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艾灸可以灸哪些部位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艾灸可以灸哪些部位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艾灸一般灸什么位置好
- 2、艾灸的穴位有哪些
- 3、养生保健艾灸哪里最好
- 4、艾灸哪个部位最好
- 5、艾灸穴位置
- 6、艾灸除湿应该灸哪里
- 7、艾灸常用穴位有哪些
- 8、艾炙穴位
艾灸一般灸什么位置好
ask73803145is1、可以在足三里穴进行艾灸,祛湿的效果非常好,足三里穴是位于外膝的下三寸,以及胫骨外侧一横指左右的位置,平时艾灸十分钟左右就可以了。2、其次身体的丰隆穴也是不错的选择,丰隆穴位于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较为鼓起的位置,针对这个穴位进行艾灸的话,祛湿的效果也是特别好的。3、也可以在解溪穴艾灸,解溪穴位于脚背,以及踝关节活动的凹点,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祛湿的穴位,对于解除下肢的水肿有较好的效果。4、关元穴这个穴道也可以艾灸,在我们肚脐下面大约三寸的位置,长期对这个部位进行艾灸,能够有效的调理气血,对补肾也有很好的效果。注意事项:在饮食上也要注意,不要吃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多吃水果蔬菜,懂得劳逸结合,这些问题都非常重要。也要适当运动,增强身体免疫力。
艾灸的穴位有哪些
傅开龙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如神阙穴、关元穴、足三里穴、合谷穴等较常用,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艾灸穴位。1.神阙穴:为任脉穴位,位于肚脐中央,艾灸神阙穴具有培元固本、回阳救脱、调理肠胃的效果,能治疗腹痛、泄泻、肠鸣、痢疾、恶心、呕吐等症。2.关元穴:属于任脉,位于脐中下三寸处,为小肠募穴。艾灸关元穴能补肾培元、温阳固脱,改善月经不调、痛经、霍乱吐泻,疝气、***、遗精等病症。3.足三里穴:为胃经穴位,位于小腿外侧,犊鼻(外膝眼)下3寸处。足三里为强壮要穴,艾灸足三里能起到补益脾胃,调和气血,扶正培元,祛邪防病的作用,适宜身体虚弱者使用。4.合谷穴:为大肠经的原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艾灸合谷穴能温经散寒、活血止痛,可缓解头痛、牙痛、手臂疼痛、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除此之外,中脘、天枢、气海、肺俞、脾俞、肾俞等穴位也可进行艾灸。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艾灸,艾灸时要注意安全,避免烫伤。
养生保健艾灸哪里最好
张军 副主任医师 扬州市中医院1、益智和预防老年痴呆可以艾灸的穴位:常用穴位是肚脐上的神阙以及双腿膝盖下方的足三里穴。可选用的艾灸方法是艾条温和灸,每次可以在每个穴位上连续艾灸10-15分钟,每***疗1次即可,可连续艾灸3个月。能起到改善老年人心脏功能以及非常好的延缓大脑和骨骼老化速度等效果。2、提高儿童身体素质的穴位:可选用的艾灸穴位是足三里以及神阙、关元、气海等穴位。可选用的艾灸方法为艾条隔盐灸或温和灸,每次可在每个学位连续艾灸30分钟,每周间隔治疗1-2次即可,连续治疗3-6个月即可。通过这种方法艾灸这些穴位,可以帮儿童提高免疫力、防病、激发体内的正气、增强骨骼生长能力。3、强身健体可以艾灸的穴位:成年人通过艾灸强身健体时可选用的穴位包括了足三里穴、三阴交穴、气海、关元穴、脾俞、肾俞穴等。而常用的效果比较好的艾灸方法是艾条温和灸,每次可以在每个穴位连续艾灸10-15分钟,每周间隔治疗2次,连续艾灸1-3个月即可,其次,也可以使用隔附子灸法灸这些穴位,效果是一样的。以上就是今天为大家介绍的养生保健艾灸可以艾灸的一些效果比较好的穴位了,希望大家看完后对艾灸养生保健方面的知识有更多了解。而想要得到更好的养生保健效果,在平时也不能只依赖艾灸法,最重要的还是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调整好精神状态。
艾灸哪个部位最好
李焕芹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通常艾灸养生的穴位包括神阙穴、气海穴、关元穴、中脘穴、足三里穴等。1.神阙穴:位于人体的腹中部,脐中央,具有补气补血,健运肠胃的功效。2.气海穴:位于体前正***,脐下1寸半,具有益寿延年、保健养生的功效。3.关元穴:位于腹部正中心线,脐下3寸,具有固本培元,补气血回阳,通调冲任、活血化瘀(促进血液运行,消除体内瘀血)的功效。4.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上,当脐中上4寸,具有调胃补气血、利湿、降逆止呕(阻止上冲的胃气,止住呕吐)的功效。5.足三里穴:位于小腿肚的前两侧,在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外一横指,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过补脾的方法治疗气虚)、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扶持体内正气并祛除体内邪气)的功效。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穴艾灸。
