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六康网全国知名整形美容咨询预约平台
首页 > 整形资讯 > 针灸六经法要

针灸六经法要

发布时间:2025-09-10 00:38:39 来源:http://www.6k11.com 作者:六康网

今天给各位分享针灸六经法要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针灸六经法要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针灸法应注意什么

杨晓倩 主治医师 海南省中医院1、患者在 过于疲劳 、 精神过度紧张 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 体质虚弱者刺激不宜过强 ,并尽可能 采取卧位 ;2、 怀孕三个月以下者下腹部腧穴不宜针刺 ,怀孕三个月以上者腹部及腰骶部穴位不宜针刺,月经期间如月经正常者最好不予针刺,对于月经不调整者,为调经可以针刺;3、小儿囟门未合时, 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4、常有 自发性出血 或 损伤后出血不止 的患者不宜针刺;5、 皮肤有感染 、溃疡、 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

什么是针灸

张月美 主任医师 济宁市中医院针灸是中医的一种疗法,很多中医都会接触,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刺入点称为人体腧穴,简称穴位。根据最新针灸学教材统计,人体共有361个正经穴位。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通常以艾草最为常用,故而称为艾灸,另有隔药灸、柳条灸、灯芯灸、桑枝灸等方法。如今人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的多是艾条灸。

针灸的作用是什么

赵天豫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它的作用主要是刺激穴位,对局部病变进行治疗,同时也能调理气血,尤其对于女性朋友,效果更明显,针灸还能活血散瘀,特别是有些外伤引起的皮下青紫,可以加速治愈,但是要注意不要因为针灸而引起外伤感染。没了西药,人们就是靠中医药治好病,大家都很熟悉传统中医药的瑰宝,包括中医药、针灸、推拿等。中医理论在现代也形成了一套完整而成熟的体系,可用于应付人们生活中非常多疑的难题和小问题。即使在国外中医也在不断壮大,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选择了中医治疗。那针灸有什么作用呢?一、刺激性穴位在传统的中医药中,针灸需要配合人体穴位系统来施治,中医认为人体全身的表层没有各种穴位,它们对应的部位不同,通过针灸对这些穴位进行刺激,就可以使这些部位的异常或病变得到缓解和治疗。对特定穴位的刺激,也可以使相应的脏器得到治疗。二、调理气血中医认为人体的气血是一个持续循环的过程,而气血循环的路线就是人体的经脉和穴位。用针灸刺激正确的经脉和穴位,可以使接受针灸的人体气血循环通畅。特别是对于一些女性朋友来说,气血不畅常常会导致女性经期不正常,甚至会出现一些生殖系统疾病。三、活血散瘀针灸是传统中医中针、灸法的统称,通过针灸还可对病人损伤部位起活血散瘀的作用。如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拔罐和艾灸都属于针灸的一部分,通过这些操作可以使病人皮肤下的亲子关系得到迅速的缓解,并可以加速外伤的愈合。但病人需要在正规的场所进行针灸治疗,以免因针灸带来的外伤而造成感染,这样比较得不偿失。

针灸的作用

谢肄聪 主任医师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1、疏通经络。使瘀阻的经络畅通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针灸最基本的治疗作用。2、调和阴阳。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是使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达到阴阳平衡,从而祛除疾病。3、扶正祛邪。疾病的发生与正邪的矫正相关,邪气盛则会发生疾病,针灸能够辅助机体正气并祛除病邪。

六曲

陈玉静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通便、健脾和胃、回奶、促进消化等作用。1、通便六曲中含有大量的酵母菌和淀粉酶,可以有效的促进肠道的蠕动以及消化液的分泌,用来治疗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便秘等。2、健脾和胃六曲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B,可以起到健脾和胃的功效,用于消化不良、食积内停、脘腹胀满、食少呕吐、腹泻。3、回奶六曲具有回奶的功效,若女性产后需要回奶时,可把六曲研末后用温酒送服,回奶效果特别明显。4、促进消化六曲中含有多种酵母菌,可促进肠胃消化液分泌,也能加快肠胃蠕动,促进消化,增加食欲,还能消化食积。营养价值六曲主要由辣蓼、青蒿、苍耳、赤小豆、杏仁、麦麸、面粉为材料制成,其营养成分丰富,主要含淀粉酶、酵母菌、挥发油、苷类、B族维生素,以及蛋白质、脂肪、微量元素以及各种矿物质等营养,食用后可补充身体营养。其中含有的挥发油以及大量的维生素类等有效成分,具有促进消化吸收的作用。适宜和禁忌适宜:消化不良、便秘患者六曲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消化不良的患者食用后可促进食物消化吸收,有助于身体健康,故适宜食用。六曲含有的营养成分具有通便的作用,便秘患者食用后有助于大便的排出,故适宜食用。禁忌:脾阴虚、胃火盛者六曲性温,过量食用后会增加体内湿热,若脾阴虚、胃火盛的患者过量食用后会加重阴虚,助胃火生热,故脾阴虚、胃火盛者不适宜食用。母婴宜忌孕妇应少吃。六曲具有促进消化的作用,孕妇食用后有助于消化吸收,但六曲有回乳的作用,孕妇食用后不利于下乳,故应少吃。婴幼儿可适量食用。六曲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婴幼儿本来脾胃发育不完全,食用后有助于消化,故可适量食用。温馨提示六曲不宜过量食用,以免刺激胃肠道,出现腹痛腹泻等不良症状。食用时不宜进食生冷、油腻、辛辣等不易消化的食物。

