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艾条灸的适应证及禁忌证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艾条灸的适应证及禁忌证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艾灸疗法适应症
1、寒热虚实均可用灸,艾灸疗法不但对阴症、寒症、虚症有效,而且对阳症、热症、实症也有效。如疔疮、疖肿、甲沟炎、痔疮等疾患,于初起时灸之,辄获良效。2、寒邪内伏者宜灸,凡受寒、饮冷而致脘腹胀满,消化不良者,均宜灸之,可起温中散寒,调整脾胃的功能。3、内外杂病宜灸,伤寒疽疮、痨瘵中风、久痢喉痹、小儿急慢惊风、痘疹黑陷等症都是艾灸的适应症,若灸迟真气已脱,虽灸亦无用矣,若能早就,自然阳气不绝,性命坚牢。4、气虚下陷者宜灸,凡气虚下陷之症,如胃下垂、子宫下垂、脱***等,均可施行灸法,可起温阳起陷,行气活血之效。5、暴病急症宜灸,小儿惊风灸印堂,妇女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灸隐白,鼻衄灸上星,昏晕卒仆灸人中等等。这些暴急病症,均属灸治病例。6、阴阳皆虚、结络坚紧者宜灸,凡气血虚弱或寒湿凝筋之症,如阳气血陷、痿痹、疝气等也是艾灸的适应症。灸之可起调补阴阳,温经散寒,解结通络的作用。7、厥逆吐泻宜灸,艾灸对厥逆吐泻,脉微细弱者,颇有回阳救逆,镇吐止泻之效。8、沉寒、冷、无脉、阳绝者宜灸,男子虚赢少气,妇女气虚血崩,老年阳衰尿频,小儿疳疾食滞诸疾,均宜灸之。由于艾灸以火熏灸,施灸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另一方面,施灸的过程中要耗伤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艾灸的禁忌,一起来看看。艾灸的禁忌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2、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4、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5、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艾灸无论作为治疗还是保健,都必须根据不同人的不同情况来选穴、配穴,另外对施灸方法和艾条配方都有一定的要求,直接影响到效果,所以最好在专业人士指导下使用。以上就是一些艾灸的相关知识,如果想了解更多关于艾灸的内容,请继续关注中医养生频道。
艾灸条的适应症是什么
陈晟 副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1、风寒痹症:风寒痹症就是风、寒、湿等邪气侵犯人体的关节或者肌肉,产生肌肉或关节的疼痛、麻木、活动受限等症状。艾灸条通过热刺激可以起到温阳、散寒除湿、活血化瘀等作用,因此对风寒痹症的治疗效果比较好。2、肾阳虚:肾主水,如果患者属于肾阳虚,由于肾的蒸腾作用不足,可能出现小便清长、***等症状,艾灸条通过热刺激能起到温阳、温经通络的作用,有助于生发阳气,促进气血运行,因此对治疗肾阳虚有一定作用。3、气虚下陷:如胃下垂、子宫下垂、脱***等气虚下陷,也可用艾灸条来治疗,通过艾灸条的温阳作用,起到升陷活血的效果,因此对气虚下陷的病症有一定疗效。建议患者咨询专业医生,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艾灸的适应症有哪些
陈晟 副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一般艾灸的适应症主要有寒凝血瘀类证、中气不足、气血瘀滞证等。1.寒凝血瘀类证:艾灸的温热之力可以温通经络、驱散寒邪,适合治疗寒性病症,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寒凝血瘀、经络痹阻引起的寒湿痹痛、痛经、经闭、胃脘痛、腹痛、泄泻、痢疾等病症。2.中气不足:艾灸亦有扶助阳气、举陷固脱的功能,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中气不足、阳虚下陷所致的脱***、遗尿、泄泻日久、带下、崩漏等病症。3.气血瘀滞证:艾灸有行气活血、消瘀散结的作用,可以使气血通畅,治疗气血瘀滞导致的乳痈初起、瘰疬、瘿瘤等病症。另外,艾灸还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可以激发人体正气,提高抗病能力。建议前往正规中医院进行艾灸,如有不适应及时就医。
