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董敏园艾灸养生馆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董敏园艾灸养生馆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艾灸养生
第一、艾灸养生保健灸法艾灸足三里穴。犊鼻穴下的三寸位置就是足三里穴,它和胫骨前缘有着一横指的距离。简单准确找到穴位的方法推荐,正坐屈膝,用手去摸取胫骨粗隆,在胫骨粗隆外下缘直下一寸的位置便是。经常用艾针灸足三里穴可以具有补益脾胃、调和气血、预防疾病的功效,只需要用艾条进行15分钟的熏热即可。第二、艾灸命门穴命门穴的位置在背后第二腰椎下方与肚脐相对的位置,是人生命力的中心,是元气所聚集的地方,如果对这个穴位进行艾灸可以起到补肾壮阳的功效,是保健强壮的重要穴位。只需要用艾条进行15分钟的熏热即可。第三、艾灸关元穴关元穴是位于我们肚脐位置下三寸的位置,这个是养生保健的重要穴位,长期施以针灸可以使人体元气充足,因为刺激这个穴位可以达到调理气血、补肾固精的目的,并且能够治疗泌尿及生殖系统的各种疾病。用艾条进行15分钟的熏热即可。第四、艾灸中脘穴中脘穴位于我们腹部的正***,肚脐上四寸的位置,用艾对此穴位的刺激,可以治疗和调理胃部疾病。2艾灸简单有效的中风急救如果发现患者有语言不清、口眼歪斜、肢体麻木无力等中风症状,可以按顺序依次艾灸以下七穴:百会、风池、耳前发际、肩井、曲池、风市、足三里。此急救方法在多家古籍经典中均有记载,取穴大致如上(可加大椎穴),均言极为有效。《黄帝明堂灸经·正人形第四》:“黄帝问岐伯曰:凡人中风,半身不遂,如何灸之?岐伯答日:凡人未中风时,一两月前,或三五个月前,非时,足胫上忽发酸重顽痹,良久方解,此乃将中风之候也。便须急灸三里穴与绝骨穴,四处各三壮。”“凡人不信此法,或饮食不节,酒色过度,忽中此风,言语蹇涩,半身不遂,宜于七处一齐下火,各灸三壮。如风在左灸右,在右灸左。一、百会穴。二、耳前发际。三、肩井穴。四、风市穴。五、足三里穴。六、绝骨穴。七、曲池穴。上七穴,神效极多,不能具录,依法灸之,万无一失也。”孙思邈在《千金翼方·卷十七·中风下》中详细记载:“初得风之时,当急下火,火下即定……其灸法先灸百会、次灸风池、次灸大椎、次灸肩井、次灸曲池、次灸间使,各三壮,次灸三里五壮。其炷如苍耳子大,必须大实作之,其艾又须大熟。从此以后,日别灸之,至随年壮止。”还强调要重视先兆症状,坚持施灸,“凡人稍觉心神不快,即须灸此诸穴各三壮,不得轻之,苟度朝夕,以致殒毙,戒之哉”《医学纲目·肝胆部·中深半身不收舌难言》:“凡人风发,怕痛不肯灸,忽然卒***,是谓何病?曰:风入脏故也,病者不可不知。予自五月间,口眼喎斜,灸百会等三穴即正,右手足麻木无力,灸百会、发际等七穴得愈。七月气塞,涎上不能语,魂魄飞扬,如堕江湖中,顷刻欲绝,灸百会、风池等,左右颊车二穴,气遂通,吐涎半碗,又下十余行,伏枕半月,遂平复。自后,凡觉神气少异于常,即灸百会风池等穴,无不立效。”3夏季艾灸四个穴可助性夏天可不是只意味着吹空调、吃烤串。我国传统医学将夏季看做是祛病延年,健康保健的关键时节。如果不知这一点,可真的是浪费了大好时光。今天说说利用夏季特殊气候来调理性功能的问题。一,性功能低下符合冬病夏治的规律吗?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独特认识,认为呼吸系统疾病、风湿免疫类疾病,可以在夏季进行治疗,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际上,部分性功能低下患者也适合在夏季来调理。中医认为,部分性功能低下和肾阳不足有密切关系。冬季肾阳潜藏,元阳虚损,故而易加重病情。夏季,人体阳气外达,气血充盈。此时补阳壮阳,效果较平时明显。尤其是在夏至前后调理,对于驱散肾中虚寒、提振全身正气有很大帮助。二,夏日哪些方法能调理性功能低下?传统医学认为,艾灸四大穴位效果立显。1,艾灸关元穴。关元穴属于任脉,在前正***上,脐下三寸。