艾灸穴位置
疏欣杨 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艾灸穴位置包括腹部的关元穴、气海穴、神阙穴以及后背部的膈俞穴,能够对身体可以起到调理的作用。艾灸是生活当中常见的一种操作方法,一般可以对身体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在生活当中比较常见,能够调节阴阳平衡,可以让身体处在比较健康的状态,而且通过艾灸也可以加速局部的代谢或者是血液循环,达到疏通经络的效果,可以把身体中多余的湿气和寒气快速排出体外,缓解手脚冰凉或者是腹部冷痛的现象,让经络变得更加通畅,同时也可以调节身体当中的血液循环改善,血液循环受阻,对一些风湿性疾病有治疗效果,可以改善关节疼痛或者风湿***症状,也可以让面色变得更加红润,提高日常生活质量。但是要注意不是所有人群都可以艾灸,如果在月经期间或者怀孕期间的女性不能艾灸,可能会对身体产生副作用,同时还要控制艾灸的时间,避免艾灸过度频繁也会产生伤害,在艾灸以后短时间内不能洗澡,因为毛孔中处在敞开的状态,洗澡以后容易着凉,出现感冒和发烧的现象。
艾灸除湿应该灸哪里
李琳 副主任医师 秦皇岛市中医医院艾灸哪里可以祛湿1、艾灸哪里可以祛湿取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为养生保健强壮的要穴。长期施灸有调理气血、补肾固精等功效。用艾条灸20~30分钟或艾针灸一贴。取命门穴:位于人体背后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是人体生命力的中心,为元气住宿的地方。用艾条灸20~30分钟或艾针灸一贴。取中脘穴:位于腹部正***,脐上5寸处,相当于五指宽度。用艾条灸20~30分钟或艾针灸一贴,能有效缓解胃部疾病的各种症状。取足三里穴: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用艾条灸20~30分钟或艾针灸一贴。2、艾灸的禁忌由于艾灸以火熏灸,施灸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另一方面,施灸的过程中要耗伤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古代施灸法,禁忌较多,有些禁忌虽然可以打破,但有些情况确实是应禁忌的。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3、艾灸的注意事项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吃什么水果可以祛湿祛湿水果有甜瓜,中医经常用甜瓜的子和果蒂来治病。甜瓜的功效有清暑热,解烦渴,利小便及通大便等,可以解暑热心烦及口渴,适合小便不利,大便秘结等人群。肠燥便秘朋友可以准备二十克的新鲜甜瓜子用以嚼食。慢性阑尾炎患者可以将甜瓜子洗净后晒干,研磨成粉末,每次取3-5克服用。祛湿水果有黄瓜。黄瓜的果、叶藤及根都可以用药。黄瓜可以清热解毒及利水。适合治疗胸中烦热、口渴、尿少及暑疖等。暑疖、烫伤患者可以准备些新鲜的黄瓜洗净后捣烂,敷在患处。胸中烦热患者可以准备些鲜黄瓜去皮后切薄片,加食醋及白糖,拌匀后食用。西瓜是夏天最为常见的一种水果,中医经常会使用西瓜皮、西瓜瓤和西瓜霜来入药。西瓜可以解暑除烦,生津止渴及利尿降压,可以解热盛,汗出伤津及心烦口渴,小便短少。夹湿感冒患者可以准备二十克西瓜翠衣和十二克生姜、二十克鲜芦根和三根葱白,煎汤饮用。高血压患者可以准备十五克西瓜翠衣和十克决明子,煎汤饮用。吃什么菜可以祛湿薏米薏米含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对于我们的身体非常的好,还有不错的除湿效果。薏米的祛湿效果非常好,比较常见的食用方法是和红豆一起熬粥,也可以将薏米炒熟泡茶喝,或打成粉,冲泡来饮用,都是不错的方法。红豆红豆有利尿解毒、强心健脾的功效,可有效消除水肿,排出毒素,祛除湿气。我们大家都知道红豆含有丰富的营养价值,经常食用有利健康。因此在夏季可以多喝点红豆汤,或和薏米一起熬制,还可加些红枣、百合等,但是注意不要加大米,会影响祛湿效果冬瓜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清胃降火之功效,常吃可减脂祛湿,可见冬瓜是非常好的食物,可以熬制冬瓜排骨汤、冬瓜老鸭薏米汤,祛除湿气,也可以清炒冬瓜片芹菜芹菜对我们的身体非常的有益,经常吃可以起到非常好的祛湿效果。芹菜味甘苦,又纤体瘦身、排毒败火、祛除湿气的功效,是富含营养的蔬菜,可以选择常用的炒制方法,也可以榨汁来喝。
艾灸常用穴位有哪些
王燕 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艾灸的常用穴位有关元穴、命门穴、足三里穴、气海穴、神阙穴、大椎穴、涌泉穴等,经常艾灸这些穴位,对身体有一定的好处。艾灸属于一种比较多见的中医疗法,不仅可以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对于多种疾病还能起到辅助治疗的功效。艾灸的最主要作用就是温通经络,在出现经络瘀阻,表现为脾胃不舒、月经不调等时,就可以通过艾灸进行缓解。而且艾灸还可以起到止痛的作用,对于风湿性关节炎,瘀血阻滞证型的痛经都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艾灸虽然对于部分疾病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但在出现严重疾病的时候,还需到当地的正规医院做治疗,不能盲目的进行艾灸治疗。而且阴虚患者、发热患者以及孕妇不适合进行艾灸。在艾灸期间如果出现了一些不良反应,需要及时停止艾灸。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艾炙穴位
