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多动症孩子针灸什么穴位好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多动症孩子针灸什么穴位好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小孩多动症针灸哪些穴位
- 2、针灸穴位
- 3、多动症按摩什么穴位
- 4、针灸常用穴位
- 5、多动症推拿按摩图
- 6、针灸穴位主治疾病有哪些
- 7、你知道有哪些针灸保健穴位吗?
- 8、针灸时那针灸时针刺在穴位上在动是怎么回事
- 9、平衡针灸穴位
小孩多动症针灸哪些穴位
***艳 副主任医师 鹤岗市人民医院 利用针灸刺激穴位,太阳穴,三***位,神门穴,四神通穴位。以及刺激穴位内关穴位通过针灸刺激这些穴位,可以帮助儿童平补平泻,改善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平复儿童的情。
针灸穴位
近穴与远穴:近穴,即进端取穴,是指选用带改善皮肤的局部来美容的取穴方法。远端取穴是指选取远离颜面部位的穴位方法,不仅能防治局部病症,而且能防治本经循环所涉及的距离较远的部位的组织器官和脏腑的病症,有的甚至有影响全身的作用。(2)用针要领美容保健,施针宜和缓,刺激强度宜适中,不宜过力。一般来说,留针不宜过久,得气后即可出针,针刺深度也应因人而宜,对年老体衰者,进针不宜过深;形体肥胖者则可适当深刺。美容穴位禁忌:禁忌凡遇过饥、过饱、醉酒、大怒、大惊、劳累过度等情况,不宜针刺,孕妇产妇不宜针刺。除皱防皱的穴位主穴:丝竹空、攒竹、太阳、巨、迎香、颊车、翳风。配穴:中脘、合谷、曲池、足三里。针法:主穴每次3个,配穴每次1-2个,前者用泻法,后者用补法。说明:本组穴位配伍特点是近端取穴与远端取穴相结合。即从局部角度出发,在易出现皱纹处就近取穴,又从脏腑气穴整体调理着眼,选取阳明经穴,两者配合,相得益彰。1、涌泉穴在脚掌的黄金分割点上。它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是肾经的首穴。涌泉穴意为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各处,尤其对神经衰弱、精力减退、失眠乏力效果显著。按摩涌泉时,注意稍稍用力推搓,以局部出现微热感为宜,也可用艾灸的方法。2、气海穴也就是常说的下丹田,位于脚底到头顶的黄金分割点,具体在肚脐正下方1.5寸(将食指与中指并拢,其宽度即为1.5寸)。气海是针灸保健的要穴,自古就有“气海一穴暖全身”的说法,有温养益气、强壮全身的作用,可双手搓热按摩此穴。阳气不足、虚证患者,则可用艾灸气海,效果更佳。3、百会穴位于头顶至后脑的黄金分割点。百会意为“百脉于此交会”,百脉之会,百病所主。百会穴很好找,在头顶正***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可用手掌按摩头顶中央的百会穴,每次按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各按摩50圈,每日2—3次,对心悸、头晕、失眠、健忘等均有效果。4、膻中穴在人体躯干的黄金分割点上。膻中穴的具体位置为人体前正***与两***连线的中点,是脏腑之气汇聚的地方,按摩膻中穴可以扩张血管,调整心脏功能,还可治疗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咳嗽、呃逆等症。按摩时一般用拇指或中指的指腹,力度以稍有疼痛感为宜。每次按摩10来秒即可,6次为1遍,一般每天按摩3—5遍。5、劳宫穴在手掌上的黄金分割点上。握拳,中指尖所指处即是劳宫穴。劳宫具有清心火,安心神的作用,用于治疗失眠、神经衰弱等症,还有强壮心脏的作用。按摩可左右手拇指交叉进行,也可将两手顶于桌角上按劳宫穴,时间自由掌握,每天2—3次。2有哪些针灸保健穴位(1)手太阴肺经上的保健穴。中府;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本穴功能宣肺理气、清泄心肺之热、平喘止咳,对增强肺脏功能有一定保健作用。针刺时向外斜刺或平刺、深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肺脏。列缺:在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本穴能宣肺理气、利咽宽胸、通经活络,可防治咽喉肿痛、口眼喎邪、半身不遂、牙痛、咳嗽、气喘。针刺时向上斜刺0.3~0.5寸。