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六康网全国知名整形美容咨询预约平台
首页 > 整形资讯 > 肚子胀针灸什么穴位

肚子胀针灸什么穴位

发布时间:2025-08-26 14:25:58 来源:http://www.6k11.com 作者:六康网

今天给各位分享肚子胀针灸什么穴位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肚子胀针灸什么穴位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针灸治疗腹胀用哪些穴位

夏敏 主治医师 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针灸选穴一般选大肠俞,小肠俞两寸施提插捻转泻法。天枢,关元直刺两寸施捻转泻法,针感达到小腹部。曲池,上巨虚直刺1.5到2寸,施提拉捻转泻法一分钟。水道,归来,外水道,外归来。直刺进针2.5寸,呼吸泻法一分钟。丰隆直刺两寸,施提插捻转泻法一分钟。四凤用,三棱针点刺,挤出白色粘液,不留针。其他穴位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施手法一次,每次5分钟。腹胀的病变主要在大肠俞,小肠俞,故取大肠俞,小肠俞,天枢,关元以通利腑气。足三里为胃经,下合穴可加强胃肠功能,以达到行气活血止痛,上巨虚为大肠经合穴,合治内腑。中脘为腑之会穴,以达去食滞,通腑气。治疗腹胀,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如果出现了机械性,动力性,单纯性肠梗阻,如果不能进行保守治疗的,应尽快手术,以免贻误病机。腹胀的患者应保持心情平静,避免各种精神刺激,以利气机调畅,同时饮食应细软,易消化,少食或暂时禁食,以减少有形之物,阻于胃肠,使腹胀易于恢复热结型,患者还应卧床休息,密切注意病情变化,以便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针灸治疗腹胀用哪些穴位

丁宇 副主任医师 ***人民***总医院1、局部穴位:局部穴位常选用中脘穴、天枢穴、梁门穴、归来穴等,中脘穴与关元穴属于任脉上的穴位,天枢穴与梁门穴属于胃经上的穴位;2、背部穴位:如脾俞、胃俞、肝俞、胆俞、三焦俞等,常用于治疗腹胀,上述穴位能够通调肝胆气机、运化脾胃、梳理三焦,从而使腹胀减轻;3、周围穴位:如大肠经上合谷、曲池等,还有腿部的足三里、丰隆穴、三阴交穴、太冲穴,此处有脾经、胃经和肝经的穴位。腹胀实际上是气机不畅,除了要调理脾胃、调理消化系统以外,还需要调理肝经。

针灸治疗腹胀用哪些穴位

朱庆生 副主任医师 苏州市中医医院针灸治疗腹胀常用天枢、关元、内关、公孙、足三里等。腹胀多由饮食不节或暴饮暴食,致使食物积滞于肠道,亦可因情志失调,肝气犯脾,脾胃气机升降失调,导致肠道气机不通而出现的。针灸治疗可以增强肠道蠕动能力,促进吸收,从而缓解腹胀的症状。针灸治疗可采用的穴位很多,主要分为局部取穴和远部取穴。局部取穴有:天枢、中脘、上脘、不容、大横等。远部取穴有足三里、上巨虚、内关、合谷、太冲等。除此之外,还应根据个人不同的症状选择不同的穴位。若情绪低落,喜欢叹气,叹气后感觉胀痛减轻,则可以选用期门、太冲;如若有畏寒、怕冷,腹部热敷后感觉症状缓解可选用脾俞、神阙;若是暴饮暴食后腹胀腹痛、恶心想吐,反酸,则可以选择下脘、梁门等。

针灸治疗腹胀用哪些穴位

张章 副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治疗腹胀一般选择中脘、下脘和足三里等穴位。针灸是非常常见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目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颈肩腰腿痛的保守治疗以及中风后遗症的康复,对一些慢性疾病如面瘫或者呃逆、失眠等也具有很好的效果。患者如果出现了腹胀的现象,可以选择在身体的中脘、下脘和足三里进行针刺,配合后背的脾腧和胃腧效果更好一些。除了针灸疗法之外,也可以选择使用艾灸疗法进行治疗,在神阙进行艾灸可以有效的增加胃肠动力,二者结合起来的效果更好一些。