针灸要多久

王燕 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1.针灸的治疗周期要多久,对于病情比较轻微并且只是进行调理的人群,针灸的周期大约5-7天左右。对于病情比较严重并且需要长期治疗的人群,治疗的周期大约1-3个月左右。2.针灸留针多久,一般针灸留针大约25分钟左右,但是对于一些慢性疾病或者一些比较严重的疾病,留针的时间可能稍微长一些,可以到达40分钟左右。所以通过以上两点分析,针灸要多久。在疗程方面以及留针时间方面综合的分析,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选择,在正规医院的医生操作下,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六经辩证归纳

张忠民 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六经辩证是中医辨证方法之一。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来划分疾病的深浅及邪正盛衰的辨证方法之一。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的传变特点总结而成。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证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是六经所属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反映于临床的各种证候。六经辨证即以六经病证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概括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用以说明病变部位、性质,正邪的盛衰,病势的趋向,以及六经病之间的传变关系。六经病证从病变部位上讲,太阳病主表,阳明病主里,少阳病主半表半里,而三阴病统属于里。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所以说六经病证实际上基本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脉的病变。从病变的性质与邪正的关系看,三阳病多热,三阴病多寒;三阳病多实、三阴病多虚。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而经络脏腑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故某一经的病变,很可能影响到另一经。所以六经病有相互传变的证候。其传变规律有传经、合病、并病、直中等。病邪从外侵入,逐渐向里传播,由这一经的证候转变为另一经的证候,称为传经。传经与否,主要取决于受邪的轻重、病体的强弱和治疗得当与否。传经的一般规律有:①循经传。就是按六经次序相传,如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或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②越经传。不按上述循经次序,而是隔一经或隔两经相传,如太阳病不愈,不传少阳而传阳明或太阴。③表里传。是互为表里的两经相传,如太阳传少阴。两经病或三经病同时发生的为合病,例如太阳病伤寒证或中风证与阳明病同时出现,为“太阳阳明合病”。凡一经之病,治不彻底;或一经之证未罢,又见他经证候的,称为并病。例如太阳病发汗不彻,因而转属阳明,为太阳阳明并病。凡病邪初起不从阳经传入,而经中阴经,表现出三阴经证候的为直中。尚有里邪出表,由阴转阳的传变方式、为正气渐复,病有向愈的征象。运用六经辨证,能正确地掌握疾病发展变化的规律,在治疗上其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六经病证的治疗原则,三阳病重在祛邪,三阴病重在扶正。一、太阳病:太阳又称巨阳,统摄营卫,主一身之大表,故太阳居三阳之首,为六经藩蓠。风寒袭表,太阳首当其冲,此时,卫气虽已受伤,但犹能达表抗邪。正邪相争于表,经气不利,则症见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卫气行于脉外,功能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风寒外袭,卫气受伤,温煦外御功能降低,是以恶寒(包括中风)。太阳病包括经证和腑证。多由外感风寒所致。症状: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发热。病理:1、风寒外袭;2.少阴寒胜伤阳,正气抗邪,阳气恢复,祛邪达表,脏邪还腑,阴病出阳。分类:经证为邪在肌表的病变;包括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1、中风,其人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即伤风,不是脑溢血)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治疗中风只需调和营卫,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汤[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9克)大枣(3枚)甘草(6克)]。2、伤寒,其人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非开表发汗不足以祛邪外出,可用麻黄汤(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12克、炙甘草3克)。3、温病:其人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发热,口渴,不恶寒(里热证)。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当以辛凉轻透为主,可用银翘散(连翘1两,银花1两,苦桔梗6钱,薄荷6钱,竹叶4钱,生甘草5钱,芥穗4钱,淡豆豉5钱,牛蒡子6钱。)。腑病为太阳经邪不解而内传于膀胱所引起的病变。包括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蓄水是邪人膀胱气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只有神志症状而无小便不利。1、蓄水证: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人则吐,脉浮数。用五苓散(猪苓12g、泽泻20g、白术12g、茯苓12g、桂枝8g)。2、蓄血证: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如狂,小便自利为蓄血证。