少商:在拇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本穴能清热、利咽、开窍,是急救穴之一,对发热、昏迷、休克、咽喉肿痛、癫狂、鼻衄有较好防治作用。针刺时应浅刺0.1寸,或浅刺出血。太渊:在掌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桡侧凹陷中。本穴能清肺利咽、通畅经络,故可防治肺部、咽喉疾病,又能防治无脉症。针刺时要避开动脉,直刺0.3~0.5寸。(2)手阳明大肠经上的保健穴。合谷:在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本穴是重要的保健穴之一,时常按摩或针刺,可长寿。其功能醒脑开窍、疏风清热、镇痛通络。可防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疖、无汗、自汗、盗汗、经闭、滞产、昏迷、癫痫、痹症。直刺0.5~1寸。曲池:位于肘外辅骨,曲肘,肘横纹尽头便是此穴。本穴功能清热利湿、裕风解表、调和营卫,对上肢不遂、高血压、咽喉肿痛有较好疗效。实验表明,此穴具有调整血压。固齿、防止老人视力衰退的功效。可直刺1~1.5寸。迎香: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本穴功能清热散风、通鼻窍。对鼻塞、鼻衄、口喎、胆道蛔虫有较好防治作用。可斜刺或平刺0.3~0.5寸。(3)足阳明胃经上的保健穴。足三里:位于膝眼下三寸,胫骨外大筋内。本穴为全身性强壮要穴,可健脾胃、助消化、益气增力、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和抗病机能。在国外,对足三里的作用也很强调,特别在日本,有人提出:“每月有十日灸足三里,寿可至200余岁。”日本满平先生一家5口人,均活百岁以上,自认为其原因系祖传“三里灸”所致。针刺本穴对胃痛、腹胀、呕吐、泻泄、便秘、高血压、神经衰弱,以及下肢痿痹症均有较好防治作用,可直刺1~2寸。地仓:在口角外侧旁开0.4寸。本穴能疏风通络,可防治口咽、流涎、眼睑瞤动,能斜刺或平刺0.5~0.8寸。(4)足太阴脾经上的保健穴。三阴交:位于足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此穴对增强腹腔诸脏器,特别是生殖系统的健康,有重要作用。能防治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带下、***遗精、遗尿、失眠、疝气、不孕等。可直刺1~1.5寸,针刺得气时,即出针;体弱者,可留针5~10分钟。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血海: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本穴调和气血、祛风胜湿,可防治月经不调、崩漏、经闭、湿疹、膝失节痛。能直刺0.5~1寸。(5)手少阴心经上的保健穴。神门:在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本穴能养心安神,可防治心痛、心烦、健忘、失眠、惊悸怔忡、癫狂。能直刺0.3~0.4寸。通里:在神门穴上一寸处。本穴安神宁心、通窍活络,对心痛、心悸怔仲、咽喉肿痛、暴暗、舌强不语、失眠、腕臂痛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可直刺0.5~0.8寸。(6)手太阳小肠经上的保健穴。后溪:握拳,第五掌指关节后尺侧,横纹头赤白肉际。本穴宁心安神、舒筋活络、散风清热,能防治急性腰扭伤、落枕、头项强痛、耳痛、咽喉肿痛、牙痛、癫狂等症。可直刺0.5~1寸。听宫:在耳屏前、下颌髁状突的后缘、张口呈凹陷处。此穴宁神志、宣通耳窍,故对耳聋、耳鸣、中耳炎、牙痛、癫狂等有较好的防治作用。针刺时宜张口,直刺1~1.5寸。(7)足太阳膀胱经上的保健穴。至阴:在足小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能清头目、通血脉、理气机,对头痛目眩、鼻塞、胎位不正有防治作用。能浅刺0.1寸,但孕妇禁针。三焦俞:在第一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能健脾利湿。通利三焦,可防治水肿、腰背湿痛、水谷不化、泻泄、肠胀。针刺可直刺0.5~1寸。肾俞: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此穴有补肾益精、壮腰利湿作用,对***、遗精、月经不调、耳鸣耳聋、水肿、腰痛有较好防治作用。可直刺0.5~1寸。