针灸治疗腹胀用哪些穴位

陈玉静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比如说我们最常用的如足三里,手部比如说最常用的就是内关,还有腹部最常用的是中脘这些穴位,我们这些穴位基于如何去使用,医生的水平还是有一些影响的,即使不懂穴位或者不懂针灸,单纯的用一些药物来在这些穴位上进行热敷按摩,我们觉得它都能够起到一定效果,只是效果有好有坏而已。其他的一些穴位比如说背部的穴位,还有腹部的一些穴位,这些穴位我们也可以参考使用,比如背部的脾俞、胃俞,还有腹部的气海、关元等都可以参考。

肚子胀气艾灸哪个部位

张彩荣 副主任中医师 南京市中医院可以选用的穴位是中脘穴和足三里,但是否选择艾灸或针刺,还需要医生结合八纲辨证对患者进行辨证论治,选择患者适合的方法和适合的穴位来治疗。

肚胀按什么穴位

王燕 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1、足三里:位于人体外膝眼下四横指或是胫骨边缘,作为人体重要的保健穴位,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胃下垂、十二指肠溃疡、阑尾炎立即肠梗阻或肝炎等多种疾病;并且可以有效改善腹胀、腹痛、呕吐以及消化不良等症状。2、中脘穴:在人体肚脐与胸骨下端连接线的中点。此穴位主要功效是作用于胃腑,可以起到直接调控肺部气血的阴阳虚实,经常按摩此穴位,可以有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比如常见的腹鸣、腹胀、腹泻、腹痛;且对于一般的胃病,以及食欲不振也有很好的疗效。3、内关穴:位于人体前臂掌侧,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此穴位具有很好的理气止痛,宁心安神的作用,对治疗胃病、胃部不适,以及心包疾患有很好的效果。按摩穴位只能起到辅助作用,症状严重的患者还是应该及时就医,以免延误治疗。

腹胀按摩什么穴位

余晓刚 副主任医师 余干县中医院治腹胀可以按摩天枢穴。天枢穴位于人体肚脐旁开2寸左右的地方。腹胀患者可用无名指对天枢穴进行按揉,旋转,每次大约按摩20分钟左右,一天可以按摩两次。按摩天枢穴可以起到破气消胀的作用,有效缓解患者腹胀的症状。治腹胀按摩什么穴位:治腹胀可以按摩中脘穴。患者可以对中脘穴进行按摩,一次按摩十分钟左右就可以了。通过按摩中脘穴可以间接的对胃产生刺激,从而就能促进胃肠道的蠕动,胃肠道的蠕动加快了,腹胀的症状就能得到缓解了。腹胀是人体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如不及时治疗,将可能会引发急性胃炎等疾病的发生。穴位按摩可对腹胀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患者可以尝试一下。腹胀患者平时也应该注意饮食,饮食上要尽量吃一些松软的,容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吃油腻的食物,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起到辅助治疗腹胀的作用。