艾灸该穴可缓解神经衰弱、中风脱证、肾虚气喘、遗精、***、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等等。每日艾灸15分钟后到半个小时即可。2,艾灸足三里。该穴位于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是全身的强壮要穴。每天艾灸20分钟,可以提振脾阳。脾阳为后天之本,与先天之本肾阳呼应,互为补充,共同维系人体生理功能。3,艾灸肾俞穴。该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本穴功专补肾,为壮阳的第一要穴。每天艾灸15分钟即可。4,艾灸命门穴。命门穴位于督脉上,在第二腰椎和第三腰椎棘突之间,有温肾壮阳、培元补肾的功能,对治疗沈阳不足、命门火衰引发的腰痛、男性性功能低下以及妇科病,有一定帮助。每天艾灸30分钟。三,还有哪些人需要夏日壮阳?除了性功能低下、性冷淡的患者外,畏寒怕冷、四肢不温的患者,完谷不化、消化不良的患者,精神不振、萎靡懒动的患者,以及舌胖而淡的患者,都需要在夏季通过艾灸以上四穴来缓解症状。4经期可以***灸吗艾灸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具有奇特养生保健的作用。艾灸是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的,而有很多人用艾灸是治疗痛经的和一些女性疾病,盆腔炎,附件炎,子宫内膜炎,宫颈糜烂,不孕症等等很多妇科疾病。那么就避免不了会遇到经期。那么,经期是否可以艾灸?经期可以***灸吗?经期有的人血量很大,那么艾灸是活血化瘀,舒经通络的,如果此时你在艾灸,也许会更加促进了活血化瘀的功能,而导致经血更多。如果你的经量很少,那么你经期艾灸正好趁艾灸的活血化瘀和舒经通络的功能来促使经量加大。排除体内的一些瘀阻,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但是经期艾灸一定要因人而异。月经期应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外阴清洁,在月经期每天要用温开水清洗外阴;洗澡时不要用盆浴,最好用淋浴,以免脏水进入***,引起炎症。2、月经期绝对不能过性生活,因为性生活容易把细菌带入***而引起炎症,同时也引起月经过多,月经时间延长等。3、月经期要有充足的睡眠,少吃生冷的食物及辛辣刺激性食物,注意不要受凉,淋雨等。4、月经期虽然有些不舒服,但可以照常工作,学习及参加一般的家务劳动,但太剧烈的劳动应尽量避免,不要在潮湿的地方久待。5艾灸有副作用吗对于艾灸副作用这个问题一定要引起注意,艾灸有副作用吗?初识艾灸的人都有这样的担心。艾灸是一种纯天然自然疗法,艾灸本身是不会产生副作用的。艾灸的副作用主要表现在错误的判断了身体的体质,错误的选择了施灸的穴位,从而造成的身体的不适,经过正确的方法指导是可以调节过来的。艾灸具有效果明显、简便易行、经济实用的优点,几乎没有什么毒性和副作用,只要操作方法得当,穴位掌握准确,对人体一般不会产生不良反应。艾灸为身体补充阳气,尤其适用于阳虚体质。艾灸有补泻的作用,对于阴虚火旺热症体质的人,要先从泻法开始,滋阴的同时再调理阴阳的平衡。也就是施灸的穴位和方法有所不同。如果操作不当,也可能会产生不适,就会被理解是所谓的艾灸的副作用,建议应该到专业的地方进行指导。比如专业的艾灸养生馆。艾灸是一种物理和药理结合的中医疗法。是绿色自然疗法,起源于***古代,是艾草制成的艾绒燃烧来治病养生的方法。正是因为它的绿色天然一直流传至今。艾灸疗法调理要有耐心,勿急于求成,灸从久,要有长久坚持下去的信心,这样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养生保健,更要持之以恒。但由于体质和症状不同,开始施灸可能引起发热、疲倦、口干、全身不适等反应,一般不需顾忌,继续施灸即能消失.其实任何治疗方法都有副作用,关键在于怎么去处理。和其他治疗方式比起来,艾灸的副作用算是最小的,是唯一可长期用于自我保健的方法。
艾灸养生的好处有哪些?艾灸可以治疗哪些疾病?