胃俞: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本穴和胃理气、化湿消滞、是增强后天之本--胃气的保健穴,对胃痛纳少、腹胀肠呜、呕吐、脾胃虚弱疗效较好。可斜刺0.5~0.8寸。脾俞: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是人体气血化生之源--脾的保健穴,功能健脾利湿和胃降逆,能防治肢体乏力、背痛、腹胀腹泻等症。宜斜刺0.5~0.8寸。肝俞:在第九胸椎棘下旁开1.5寸处。是肝的保健穴,能舒肝利胆、养血明目。可斜刺0.5~0.8寸。心俞: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本穴宁心安神、宽胸止痛,是心的常用保健穴,对心痛、心烦、惊悸、健忘、胸闷、***、盗汗、癫狂有较好防治作用。不宜深刺,可斜刺,直刺0.5~0.8寸。肺俞: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是肺的保健穴。可宣肺、平喘、理气,对肺功能失调引起的病症有防治作用。斜刺0.5~0.8寸,不宜深刺。(8)足少阴肾经上的保健穴。涌泉:在足底前1/3与后2/3交界处,蜷足时凹陷中。本穴能宁神、开窍、清热,亦是常用的保健穴之一。对头痛、头昏、中风昏迷、休克、小儿惊风、小便不利、大便难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可直刺0.5~1寸。3颈椎病的针灸穴位主要选哪些①神经根型颈椎病,多选取落枕穴,后溪,手三里,尺泽,小海,华佗夹背穴。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为主。②脊髓型:多选取绝骨,昆仑,足三里,阳陵泉,次,肾俞,大杼等穴位。以补骨填髓,益肾填精为主。③交感型和椎动脉型:多选取安眠1.2,内关,神门,三阴交,太溪,阴维,阳维等穴位。以滋补肾阴,调和阴阳为主。4穴位针灸治失眠效果好针灸治失眠效果明显,这一点,中医专家和经历过针灸治疗的失眠患者体会颇深。其之所以能够在不用药物控制的前提下达到治疗目的,是蕴含着深奥的医学理论在其中的。中医专家总结说,我们的身体共有几百个穴位,他们通过经络和体内的各个脏腑相贯通。当外界刺激到这些穴位时,与其相对应的脏腑的功能状态就能得到调整,进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具体到针灸治失眠方面,中医认为,失眠主要的病因在于心、脾、肾的功能失调,所以通过穴位进行针灸治疗时应以心经的神门、脾肾两经都经过的三阴交、头部四神聪为主治区域。1、因心脾两虚导致失眠的患者常常感到头昏目眩、心悸怔忡、容易出汗,治疗时,在原有穴位基础上加心俞、脾俞、足里三穴。2、肾虚失眠者表现为头昏耳鸣、腰酸、舌红、脉细数,治疗时,在原有穴位基础上加肾俞、太溪。3、抑郁导致心神不安影响睡眠的,治疗时,在原有穴位基础上加太冲和灵道。4、脾胃不和、消化不良造成失眠的,表现为脘闷不舒、暖腐吞酸、舌苔厚腻,治疗时,在原有穴位基础上加足三里、中脘二穴。另外,独穴也可以通过针灸方法实现失眠治疗目的,这些穴位包括百会、神门、申脉、心俞、足三里、涌泉等。穴位针灸治失眠的同时如果能与心理、行为治疗相结合,效果还会更明显。5针灸治疗面瘫穴位详解面瘫是一种神经性疾病,很多的患者在都是老年人,但是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年轻人也会有面瘫的风险,因此,掌握面瘫的治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中医的针灸治疗面瘫是不错的,主要是通过穴位的针灸来治疗的,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针灸治疗面瘫确实很有效果,我们也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针灸取穴,还是从中医理论来着手:面瘫是风邪侵袭经络,所以治疗重点是把经络的“风”驱除掉。中医分阴阳,取穴的时候一般以头面部阳经穴位为主,般在面瘫局部(半边脸)上要用到10个以上的穴位,以浅刺、斜刺、透刺手法为主,除了面部取穴以外,也要配合在耳后、手上取穴。针灸治疗面瘫的取穴,大概就是这样的原则。各个穴位详解:印堂穴:位于前额部,当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之交点处。按摩印堂穴可起到醒神、祛除头痛、通血络等功效。阳白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上方,离眉毛上缘约二厘米处。一般配太阳穴、睛明穴、鱼腰穴治目赤肿痛、视物昏花、上睑下垂等。