腹胀按摩什么穴位

文章目录一、腹胀按摩什么穴位二、腹胀怎么解决三、腹胀食疗腹胀按摩什么穴位1、腹胀按摩天枢穴天枢是治疗腹胀的重要穴位。天枢穴位于肚脐旁开两寸,意为“天地之中枢”,为胃经腧穴,具有破气消胀、消积散痞、升清降浊的作用,性善下行,擅于分消水谷糟粕,清导浊滞。按摩天枢穴能降上逆之浊气,促进大肠蠕动。方法:使用中指、无名指的指腹按压天枢或在天枢穴旋转,按揉20次左右,力量适中。2、腹胀按摩中脘穴中脘穴位于人体前正***上,剑突下与肚脐连线的中点,为胃经之募穴,具有健脾益气、调理气机的作用,善于行气消胀。按摩中脘调整气机升降。脾胃位于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生而胃主降。中脘位于胃脘附近,按摩中脘能直接刺激胃部,促进胃蠕动,从而达到行气消胀的作用。按摩时使用中指、无名指的指腹按压中脘10次左右。3、腹胀按摩下脘穴位置:前正***上,肚脐往上约3横指宽处。按摩方法:取仰卧位或坐位,先用食指或中指点按下脘穴半分钟,然后顺时针方向按揉2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佳。功效:主治腹胀、腹痛、腹泻、反酸、呕吐、便秘等。3、腹胀按摩气海穴位置:肚脐直下约2横指宽处。按摩方法:中指指端放于气海穴,顺时针方向按揉2分钟,揉至发热时疗效佳。功效:主治腹痛、腹胀、便秘、腹泻、女性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男子***、***、遗精等。腹胀怎么解决晚餐少吃产气食物首先是各种豆类。豆类所含的低聚糖被肠道细菌发酵,能分解产生一些气体,进而引起打嗝、肠鸣、腹胀、腹痛等症状。高纤维食物别过量过量吃高纤维食物容易在胃肠内产生大量气体。比如麦麸纤维含量高达31%,笋干达到30%,辣椒超过40%,其余含纤维素较多的有蕨菜、菜花、菠菜、南瓜等,各种杂粮如荞麦面、玉米等也属高纤维食品。吃这些食物要注意搭配,不能过量。多吃护胃、顺气食物有些食物有养胃和顺气作用,比如山药健脾胃、益肾气,可促进消化吸收,黏稠质地也有保护胃壁功效;白萝卜可顺气,但要熟着吃,比如炖汤。此外,山楂、洋葱、大蒜都对胃肠有益。杜绝狼吞虎咽这种习惯会将气体带入肠道,因而产生腹胀。尽量少喝碳酸饮料和啤酒,含有果糖或山梨醇的甜点,也是产气的食物。克服不良情绪焦躁、忧虑、悲伤、沮丧、抑郁等不良情绪都可能使消化功能减弱,或刺激胃部制造过多胃酸,其结果是胃气增多,腹胀加剧。练习几个小动作简单易行的小动作可以有效缓解腹胀。仰卧在床上,两手分别放在胸、腹部;然后缓慢呼吸,持续1~3分钟。接着双腿屈膝,两手抱膝压向腹部,然后还原,重复10~30次,可促进胃的排空。还可以在临睡前,用一只手按住肚脐顺、逆时针揉摩各40~100次。腹胀食疗1、消胀健胃粥:取砂仁一钱、陈皮二钱、枳壳二钱、佛手二钱。以上四种中药水煎取汁,并过滤药渣,再加入白米二、三两和适量的水,熬煮成粥,一天内分二到三次服完。2、消胀饮料,取乾燥橘子皮切丝二钱、玫瑰花一钱,加热开水充泡,当饮料喝,有消除胀气的功效。3、砂仁鲫鱼汤:砂仁3克,鲫鱼l尾,葱、姜、精盐适量。将鱼去鳞,鳃、内脏,洗净;将砂仁洗净,嵌入鱼腹中;鱼置于锅中,加水适量。武火烧开后用文火炖至鱼熟,加调料焖数分钟即可。食肉饮汤。行气利水,健脾燥湿,适用于由脾胃虚弱引起的食少腹胀,泄泻腹痛等症。4、参芪鸽肉汤:党参20克,黄芪20克,山药10克,净白鸽1只,精盐、调料适量。将鸽肉切块,放砂锅中,加党参、黄芪、山药、盐、调料和适量水,文炖煮50分钟,闷熟后饮汤食肉。隔日1次,连用10天。益气健脾,补中和胃。适宜于脾胃气虚所至纳食不振,食后腹胀等症。5、夏朴蜜汁:半夏6克,厚朴6克,蜂蜜适量。将半夏、厚朴煎取药汁,然后加入蜂蜜和开水服用。1日服1次。适用于烦躁不安、脘愎胀满等症。

返回
首页
在线
客服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