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用艾条灸肚脐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用艾条灸肚脐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艾灸肚脐的方法
艾灸肚脐的注意事项1、温灸时先灸左方,再灸右方。温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2、艾灸不可...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入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艾灸肚脐眼的正确方法图片
谢新才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需要在距离肚脐上3-4厘米的高度进行熏烤,或者是进行隔盐灸。操作方法肚脐眼中医学中属于神阙穴的定位。艾灸肚脐眼可直接用艾灸条灸,也可以采用隔盐灸。艾灸条艾灸时,将艾灸一端点燃,在距离肚脐上3-4厘米的高度进行熏烤,施灸部位呈现温热舒适感时,固定不动,连续灸烤20-30分钟,以局部温热潮红为度。(以上操作均应由专业人士进行)此外,也可以隔盐灸肚脐眼。取少量食盐放在肚脐眼,上面放钱币大小的生姜片(姜提前用针扎数孔),将艾绒捏成圆锥状艾柱,点燃并放在姜片上,当感觉温热时换新的艾炷,一次5壮。隔天1次。注意事项艾灸肚脐眼(神阙穴)时要小心,因肚脐眼部位的皮肤较薄,容易受伤,因此,一定要注意控制好温度和时间,以防烫伤。如果被灸者情绪不稳,或在过饥、过饱、醉酒、劳累、阴虚内热等状态下,要尽量避免使用艾灸疗法。被灸者在艾灸前最好喝一杯温水,水的温度应以略高于体温为宜,在每次灸治结束后还要再补充一杯60℃左右稍稍有点烫嘴的热水。被灸者在采用艾灸疗法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尽量不要食用生冷的食物(如喝冷水、吃凉饭等),否则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怎样艾灸肚脐
张季林 主任医师 江西省人民医院1、艾灸条:患者首先需要采取仰卧位,然后将艾条旋在肚脐上方进行艾灸,还要以局部温热感为宜。2、隔姜灸:需要将新鲜的生姜切成比较薄的,然后将艾绒捏成瓷实的圆锥形状,放在肚脐的部位,然后点燃艾绒进行施灸。3、温灸器灸:需要将艾柱点燃以后,放在温灸器里面,固定在肚脐上,还要以自己能够忍受的度数为主。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隔盐灸,但是要避免自己私自的使用。
艾条熏肚脐的正确熏法
陈陆泉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一般先把肚脐的部位清理干净,然后把灸条放在艾灸罐里点燃,也可以直接用灸条拿着熏。针对神阙穴能够起到很好的驱寒作用。肚脐是人体唯肉眼可见的穴位,也叫神阙穴,艾灸此穴位有补益的作用,也有温中祛寒的效果,在灸条点着以后,隔一定距离去熏灸能够培补元气的作用,能够驱寒、增强消化能力,改善脾胃功能。在需要的情况下,也可以在肚脐周边放粗盐,能够起到补肾的作用,还可以用生姜,在姜片上面扎小眼,也可以起到散寒温经的效果。或者用大蒜蒜片,也可以起到温阳的作用。所以艾条灸肚脐是简单易行的、调节体质的比较好的方法,前提是需要注意找好位置,和选择好正确的操作方法,避免危险,别烫伤。
艾灸肚脐的方法
杨励 主治医师 连云港市中医院第一,艾条灸,第二,艾绒灸。艾条灸的方法可以分为艾灸盒灸和悬起灸,艾绒灸的方法主要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间接灸主要分为隔盐灸、隔姜灸、隔附子饼灸等。具体艾灸肚脐需要哪种方法因人而异,中医会根据不同症状不同辨证来选择不同的艾灸方法。在艾灸的过程中,应注意皮肤温度,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等。
怎样艾灸肚脐
付丽娟 主治医师 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艾灸肚脐一般采用隔姜灸的方法。将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cm,厚约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肚脐,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规定壮数。以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艾灸肚脐用于治疗中风、虚脱、四肢厥冷、形惫体乏、绕脐腹痛、水肿臌胀、脱***、泄痢、便秘、小便不禁、妇女不孕。
艾灸肚脐眼的正确方法
刘永强 副主任医师 连云港市中医院第一种,艾柱直接灸。将燃烧的艾柱悬在肚脐上方一厘米左右处施灸,以觉得有温热感为宜,秋冬季节实施效果更加,主要适用于体质虚弱,而出现的胃肠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等疾病。第二个,隔姜灸,将姜片穿出无数的小孔,覆盖在肚脐眼上,然后再进行艾灸,此种方法对于寒邪引起的消化不良、腹痛效果比较好。第三种,隔药灸,比如术后腹胀者,可以取莱菔子研成细末,放在肚脐眼上,然后隔着药材进行艾灸,这样效果会非常好,当然也可以选择其它的药材。
艾条熏小腹的正确方式图解
王成阳 副主任医师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应为距离穴位皮肤2-3cm处进行熏烤,至皮肤红晕为宜。艾条常用于艾灸疗法,可通过艾条熏灼体表的部位,以达到治疗作用。正确方式艾条熏小腹的正确方式,需由专业人员操作,为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距皮肤2-3cm处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熏烤至皮肤有红晕为度。对于晕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可将中、示2指分张,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灸后护理使用艾条熏小腹时,局部皮肤可出现微红灼热,一般属于正常现象,无需采取特殊的处理。如因艾灸过量,熏烤时间过长,导致局部出现小水疱,应注意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若水疱体积较大,可由医生用消毒的毫针刺破水疱,放出疱液或用注射液针抽出水液,再局部涂抹碘伏等消毒试剂,并以纱布包裹。如用化脓灸者,在灸疮化脓期间要注意适当休息,应加强营养,并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可用敷料保护灸疮以防感染,待其自然愈合。如护理不当,灸疮脓液呈黄绿色或有渗血现象者,多是合并有继发性感染,需遵医嘱局部使用夫西地酸乳膏、莫匹罗星软膏等药物抗感染治疗。注意事项艾灸一般适用于虚寒性疾病,实热证、阴虚发热者应慎用。颜面、五官、***、大血管等处不宜使用直接灸,以免烫伤形成瘢痕。关节活动部位亦不适宜用化脓灸,以免化脓溃破,不易愈合且会影响关节的正常功能。另外,孕妇的腹部和腰腹部也不宜施灸。一般空腹、过饱、极度疲劳和对灸法恐惧者,应慎重施灸。对于体弱患者,灸治时艾炷不宜过大,刺激量不可过强,以防晕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