太阳穴:太阳穴在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在两眉梢后凹陷处。太阳穴的主治病症为:头痛、偏头痛、眼睛疲劳、牙痛等疾病。迎香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在鼻翼旁开约一厘米皱纹中(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此穴的主治疾病为:鼻炎、鼻塞、鼻窦炎、流鼻水、鼻病、牙痛、感冒等。按压此穴可止牙痛,还有通便功能。颊车穴:人体颊车穴位于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治疗面瘫一般向地仓穴透刺。颧髎穴:位于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主治口眼歪斜,眼睑瞤动,目赤,目黄,齿痛,及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直刺0.3-0.5寸,斜刺或沿皮刺0.5-1寸。翳风穴:耳垂后耳根部,颞骨乳突与下颌骨下颌支后缘间凹陷处。治面瘫时可向下颌骨前面的上下方透刺。合谷穴: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合谷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穴道,是一个很重要又好用的穴位,凡是颜面上的病,项牙痛、头痛、发热、口干、流鼻血、脖子痛、咽喉痛以及其它五官疾病等都有疗效。但要注意的是体质较差的病人,不宜给予较强的刺激,孕妇一般都不要按摩合谷
多动症按摩什么穴位
刘玲玲 副主任医师 鹤岗市妇幼保健院 多动症按摩的穴位有太冲穴、行间穴、曲泉穴等。也可以在膝盖以下顺着肝经循行的方向按摩,有养血熄风的作用。中医讲,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所以也可以加用一些养血的穴位,比如血海穴、膈俞穴等。家长也可以和孩子多玩一些孩子喜欢的游戏,不要给孩子太多压力。
针灸常用穴位
丁宇 副主任医师 ***人民***总医院通常肘、膝以下穴位,称为五腧穴,包括井、荥、输、经、合等穴位使用较多,即肘关节、膝关节下方、四肢穴位常用于针灸治疗。背俞穴、募穴也使用较多,主要可用于调节脏腑,以及八脉交会穴大部分也在肘、膝关节以下。此外穴位针灸效果较明显的特定穴,在部分特殊疾病上也会经常用到,所以较多特定穴相对也较重合。因为大部分穴位均在肘、膝关节以下,所以大部分疾病进行针灸治疗相对较安全。相对而言前胸部穴位使用较少,甚至部分穴位可能一生均不会用到,前臂部穴位使用较多,上臂部穴位使用相对较少。还有部分穴位比如头颅部分穴位,通常头针时使用较多,但许***位使用较少。所以虽然十四经上穴位有361个,但实际上较***位平时较少应用于针灸治疗。
多动症推拿按摩图
王成阳 副主任医师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概述多动症即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肢体活动过度等,可由医生推拿按摩百会、劳宫、涌泉、天门等穴位改善症状。按摩方式通常推拿按摩的穴位较多,应由专业人员操作,常见的有百会、劳宫、涌泉、天门等,其位置与方式各不相同。百会位于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耳尖直上,头顶正中。两耳耳尖连线与头顶正***的交点处,按压有凹陷。术者可用拇指指端按或揉,称按百会或揉百会。劳宫在掌区,横平第三掌指关节近端,第二、三掌骨之间偏于第三掌骨。正坐或仰卧仰掌取之。可用拇指按揉2分钟左右,力度稍重,同法按揉对侧。涌泉位于足掌心前正中凹陷中。(当足底第2、3趾蹼缘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的交点处)。通常使用推涌泉,即用拇指螺纹面向足趾推,常与揉上马配合应用。天门位于两眉正中至前发际,呈一直线。术者两拇指自上而下交替直推,称开天门,若自眉心推至囟门,称大开天门。作用推拿按摩百会、劳宫、涌泉、天门等穴位时,具有滋阴潜阳、宁神定志、开窍醒脑等功效,可改善烦躁不安、情绪不稳、易冲动、注意力不集中、肢体活动过度等症状,从而达到缓解效果。
针灸穴位主治疾病有哪些