小腹急结或***,如狂发狂,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选用桃核承气汤(桃仁12g大黄12g桂枝6g芒硝6g甘草6g)。3、太阳病兼证治法⑴太阳中风兼气逆作喘,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治之。⑵太阳病兼项背强几几(即拘急不舒),有汗属表虚,无汗属表实,虚用桂枝加葛根汤,实用葛根汤(葛根12克麻黄9克(去节)桂枝6克(去皮)生姜9克(切)甘草6克(炙)芍药6克大枣12枚(擘))。⑶太阳病兼热郁于内(内热,烦躁,口渴),有汗属表虚,无汗属表实,虚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实用大青龙汤。⑷太阳病内挟水饮(干呕,痰软),如表实无汗,心下有水气,证见发热恶寒无汗喘咳干呕的,治以小青龙汤。如太阳中风而水气僻积胸胁,证见发热恶寒汗出头痛,心下及胁部痞***痛,干呕短气,表证已解的,用十枣汤(芫花1.5克大戟1.5克甘遂1.5克大枣10枚)攻之。⑸太阳病兼里虚不足,如阴阳两虚心中悸而烦者,治宜以小建中汤(饴糖(30克)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9克)大枣(6枚)炙甘草(6克))。如气血亏乏,心力不继,脉结代,心动悸者,治以炙甘草汤(炙甘草(12克)生姜(9克)桂枝(9克)人参(6克)干地黄(30克)阿胶(6克)麦门冬(10克)麻仁(10克)大枣(10枚))。二、阳明病:“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伤寒三日,阳明脉大。”为阳气亢盛,邪从热化最盛的极期阶段的伤寒。证候性质属里实热。阳明经证是邪在胃中的病变;阳明腑证是邪在大肠的病变。症状: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等证。“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这是一句有实践经验的中医谚语。阳明病可以转变为太阴病,也就是抗病力由强到减弱的表现,预后不良;太阴病也可以转变为阳明病,则表示抗病力由弱转强,预后佳良。分类:1.阳明经证:外邪入里化热,热与燥相合于胃中,以致消烁津液,出现身热、汗出、口渴引饮、脉洪大等。是里热蒸腾所致,表里俱热,所以治宜石膏汤【石膏30克黄连黄柏黄芩各6克香豉9克(绵裹)栀子9克(擘)麻黄9克(去节)】。2.阳明腑证:外邪人里化热,与大肠的燥热相合,以致津液被耗,燥结成实,阻滞于中,即产生潮热、谵语、便秘、腹满而痛、脉沉实等证。阳明腑证是邪热已与大肠糟粕搏结成实热证。治疗的目的是排除燥实,清肃里热。由于病变有轻重缓急的不同,所以阳明腑证的治法有三个方子:调胃承气汤【大黄(去皮,清酒洗,12克)甘草(炙,6克)芒硝(9克)】为泻下缓剂,是治疗腑实初起,结而未实,或津液受损以燥热为主的证候,主要治疗十二指肠,小承气汤【(大黄12克(酒洗)厚朴6克(炙,去皮)枳实9克(大者,炙))是所主之病为腹大满不通,是其病在于小肠而上连于胃,;大承气汤【大黄(12克)厚朴(15克)枳实(12克)芒硝(9克)】主大肠中有燥粪。单纯性肠梗阻而气胀较重,肠腔积液少者用复方大承气汤【炒莱菔子30g,厚朴15g,枳实15g,木香10g,生军15-30g(后下),芒消15-30g(冲服)】三、少阳病:少阳证是邪在肝胆的病变。“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症状: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细等.少阳有三禁(禁汗、禁下、禁吐),少阳病无太阳之表证,邪不在表,故不可发汗(若汗则耗伤津液,反使病邪内传);无阳明之里实证,邪不在里,故不可用下法(若下则阴虚火动而易成惊);胸中无邪实,邪不在胸膈,故不能吐(若吐则伤阳成悸)。应以和解表里为主(即不发汗的解热法)兼用太阳汗法,或兼用阳明下法,随证施治。病理:外邪侵犯肝胆,肝胆之气火上逆而亢,以致出现口苦、咽干、目眩。邪在胆而逆在胃,故有喜呕不欲食等消化功能失常。气机不爽即发生胸胁苦满。邪正相争,正气虚弱不能抗邪外出则往来寒热。分类:1、少阳经证:邪气侵入少阳经所表现的证候。多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肋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苔白或薄黄,脉弦。治宜和解少阳,方用小柴胡汤【柴胡(30g);黄芩(18g);人参(18g);半夏清,(18g);甘草炙,(18g);生姜切,(18g);大枣擘,(12枚)】。2、少阳腑证:邪气侵犯胆腑所表现的证候。多见呕吐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治宜和解少阳,通腑泻热,方用大柴胡汤【柴胡(12克)黄芩(9克)芍药(9克)半夏(9克)生姜(15克)枳实(9克)大枣(4枚)大黄(6克)】3、少阳兼证治法(1)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心下痞结,微呕,是少阳兼太阳病,可用柴胡桂枝汤。(2)少阳证而复见腹满痛,郁郁微烦,心以下急,大便不通,舌苔干黄等,是少阳兼阳明里实证,用大柴胡汤。(3)少阳病腹中拘急而痛,脉象浮1啬沉弦,是少阳病兼里气不足,先用小建中汤补虚,服药后里虚得复,而少阳病证不减,再用小柴胡汤和解之。(4)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等,是邪热陷于少阳,水饮不化,当宜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宣饮。(5)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身痛不可转侧,是邪入少阳正虚神浮,可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6)热气(胃热)上逆呕吐、寒邪犯胃而腹痛,是上热下寒,用黄连汤【黄连9克甘草9克(炙)干姜9克桂枝9克(去皮)人参6克半夏6克(洗)大枣12枚(擘)】清上温中。四、太阴病:是脾虚湿盛,病在脾经病变。多因三阳病传经入里;或素体脾虚寒,发病即现太阴证状,为直中太阴;或因误治属太阴属寒湿为患的里虚寒证。症状: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脉缓弱等证病理:外感病病程中,病邪入阴的第一阶段,为中焦阳气虚衰,脾胃机能减退,寒湿不运所表现的证候。寒湿内阻,损及脾阳,或寒邪直犯脾经,损及脾胃都会影响水谷的消化和排泄,寒湿邪阻运化,故时腹自痛。寒湿犯胃故呕吐。胃气呆滞故食不下。寒湿不化,脾气不升,故见自利。治则:1.太阴病正治法太阴病因属里虚寒证(脾胃虚寒,故其治疗原则,当以温法补法为主,以温中散寒为重点。主方理中汤【人参9g、