艾灸疗法适应症
付殿跃 主治医师 河北以岭医院1、寒湿入体,灸优于针,由于寒湿引起的疾病应以艾灸疗法为主,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阳虚病症,灸贵于针,对于以阳虚为主的病症用艾灸治疗能够温补阳气、升阳举陷,使火气助元气,达到助阳治病的作用。3、瘀血阻络,灸之所宜,艾灸能够温经通阳、温运气血,气行则血行,故治疗瘀血阻络艾灸能够化瘀通络。4、气阴不足,亦可用灸,用于阴袭症的治疗,是因灸有补阳之功,达到阳升而阴长的作用。5、热毒之证,亦可灸之,灸法可以使血脉扩张、血流加速、腠理宣通,从而达到“火郁发之”散热、退热与祛邪外出的目的。
艾条灸的作用与功效
张章 副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要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补中益气、通阳止痛、防病保健等作用,艾条灸的作用需根据穴位的不同发挥不同的作用,具体如下:1、腹部穴位:以温中健脾为主,下腹部穴位以益气通阳为主;2、背部穴位:可以温经通络、活血通病;3、关节部艾灸:以祛寒湿、止痹痛为主。
艾条灸
又称艾卷灸,是艾灸法的一种,是用特制的艾条在穴位上薰灸或灼烫的方法。如用在艾绒中加入辛温芳香药物制成的药艾条施灸,称为药条灸。艾条灸有悬起灸和实按灸两种。(1)悬起灸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之上的一种灸法。一般艾火距皮肤约3cm,灸10~20min,以灸至皮肤温热红晕,而又不致烧伤皮肤为度。悬起灸按其操作方法分为温和灸、回旋灸和雀啄灸。温和灸:温和灸,是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离皮肤2~3cm,进行熏烤,当患者有温热舒适感觉时,固定不动,以局部温热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30min左右,至皮肤红晕为度。如遇到昏厥或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及小儿时,医者可将左手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生的手指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距离,掌握施灸时间,防止烫伤。另外,为避免术者疲劳,或难以掌握距离而烫伤患者,医者可用拇、食、中指持艾卷,同时小指放于患者穴位附近施灸。雀啄灸:是将艾卷燃着的一端对准穴位,类如小雀啄米一样的一起一落、忽近忽远地施灸,—般可灸5min左右。此法热感较强,须注意防止烧伤皮肤。回旋灸:回旋灸,是将点燃的艾卷接近灸的部位平行往复回旋熏灸(距皮肤约3cm)。一般可灸20~30分钟。(2)实按灸实按灸,即是将药物艾卷点燃后,裹以数层粗布,乘热按到穴位或施术部位上,使热气透达深部的一种施灸方法。由于用途不同,艾绒里掺入的药物处方各异,常用的有太乙神针和雷火神针等。太乙针:又称太乙神针。操作时,先审定施灸部位,作好标记,将该药条在酒精灯上烧透,迅以预先备置的粗布6~7层将烧红的一头,裹在布内,趁热按熨于腧穴或患部,使药味透过布层,深入肌肤,直达病所,如病人感觉太烫,可将“针”(艾卷)略提起,等热减再灸,待冷后再烧,再熨,如此反复。每次治疗时每穴灸6~7次。施灸时应备两支太乙针药条,以便一支燃烧时,用另一支施灸,可使火力不辍,效果更佳。这种灸法,能温行气血,祛除寒湿,故对一般风寒湿痹,沉痼之疾,皆可治之。雷火针:又称雷火神针。首见于《本草纲目·卷六》,是太乙针的前身。本法除艾绒中掺入的药物处方不同外,其操作方法、适应证与太乙针相同。