赵天豫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比如头痛、偏头痛,还有关节疼等各种疾病的症状,都可以通过针灸治疗,这就是针灸疗法的好处,可见针灸对穴位有什么治疗作用呢?各穴位详细说明:印堂穴:位于前额,当两眉间连线与前***的交点时。对印堂穴进行按摩,具有醒神、祛除头痛、通血络等作用。阳白穴:位于面部,瞳孔正上方,距眉毛上缘约2厘米。临床上常见的治疗包括目赤肿痛、视物昏花、上睑下垂及鱼腰穴等。太阳穴:位于耳廓前,额头两侧,外眼角上方。位于双眉后凹的地方。本病主要治疗疾病有:头痛、偏头痛、眼睛疲劳、牙痛等。太阳穴是人头部的重要穴位,按揉此穴被列入《达摩秘方》,认为常用此法可保持大脑青春常在,返老还童。在持续使用脑部时间较长时,太阳穴常常会有重压或胀痛的感觉,这就是大脑疲劳的信号。此时施以按摩效果会很明显。按摩太阳穴可使大脑得到良性刺激,能解除疲劳,振作精神,镇痛醒脑,并持续保持专注。四白穴:位于人的面部,瞳孔直下,眼窝凹陷处。寻找这一穴位时,可先将双手食指与中指并拢,紧贴鼻子两侧,中指放在鼻子中部与鼻长二分之一处,拇指支撑在下颌骨的凹陷处,再放下中指,食指尖所指的地方就是四白穴。眼睑歪斜常与阳白穴、地仓穴、颊车穴、合谷穴等相结合,同时还会起到治疗眼睑动的作用。迎香:位于人体面部,在鼻翼旁一厘米处皱纹内(位于鼻翼外边缘,鼻唇沟内)。本穴主要治疗疾病有:鼻炎、鼻塞、鼻窦炎、流鼻水、鼻病、牙痛、感冒等。按下这个穴可以缓解牙痛,还能起到通便的作用。针灸治疗,如果得了这些疾病,可以选择针灸的方法来治疗,这样的方法能使更多的人受益,对一些不懂中医的人如果知道了针灸的益处,那么在以后得病的时候自行选择这些方法,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针灸治疗也需要专业的中医药治疗。
你知道有哪些针灸保健穴位吗?
(1)手太阴肺经上的保健穴。中府;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本穴功能宣肺理气、清泄心肺之热、平喘止咳,对增强肺脏功能有一定保健作用。针刺时向外斜刺或平刺、深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肺脏。列缺:在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本穴能宣肺理气、利咽宽胸、通经活络,可防治咽喉肿痛、口眼喎邪、半身不遂、牙痛、咳嗽、气喘。针刺时向上斜刺0.3~0.5寸。少商:在拇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本穴能清热、利咽、开窍,是急救穴之一,对发热、昏迷、休克、咽喉肿痛、癫狂、鼻衄有较好防治作用。针刺时应浅刺0.1寸,或浅刺出血。太渊:在掌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桡侧凹陷中。本穴能清肺利咽、通畅经络,故可防治肺部、咽喉疾病,又能防治无脉症。针刺时要避开动脉,直刺0.3~0.5寸。(2)手阳明大肠经上的保健穴。合谷:在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本穴是重要的保健穴之一,时常按摩或针刺,可长寿。其功能醒脑开窍、疏风清热、镇痛通络。可防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疖、无汗、自汗、盗汗、经闭、滞产、昏迷、癫痫、痹症。直刺0.5~1寸。曲池:位于肘外辅骨,曲肘,肘横纹尽头便是此穴。本穴功能清热利湿、裕风解表、调和营卫,对上肢不遂、高血压、咽喉肿痛有较好疗效。实验表明,此穴具有调整血压。固齿、防止老人视力衰退的功效。可直刺1~1.5寸。迎香: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本穴功能清热散风、通鼻窍。对鼻塞、鼻衄、口喎、胆道蛔虫有较好防治作用。可斜刺或平刺0.3~0.5寸。(3)足阳明胃经上的保健穴。足三里:位于膝眼下三寸,胫骨外大筋内。本穴为全身性强壮要穴,可健脾胃、助消化、益气增力、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和抗病机能。在国外,对足三里的作用也很强调,特别在日本,有人提出:“每月有十日灸足三里,寿可至200余岁。”日本满平先生一家5口人,均活百岁以上,自认为其原因系祖传“三里灸”所致。针刺本穴对胃痛、腹胀、呕吐、泻泄、便秘、高血压、神经衰弱,以及下肢痿痹症均有较好防治作用,可直刺1~2寸。地仓:在口角外侧旁开0.4寸。本穴能疏风通络,可防治口咽、流涎、眼睑瞤动,能斜刺或平刺0.5~0.8寸。(4)足太阴脾经上的保健穴。三阴交:位于足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此穴对增强腹腔诸脏器,特别是生殖系统的健康,有重要作用。