陈玉静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一、艾炙穴位1.灸神阙穴神阙(肚脐)属任脉经.又名脐中。艾灸神阙穴,有温补元气,健运脾胃,固脱复苏之功效。神阙穴多采用隔盐灸,或隔姜灸,午时灸为宜,多用于身体虚弱者,可强健脾胃功能,预防疾病。灸神阙还能治泄泻、便血及病后大便不通。虚劳人及病后,艾灸神阙穴,对泄泻、绕脐腹痛、脱***、中风脱证、角弓反张、产后尿潴留、慢性腹泻、皮肤瘙痒、***有效好的防治作用。2.灸气海穴气海属任脉,位于腹部正***,脐下1.5寸。灸气海有延年益寿、养生保健的作用。春灸气海,秋灸关元三百壮,口生津液。灸气海能预防治疗糖尿病、阑尾炎,可以灸20~3O壮。艾灸气海穴可防治下腹部疼痛、大便不通、泄痢不止,遗尿、遗精、***、滑精,闭经、崩漏、带下、子宫脱垂,中风脱证、脘腹胀痛、气喘、疝气,失眠、神经衰弱、肠炎等。3.灸关元穴关元属任脉,位于腹部正***,脐下3寸。该穴为小肠之"募穴",足三阴经、任脉之会,一身元气之所在。别名"丹田"。中医学认为,关元其部位为真阳所居、化生精气之处。艾灸关元能使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元阳温暖,血液充盈,能培肾固本,补气回阳,通调冲任、理气活血。艾灸关元,能治积冷,男子疝气,***淋浊,女子瘕聚,经产带下,诸虚百损。艾灸关元还可改变动脉血氧运输量,有增加利用氧的作用,能增加机体代偿能力,防止缺氧加重和延缓休克的发展。艾灸关元可防治遗尿、尿频,隆闭、少腹胀痛,脱***、疝气、遗精,白浊、***,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崩漏、恶露不尽、不孕,中风脱证、虚劳赢瘦等。4.灸大椎穴大椎穴属督脉,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大椎穴又名百劳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阳维脉之会,有"诸阳之会"和"阳脉之海"之称。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和E一玫瑰花环形成率,具有提高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艾灸此穴,可用于老年人项背畏寒,用脑过度引起的疲劳、头胀、头晕,伏案或低头过度引起的项强不适、颈椎病,血管紧张性头痛等。大椎穴还有明显的退热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于肺气肿、哮喘的防治。5.灸中脘穴中脘穴属任脉,位于腹部正***,脐上4寸。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艾灸中脘穴后能使胃的蠕动增强,幽门立即开放,胃下缘轻度提高,空肠黏膜皱襞增深、肠动力增强。艾灸中院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的抵抗力,对于胃脘胀痛、呕吐、呢逆、吞酸、食欲不振等有较好疗效。6.灸身柱穴身柱穴属督脉,在项后第三胸椎与第四胸椎之间。身柱有理肺气,补虚损,解疗毒,宁神志的功效。灸身柱能温补元阳,调和气血,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现代研究认为,灸身柱可以调节人的神经系统,可以防止神经衰弱,失眠症,头痛的发作,可以防止疲劳,促进肌体体力的恢复。灸身柱对小儿的胃肠道疾病,如消化不良,吐乳,泄泻,食欲不振等有防治作用。此外,对精神萎靡、夜哭,呼吸系统的哮喘、气管炎、百日咳、感冒、肺炎等都有防治作用。《养生一言草》载:小儿每月灸身柱、天枢,可保无病。7.灸三阴交穴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位于小腿内侧,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后缘。三阴交是足三阴经(脾经、肾经、肝经)的交会穴,对肝、脾、肾三脏的疾病有防治作用,具有健脾和胃化湿,疏肝益肾,调经血,主生殖的功能。现代医学认为灸三阴交可以防治夜尿增多,小便不利,膀胱炎,急、慢性肾炎,***丸炎,遗精,遗尿,月经不调,经闭崩漏,产后血晕。艾灸三阴交对神经系统的失眠、神经衰弱、心悸,心脑血管方面的冠心病、高血压,消化系统的脾胃虚弱、肠鸣腹胀、泄泻、消化不良、腹痛、便血、便秘等都有防治作用。8.灸足三里穴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小腿的前外侧,在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足三里是胃经的主要穴位.具有调理脾胃.健运脾阳,温中散寒,补中益气,调和气血.宣通气机,导气下行,补虚强身的作用。现代研究认为艾灸足三里穴.能调节高血压病初期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降血压的作用.能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下降,可以改善血液出黏滞度.并有扩张血管,降低血液凝聚的作用,可以预防脑血管意外的发生。艾灸足三里,还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改善铜、锌代谢.