刘业帅 主管技师 ***市人民医院虚性的疾病,可以调理虚寒型、阳虚型等体质。艾灸的治疗手段比较多、治疗效果也比较好。比如督脉灸治疗,即在督脉上艾灸,借助督脉总督阳气的作用,激发出人体自身的阳气。这督脉灸治疗这种方法对于阳气虚弱的患者具有良好的效果。此外,若有畏寒怕冷、精神萎靡症状的患者,亦可应用艾灸进行治疗。艾灸的主要作用是康复保健,人们通过艾灸治疗可以调理身体,提高身体的免疫力,特别是针对虚寒型和阳虚型体质,艾灸的治疗作用比较明显。如果艾灸治疗的同时配合其他治疗措施,可以取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尽管艾灸的操作方式比较简单,但是也属于医学治疗方法之一。患者在进行艾灸治疗时,需要注意艾灸治疗前后的注意事项。建议患者到正规医院进行艾灸治疗,严格遵医嘱,避免艾灸治疗对身体造成损伤。
养生艾灸
付玉 主治医师 唐山人民医院祛除体内湿气,疏通经络,帮助去除水肿,塑造美好的形体。帮助提升人体的免疫力,提升抗病能力,提高身体素质。建议要选择专业的养生馆,有资质的医师来进行艾灸。不要频繁艾灸,要给身体一个适应恢复的时间。艾灸后要适当休息,关注身体变化。
艾灸有养生的功效吗?
沈达荣 副主任医师 淮安市中医院艾灸正常有养生的功效,艾灸一般可以起到温通经脉的作用,并且还有驱散寒邪的功效,也有温补益气以及行气活血的作用,艾灸有助于缓解手脚冰凉的症状,并且对于急性腹痛以及呕吐也可以起到改善的作用。但是在艾灸时也需要选择正确的穴位,如果是操作不当的话,还有可能会引发不适,可以到专业艾灸养生馆,让专业的技师进行操作。
艾灸的禁忌症
赵天豫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第一对于艾叶过敏的人,不能用艾灸进行治疗。艾灸是不适合闻到艾叶气味的,例如:呕吐、头晕、不停咳嗽、打喷嚏等症状的病人,或是经常有皮肤过敏的人,都不适合用艾灸。第二,在皮肤很薄、皮肤有损坏的地方和皮肤有疤痕的地方要***灸,这种情况下不但会烫伤皮肤,而且会影响效果。艾灸的时间要控制好,艾灸的时间要根据部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否则就会出现烫伤、感染等情况。第三阴虚、实热类患者不宜用艾灸治疗,如高热、肺结核晚期、大量咳血、***、严重贫血、急性传染病的病人,均不宜采用艾灸治疗。第四器质性心脏病伴有心功能不全的病人,以及孕妇的腹部和腰部均不宜采用艾灸法。此外,艾灸的位置也是有讲究的,不能在任何部位进行艾灸。艾灸不可用于脸、颈或大血管等部位。以上这些都是艾灸的禁忌症,如果想要进行艾灸治疗的朋友可以参考以上的禁忌症来进行艾灸。另外,虽然艾灸治疗效果不错,但是要注意方法,所以建议病人到正规、专业的中医馆进行艾灸,千万不能盲目进行,以免发生烫伤。在艾灸治疗后要注意身体的保暖,千万不要受凉。
艾灸对女性的好处有哪些
杨竹生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艾灸的功效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去湿逐寒、消肿散结等,是通过补充人体阳气,疏通经络,补充肾阳,增加卵巢功能,排除病邪来达到养生防病的功效的。艾灸可以很好的改善子宫和卵巢的功能,甚至可以治疗不孕症。艾灸治疗痛经、月经不调、手脚冰凉原理:行气活血,补充阳气,暖宫养血艾灸治疗乳腺增生原理:通经活络,化瘀止痛,祛风散寒艾灸治疗妇科炎症原理:杀菌消炎,增强免疫力艾灸缓解早衰、更年期原理:补充阳气,调节卵巢分泌,激素平衡艾灸改善皮肤问题(斑、痘、黑眼圈、眼袋、皱纹、松弛、暗淡)原理:调节卵巢分泌,激素平衡,暖宫养血,排毒养颜。艾灸是一种纯自然地中医养生方法,是非侵入性医学,平时可以买些产品用来自我保健,但是由于现在很多女性的问题综合而复杂,如果不专业的盲目艾灸,会产生副作用。建议你到专业的艾灸养生馆调理。养生馆有专业的中医老师,可以根据个人体质制定养生方案,相信您一定可以感受到艾灸为女性带来的好处。这篇文章就是向大家详细讲述了艾灸对女性朋友们的好处有哪些,其实艾灸是可以治疗很多种妇科方面的疾病,而且就算是没有太大的妇科疾病对于女性的身体也是有帮助的,但是一定要进行专业指导以后再去艾灸。
艾灸的历史渊源