能防治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带下、***遗精、遗尿、失眠、疝气、不孕等。可直刺1~1.5寸,针刺得气时,即出针;体弱者,可留针5~10分钟。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血海: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本穴调和气血、祛风胜湿,可防治月经不调、崩漏、经闭、湿疹、膝失节痛。能直刺0.5~1寸。(5)手少阴心经上的保健穴。神门:在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本穴能养心安神,可防治心痛、心烦、健忘、失眠、惊悸怔忡、癫狂。能直刺0.3~0.4寸。通里:在神门穴上一寸处。本穴安神宁心、通窍活络,对心痛、心悸怔仲、咽喉肿痛、暴暗、舌强不语、失眠、腕臂痛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可直刺0.5~0.8寸。(6)手太阳小肠经上的保健穴。后溪:握拳,第五掌指关节后尺侧,横纹头赤白肉际。本穴宁心安神、舒筋活络、散风清热,能防治急性腰扭伤、落枕、头项强痛、耳痛、咽喉肿痛、牙痛、癫狂等症。可直刺0.5~1寸。听宫:在耳屏前、下颌髁状突的后缘、张口呈凹陷处。此穴宁神志、宣通耳窍,故对耳聋、耳鸣、中耳炎、牙痛、癫狂等有较好的防治作用。针刺时宜张口,直刺1~1.5寸。(7)足太阳膀胱经上的保健穴。至阴:在足小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能清头目、通血脉、理气机,对头痛目眩、鼻塞、胎位不正有防治作用。能浅刺0.1寸,但孕妇禁针。三焦俞:在第一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能健脾利湿。通利三焦,可防治水肿、腰背湿痛、水谷不化、泻泄、肠胀。针刺可直刺0.5~1寸。肾俞: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此穴有补肾益精、壮腰利湿作用,对***、遗精、月经不调、耳鸣耳聋、水肿、腰痛有较好防治作用。可直刺0.5~1寸。胃俞: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本穴和胃理气、化湿消滞、是增强后天之本--胃气的保健穴,对胃痛纳少、腹胀肠呜、呕吐、脾胃虚弱疗效较好。可斜刺0.5~0.8寸。脾俞: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是人体气血化生之源--脾的保健穴,功能健脾利湿和胃降逆,能防治肢体乏力、背痛、腹胀腹泻等症。宜斜刺0.5~0.8寸。肝俞:在第九胸椎棘下旁开1.5寸处。是肝的保健穴,能舒肝利胆、养血明目。可斜刺0.5~0.8寸。心俞: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本穴宁心安神、宽胸止痛,是心的常用保健穴,对心痛、心烦、惊悸、健忘、胸闷、***、盗汗、癫狂有较好防治作用。不宜深刺,可斜刺,直刺0.5~0.8寸。肺俞: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是肺的保健穴。可宣肺、平喘、理气,对肺功能失调引起的病症有防治作用。斜刺0.5~0.8寸,不宜深刺。(8)足少阴肾经上的保健穴。涌泉:在足底前1/3与后2/3交界处,蜷足时凹陷中。本穴能宁神、开窍、清热,亦是常用的保健穴之一。对头痛、头昏、中风昏迷、休克、小儿惊风、小便不利、大便难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可直刺0.5~1寸。太溪:在内踝与跟腱之间凹陷中。能壮腰健骨、益肾,是较常用的保健穴。可防治腰痛、月经不调、***、遗精、失眠、小便频数等症。针刺宜直刺0.5~1寸。(9)手厥阴心包经上的保健穴。内关:在腕横纹正中直上2寸处。本穴宽胸安神、和胃止痛、降逆止呕,对心痛、失眠、胸闷、心悸诸多心经病症皆有较好防治作用。可直刺0.5~1寸。中冲:在中指尖端的中央,是常用的急救穴之一。能清心开窍。退热苏厥,对中风昏迷,舌强不语、心胸烦闷、热病中暑、小儿惊厥有一定的效果。宜浅刺0.1寸或点刺放血。(10)手少阳三焦经上的保健穴。阳池:位于腕背横纹中,指总伸肌腱尺侧缘凹陷中。本穴能舒筋、通络、解热,有较好的保健作用,对肩臂痛、腕痛、扁桃体炎防治效果较好。宜直刺0.3~0.5寸。支沟:在腕背横纹上3寸,尺桡骨之间。本穴能理气解郁,疏通腑气,通经络,能较好的防治便秘、胁肋痛、耳鸣耳聋。宜直刺0.8~1寸。(11)足少阳胆经上的保健穴。