减少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艾灸足三里,对消化系统的胃肠功能低下、食欲不振,消化吸收不良、急慢性胃炎、口腔及胃溃疡、胃下垂、腹泻、便秘,对心脑血管系统的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绞痛、脑血管意外,对呼吸系统的感冒、肺结核,对泌尿生殖系统的尿频遗尿、小便不通、遗精,***等也均有防治作用。艾灸足三里还能增强体力,解除疲劳,调节神经,有较强的延缓衰老的作用,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二、艾灸几大分类艾卷灸艾条灸(悬灸)、太乙神针、雷火神针。(1)艾条灸:是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的细草纸上,将其卷成直径l.5厘米圆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紧,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用胶水或浆糊封口而成。也有每条艾绒中渗入肉桂、干姜、丁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各等分的细末6克,则成为药条。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和雀啄灸。(2)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1.5-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图150。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3)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4)回旋灸:距皮肤1.5-3厘米左右,艾灸条在皮肤上做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温针灸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又称针柄灸。即在留针过程中,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点燃,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每次燃烧枣核大艾团1-3团。本法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适用于寒盛湿重,经络壅滞之证,如关节痹痛,肌肤不仁等。直接灸直接灸--化脓灸、非化脓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电子艾灸电子艾灸是根据传统的中医艾灸原理,结合现代超临界提取、微电子、电子艾灸仪磁疗、远红外理疗等技术。电子艾灸实现了智能操作、控温控时、无烟无火、定向导入、透皮吸收、***同灸等功能,完全具备传统艾壮灸、艾条灸的功能,并可实施直接灸、间接灸、温针灸等一系列灸法,使用针对不同疾病的特色灸片效果更佳,还弥补了传统艾灸烟熏火燎、灰烬烫伤、操作不便、效率低下等不足,是传统灸法***性的创新!如电子艾灸仪便是采用电子艾灸之法。瘢痕灸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住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施灸时由于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痴脱落后而留下瘢痕。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结核、瘰疬等慢性疾病。无瘢痕灸无瘢痕灸----温和灸轮换灸雀啄灸回旋灸发疱灸。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若用麦粒大的艾炷施灸,当患者感到有灼痛时,医者可用镊子柄将艾炷熄灭,然后继续易位再灸,按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此法。温管艾灸温管灸,是用苇管(或竹管)作为灸器向耳内施灸的一种方法。因用苇管作为灸具,所以也称苇管灸。首载于孙思邈所撰之《备急千金要方》:"以苇筒长五寸,以一头剌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之,勿令气泄。一头内大豆一颗,并艾烧之令燃,灸七壮。"古代医家主要用于中风口口呙的治疗。现代不仅在灸具的制作上有较大改进,治疗病证亦有所扩展。另外,还出现了一种***管灸法,亦属温管灸法。温灸器灸温筒灸--铜制灸器、不锈钢灸器、竹制灸器。是用金属等材质特温灸器灸演示图制的一种圆筒灸具,故又称温筒灸。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内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掺药物,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间接灸间接灸--也叫隔物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饼灸、黄蜡灸、***灸等。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如生姜间隔灸、隔盐灸等。隔姜灸隔姜灸,在明·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即有记载:"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之后在明·张景岳的《类经图翼》中提到治疗痔疾"单用生姜切薄片,放痔痛处,用艾炷于姜上灸三壮,黄水即出,自消散矣"。