六经辨证治万病什么意思

张天鹏 副主任医师 鸡西市人民医院意思是说通过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方法可以对所有的中医疾病进行解释,进行治疗。六经辨证属于中医的尖端辨证理念,主要方法是通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八纲辨证演化而来,可以通过三种部位:表部、半表半里部、里部,三部能将所有病位阐释清楚。可以通过六经的辨证方法,太阳、阳明等解释所有疾病,在临床中属于经方论治的方向,治疗效果非常显著。比较常用的方法是桂枝汤、麻黄汤、柴胡剂、承气汤等,都可以治疗人体的内外疾病,治疗效果也很显著。

针灸要天天扎吗

王旭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对于针灸是否天天扎还是隔几天再扎, 要因人而异 , 因病而异 。对于有的急性病来说,尤其是急性痛症,可以每天扎甚至1天扎2次,都是可以的。但对于慢性病,可以针灸几次,中间停一下,休息一下再继续针灸,或者是每周3次,比如今天针灸完了,第2天休息一下,给身体一个自我恢复、自我调整的过程,后天再继续针灸,这样的效果往往会更好。对于慢性病来说,比如中风、偏瘫,患者的恢复经常需要几个月甚至1、2年的时间。对于这样的患者,就需要治疗一段时间休息一下,再继续治疗,不能天天扎,要合理地安排治疗时间。在针灸治疗的时候,还需要考虑患者的体质。体质强的患者可以每天扎,体质弱的患者,就要1周扎3次或者2次,甚至1周扎1次,不能给予过强的刺激。如果刺激量过大会导致身体更虚,会有泄气的作用。所以,针灸不一定每天都扎,可以扎一扎,停一停再扎,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返回
首页
在线
客服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