风池:在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之间,平风府穴,是较好的保健穴之一。功能聪耳明目、醒脑开窍、疏风解热,对神经衰弱、落枕、目赤痛、中风、耳鸣等症均有一定防治作用。针刺时宜针尖向对侧眼球方向斜刺0.5~1寸。环跳: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骨裂孔连线的外1/3与2/3交界处。有较强的通经活络作用,对腰胯腿痛。中风偏瘫、风寒湿痹、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诸症均有一定防治作用。可直刺2~3寸。(12)足厥阴肝经上的保健穴。太冲:在足背第一二跖骨底之间凹陷中。能疏肝理气。镇惊熄风、通络活血,对头痛、目眩、高血压、胸满胁痛有防治作用。宜直刺0.5~1寸。章门:在第十一肋端。本穴既可健脾、胃,又能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凡腹胀、胃脘痛、胁痛、呕吐均可刺之。可直刺0.8~1寸。(13)其他经脉上的保健穴。关元:位于脐下3寸,为保健要穴。有强壮作用,功能:温肾固精、补气回阳、清热利湿,可防治腹痛、月经不调、不孕、带下、遗精诸症。宜直刺1~2寸,但孕妇禁针。气海:位于脐下1.5寸,为保健要穴,有强壮作用。功能升阳补气、补虚固本,对月经不调、中风脱症、崩漏、带下、脱***有一定防治作用。宜斜刺0.5寸,得气后,即出针。最好与足三里穴配合施针,每周1~2次,具有强壮作用。命门:第二腰椎棘突下取穴。功能大补肾阳之气,固精壮阳。能防治腰痛、***、痛经、神经衰弱、头痛。可向上斜刺0.5~1寸。中脘:位于脐上4寸处。有健脾利湿、和胃降逆作用,可防治胃痛、痢疾、呕吐、呃逆诸症。宜直刺1~2寸。百会:在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处。能开窍宁神、平肝熄风、升阳固脱,对头痛、目眩、中风不语、脱***均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宜平刺0.5~0.8寸。十宣: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0.1寸。本穴清神志、利咽喉,是四肢部保健奇穴,对昏迷、中暑、热病、指端麻木、咽喉肿痛、晕厥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可直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运用针刺保健,除了掌握用针、选穴以外,还必须掌握一些刺法原则。刺法的原则关于配穴:针刺保健,可选用单穴,也可选用几个穴位为一组进行。若欲增强某一方面机能者,可用单穴,以突出其效应;如果想要调整整体机能者,可选一组穴位,以增强其效果。在具体运用中,可酌情而定。关于施针:用针刺保健,养生益寿,用针宜和缓,刺激强度也要适中,一般不宜过大。留针时间不要太久,得气后即可出针;针刺深度也应因人而异。尤其是年老体弱及小儿,进针更不宜过深,但形盛体胖之人,则要酌情适当深刺。关于禁忌:针刺时应避开血管,防止出血。凡有自发出血倾向的患者不宜针刺,过于疲劳、饥饿、精神高度紧张者,不宜针刺。怀孕3个月以内者,下腹部禁针;3个月以上者,上下腹部、腰骶部禁针。此外,凡能引起子宫收缩的腧穴,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均不宜针刺。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部位,不宜针刺。
针灸时那针灸时针刺在穴位上在动是怎么回事
驻站医生 驻站针灸时那针刺在穴位上有节律的动是说明穴位准确,有治疗效果,也就是中医说的得气了。
平衡针灸穴位
马小丽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1、升提穴:升提***位于头顶正中,前发际正中10cm(5寸),后发际直上16cm(8寸)出,双耳尖2cm(1寸)处,能够起到补肾健脾,益气固本的功效。2、腰痛穴:此穴位于前额正中。分布内侧动静脉分支和三叉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前额两侧均有眶上神经分布,能够达到活血化瘀,调节神经的功效。3、急救穴:此穴位于鼻唇沟与鼻中隔联线的中点,能够达到醒脑开窍、调节神经、消炎止痛的功效。除了上比较常见的穴位以外,也可以对做足三里穴进行针灸,有利于身体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