艾灸的治疗作用和适应症
艾灸的作用主要就是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的作用,治疗的病症比较广泛,各科病症都适用,总的原则是治疗,虚,寒症为主,但是可用于急性病,比如虚脱,厥逆也可以用灸法,对于慢性久病,阳气虚弱,久泻久痢,都可以用灸法。临床上一般用艾条灸比较普遍,效果非常好,注意事项就是在治疗的时候,关节,大血管的部位,不可采用瘢痕灸,还有孕妇的腰骶部,不易施救,施灸的顺序一般是先上后下先阳后阴,但是也不必拘泥。
艾条灸法介绍
王永霞 主任医师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三种方法。1、温和灸:将艾条燃着的一端与施灸处的皮肤保持3厘米左右距离,使患者局部温热而无灼痛。这种灸法的特点是,温度较恒定和持续,对局部气血阻滞有散开的作用,主要用于病痛局部灸疗。2、回旋灸:又称熨热灸。即将点燃的艾条一端接近施灸部位,距皮肤3厘米左右,平行往复回旋施灸。这种灸法的特点是,温度呈渐凉渐温互相转化,除对局部病痛的气血阻滞有消散作用外,还能对经络气血的运行起到促进作用,故对灸点远端的病痛有一定的治疗作用。3、雀啄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对准穴位,似鸟雀啄米状,一上一下地进行艾灸。多随呼吸的节奏进行雀啄。这种灸法的特点是,温度突凉突温,对唤起腧穴和经络的功能有较强的作用,因此适用于灸治远端的病痛和内脏疾病。适应症:寒凝血滞经脉痹阻所致的风寒湿痹(如肩周炎、骨质增生、***等)、痛经、经闭、面瘫、腹痛等;脾胃寒盛的呕吐、胃痛、腹泻等;脾肾阳虚之久泄、九痢、遗精、阳萎、气喘;其他如中风脱证、虚脱、晕厥、胎位不正、慢性肿疡、神经性皮炎、湿疹、胃下垂、脱***等,亦可用于防病保健。
艾灸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及注意事项
陈鹏 副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医院1、经络痹阻:对于寒凝气滞、经络痹阻的各种病症艾灸比较适宜,比如常见的风寒湿痹、疼痛的问题,可以使用艾灸;2、外感风寒表症:外感风寒表证,如风寒感冒引起的咳嗽等症状,可以配合艾灸治疗;3、阳虚的疾病:如脾阳虚和肾阳虚,比如有食少纳呆、平常少气懒言的症状的人群,以及四末不温,就是四肢的远端都有发凉的症状表现,还有遗精、***、***等肾阳虚的症状,都可以配合艾灸治疗,可起到一定的辅助治疗的效果;4、气虚下陷、脏器下垂的疾病:比如临床上比较常见的胃下垂、子宫脱垂、脱***等疾病,可以将艾灸作为辅助治疗手段;5、部分热证:部分热证必要时,也会采用到艾灸治疗,这是中医的热因热用、饮热外形、以热引热的理论,比如有些高热患者,可会用艾灸大椎穴作为辅助治疗;6、女性疾病或乳痈:艾灸也可以用于女性的痛经、闭经等由于寒凝血滞导致的疾病,艾灸也可用于由于消瘀散结、拔毒泄热,引起的乳痈初期的患者;7、保健功效:艾灸还有一定保健作用,经常艾灸足三里,灸关元、神阙等穴位,有一定的防病保健的作用。二、禁忌证:1、禁忌部位:孕妇腰骶部、腹部,以及人体比较明显的动脉的位置、关节活动的位置、***,如***、外阴等位置,都不建议进行艾灸治疗。除此之外,比如部分可以艾灸的位置,但是局部出现明显溃疡等皮损,也不建议使用艾灸。另外,在面部的艾灸要特别慎重,因为有可能会出现相关的瘢痕;2、禁忌疾病:从中医角度上,大多数的症状或者疾病,都可以辅助艾灸治疗。但是阴虚发热、阴虚阳亢、热毒炽盛、实热证发热的患者,不太建议使用艾灸治疗,避免加重疾病,不利于疾病的恢复;3、禁忌人群:如果病人出现大饥、大恼、大咳、大恐、大惊等表现的时候,就不建议采用艾灸治疗。三、注意事项:艾灸的过程中,有可能会暴露肢体或者躯干部的皮肤,建议将环境调整为适宜的温度避免受凉。许多患者希望一次将穴位灸透,一次艾灸的时间会较长,其实建议单次艾灸时间不宜过长。应避免艾灸的时间过长,以免出现局部的皮肤烫伤、破溃。另外,若艾灸以后出现烫伤、破溃等皮肤损伤,损伤部位应保持清洁、干燥,不要马上沾水,避免局部感染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