在清代吴尚先的《理瀹骈文》和李学川的《针灸逢源》等书籍中有亦有载述。现代由于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已成为最常用的隔物灸法之一。灸治方法与古代大体相同,亦有略加改进的,如在艾炷中增加某些药物或在灸片下面先填上一层药末,以加强治疗效果。[操作方法]取生姜一块,选新鲜老姜,沿生姜纤维纵向切取,切成厚约0.2~0.5cm厚的姜片,大小可据穴区部位所在和选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中间用三棱针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其放在穴区,置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其上,点燃。待患者有局部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一般每次灸5~10壮,以局部潮红为度。灸毕用正红花油涂于施灸部位,一是防皮肤灼伤,二是更能增强艾灸活血化瘀,散寒止痛功效。亦有针灸工作者采用隔姜行化脓灸法,对某些病证有较好的效果。其施灸方法及灸后护理可参照化脓灸法。隔蒜灸隔蒜灸演示图隔蒜灸,又称蒜钱灸。本法首载于晋·《肘后备急方》。而隔蒜灸一名,则最见于宋陈自明的《外科精要》。古人主要用于治疗痈疽,宋代医家陈言在所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中有较详细的论述:痈疽初觉"肿痛,先以湿纸复其上,其纸先干处即是结痈头也……大蒜切成片,安其送上,用大艾炷灸其三壮,即换一蒜,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时方住。"该书还提到另一种隔蒜灸法,即隔蒜泥饼灸:"若十数作一处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饼铺头上,聚艾于饼上灸之"。在明·《类经图翼》中又作进一步的发挥:"设或疮头开大,则以紫皮大蒜十余头,淡豆豉半合,乳香二钱,同捣成膏,照毒大小拍成薄饼,置毒上铺艾灸之",发展成隔蒜药饼灸法。现代在灸治方法上基本上沿袭古代,有医者将其发展为铺灸(将作专节论述);在治疗范围上则有所扩大,如用以治疗肺结核及疣等皮肤病证。[操作方法]分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两种。1.隔蒜片灸:取新鲜独头大蒜,切成厚约0.1~0.3cm的蒜片,用针在蒜片中间刺数孔。放于穴区,上置艾炷施灸,每灸3~4壮后换去蒜片,继续灸治。2.隔蒜泥灸:以新鲜大蒜适量,捣如泥膏状,制成厚0.2~0.4cm的圆饼,大小按病灶而定。置于选定之穴区按上法灸之,但中间不必更换。隔盐灸隔盐灸,也是临床上常用的隔物灸之一。最早载于《肘后备急方》,主张用食盐填平脐窝,上置大艾炷施灸,用以治疗霍乱等急症。后世的医籍《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及元·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等都有介绍。如《本草纲目》卷十一"霍乱转筋,欲***气绝,腹有暖气者,以盐填脐中,灸盐上七壮,即苏""小儿不尿,安盐于脐中,以艾灸之"。现代,在施灸的方法上有一定改进,如在盐的上方或下方增加隔物;治疗的范围也有相应的扩大,已用于多种腹部疾病及其他病证的治疗。[操作方法]令患者仰卧,暴露脐部。取纯净干燥之细白盐适量,可炒至温热,纳入脐中,使与脐平。如患者脐部凹陷不明显者。可预先有脐周围一湿面圈,再填入食盐。如须再隔其他药物施灸。一般宜先填入其他药物(药膏或药末),再放盐。然后上置艾炷施灸,至患者稍感烫热,即更换艾炷。为避免食盐受火爆裂烫伤,可预先在盐上放了一薄姜片再施灸。一般灸3~9壮,但对急性病证则可多灸,不拘壮数。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多用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三、艾灸的几个注意事项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防火: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要防止感染: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注意施灸的时间: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防止晕灸: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甚至发生晕倒。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食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四、艾灸的5大禁忌由于艾灸以火熏灸,施灸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另一方面,施灸的过程中要耗伤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古代施灸法,禁忌较多,有些禁忌虽然可以打破,但有些情况确实是应禁忌的。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