穴是人体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在任脉的交会点,此穴有精宫、丹田等别名。艾灸关元穴可以治疗一切阳虚症、气虚症,如气喘短气、畏寒怕冷、遗尿、小便频数、尿闭、泄泻、腹痛、遗精、阳萎、疝气、月经不调、带下、不食、精冷、中风脱证、虚劳羸瘦等等。关元穴又是小肠的募穴,所谓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腹胸部的意思。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而灸关元就能很好的促进肠道功能,增强其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涌泉穴:涌泉穴,在人体足底穴位,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着作《黄帝内经》中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意思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所以,涌泉穴在人体养生、防病、治病、保健等各个方面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灸涌泉穴可以治疗:神经衰弱、精力减退、倦怠感、妇女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压、晕眩、焦躁、糖尿病、过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碍、怕冷症、肾脏病等。穴道指压法治疗脑溢血后的复原、穴道按摩治疗膀胱炎、指压法治疗白发等等。足三里:足三里是个强身健体的万能穴,长寿穴。古今许多医家都对此穴推崇备至。因此流传着“若想胃里安,三里常不干”说法。这个“常不干”,指的是用艾灸条熏灼穴位,使该处的皮肤起水疱,又称其为“灸花,灸疮”,这水疱老流水,可以及时把脾胃的寒湿祛除,“常不干”因此而来。更加相关研究发现,足三里进行艾灸能够很好的改善胃的蠕动和胃的供血状况,刺激消化液的分泌,进而增加消化能力。大椎:属于督脉,有通督行气,贯通督脉上下之作用,同时如果有感冒,过敏性疾病,热病,癫痫,颈椎病,治疗取穴大椎也是首选,都是在治疗寒凉疾病,那么大椎在上焦,治疗寒凉的疾病大椎也是首选穴位。命门:补肾壮阳灸命门,人体生命之门,先天之气蕴藏所在,人体生化的来源,生命的根本。故命门者,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生之窦。临床上,命门火衰(见命门火衰证)主要表现为四肢清冷,下利清谷,或五更泄,男子***,女子宫寒不孕,舌质淡,脉沉迟等虚寒之象。灸命门和大椎可提高督脉之阳气,大椎和命门艾灸,补足督脉元阴元阳,补命门,对男子所藏生殖之精和女子胞宫的生殖功能有重要影响。灸命门给各脏器的生理活动起到温煦,生发和推动作用,故灸命门是推动生命之火。四、中医艾灸都要注意哪些事项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2、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3、防火: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5、注意施灸的时间: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6、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7、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示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艾灸的穴位有哪些
赵天豫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灸法足三里:足三里为阳明胃经合穴,为五俞穴之一,为全身最重要的强健穴。有健脾胃、助运化、调气血、扶正、壮阳、祛风邪、强身健体、益寿等功效,是人们常说的:"若要安(足)三里不干",是古代最常用的保健穴。常见的方法是艾条温和灸或者是化脓灸。灸法关元穴:关元属于任脉经穴,是足三阴经和任脉之会,手太阳小肠的募穴。温肾固精、益气回阳、培元固本、理气和血、通调冲任、强身健体的作用;灸之能调整膀脱的张力,促进垂体保健。古时候说过“关元主,百损”。具有良好的防治遗尿、遗精、习惯性便秘等作用。保健灸是中老年人常用的穴位。艾灸气海穴气海穴属于任脉经穴,是保健要穴。灸之能调节胃肠和肾的功能,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同时还可以调节脾胃的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预防和治疗腹泻、遗尿、***、月经不调、崩漏、中风、不孕等。古时有"气海者,人的元气之地也."灸肾俞穴:肾俞穴为足太阳膀胱经之背俞穴,具有补肾益精、强健腰背、聪耳明目、壮骨健身、温阳散寒等功效。灸法具有调节肾功能,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调节膀胱张力,刺激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主治肾虚腰痛、精少***、诸虚百损等。预防和治疗肾虚腰痛、遗精、***、***、遗尿、哮喘等。艾灸贴俞穴:膏育俞穴可起到调节肺气、养阴润肺、补虚益损的作用,主要用于足太阳膀胱经之背俞穴。灸法可减轻支气管症,增加血红蛋白、红细胞数,预防肺结核、支气管炎、哮喘、虚劳、所有血证。艾灸对自己足三里的穴位有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这种穴位是艾灸中最常见的穴位,也是一种具有保健作用的穴位,很多人在想要养生的时候都会用艾灸这个穴位,不仅能促进血液循环,还能强身健体,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
艾灸穴位包括哪些
郭明冬 主任医师 ***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艾灸的穴位包括天突、天枢、子宫、定喘、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等。艾灸的时候常常三五个穴位配合使用以增加疗效。艾灸简称灸疗或灸法,是用艾叶制成的艾条、艾柱所产生的艾热,刺激人体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一种治疗方法。艾灸的温热刺激可以使局部的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从而增强人体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艾灸的热力透过肌层,再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艾灸还有补助阳气的作用,对四肢不温,形寒肢冷的患者有一定的好处。***灸后要注意保暖,避免风险入侵,不要马上吹空调、洗澡、吃冷饮等,以防感冒,如果不小心感冒后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荆防颗粒、玉屏风颗粒等药物治疗。艾灸后要注意多喝水,同时还要保持心情稳定、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