赵东奇 副主任医师 松原市中医院艾灸产生于我国远古时代,因为它的作用机理和针疗有相近之处,并且与针疗有相辅相成的治疗作用,通常针、灸并用,故称为针灸。针灸治病在国内外有着深远的影响,但现代人说针灸,多数时候仅指针疗,已经很少包含艾灸的内容了。我们通常认为针和灸是同一种疗法,其实并不是这样。虽然它们都是建立在人体经络穴位的认识之上,但针疗产生的只是物理作用,而艾灸是药物和物理的复合作用。而且两者治疗的范围也不一样,所谓“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指的就是其中的区别。艾灸的一种神奇的疗法,因为它的确有很多不同凡响之处。首先,艾灸的疗效就十分神奇。艾灸疗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在***古代是主要治疗疾病的手段。用中医的话说,它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可以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犹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其次,艾灸具有奇特养生保健的作用。用灸法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黄帝内经》“大风汗出,灸意喜穴”,说的就是一种保健灸法。《庄子》记载圣人孔子“无病而自灸”,也是指用艾灸养生保健。日本人须藤作等做过的灸法***研究,还表明艾灸可以使皮肤组织中潜在的***作用得到活化,起到治癌***的作用。而且,关于艾灸的起源更是神奇。据研究表明,灸的发明应是原始人用火时,某一部位的病痛受到火的烘烤而感到舒适,便主动用火烧灼治疗更多的病痛。艾草古时候又叫冰台,古人在占卦之前,制冰取火,以艾为引,就在这种引天火的仪式氛围中,巫者把龟甲兆纹与人体的血脉取得模拟想象,思索中医的火论与气论,进而产生了艾灸这种神奇的治疗手段。先秦两汉是我国传统针灸医学的重要形成时期。产生于秦汉之际的医学巨著《黄帝黄帝内经》,把灸疗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进行系统介绍,强调“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灵枢·官能》)。它首先指出“灸火芮者亦从北方来”。因为“北方者,……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野处而乳食,藏(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素问·异法方宜论》),说明灸疗的产生与我国北方人居住条件、生活习俗和发病特点有关。灸疗的适应证包括外感病、内伤病、脏病、寒热病、痈疽、癫狂等。灸疗的作用具有起陷下、补阴阳、逐寒邪、畅通经脉气血等多个方面。《黄帝黄帝内经》还提到灸的补泻之法:“以火补者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灵枢·背腧》)。最后,指出艾灸之禁忌证为:阴阳俱不足或阴阳俱盛者、阳盛亢热及息积等。《黄帝黄帝内经》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灸疗法的基础。东汉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一书,其内容以方药辨治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为主,尽管针灸条文不多,其中《伤寒论》载灸疗7条,《金匮要略》2条,复出2条,实为7条,但是,对灸疗的应用和禁忌症有所发挥。在应用上,仲景指出灸疗宜于三阴经病,或于少阴病初起,阳虚阴盛时,灸之以助阳抑阴;少阴下利呕吐,脉微细而涩时,升阳补阴。或厥阴病手足厥冷,脉促之证,灸之以通阳外达;脉微欲绝者回阳救逆。灸疗禁忌范围则包括太阳表症、阳实热盛、阴虚发热等。这些,对后世医家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两晋至唐宋,是我国针灸医学史上灸法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灸疗专著大量出现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灸疗专著是三国时期曹翕(曹操之子)所撰写的《曹氏灸方》,共有七卷,惜已佚。敦煌卷子本中的残卷《新集备急灸经》,则至迟是在唐·咸通二年(公元861年)依照刊本抄录的,原刻印本,初刊于唐代京都长安,不仅证实该书成书年代甚早,也表明我国早期刊本中就有灸治的专书。敦煌类遗书中,尚有我国首部人体穴位灸疗图谱《灸法图》和《灸经明堂》,其作者及成书年代虽难以确知,但据文体和内容来看,多为唐代或以前的的作品。上述敦煌卷子均被劫往国外,目前分别收藏于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和英国伦敦博物馆。另有唐·崔知悌之《骨蒸病灸方》一卷,记载专病灸治经验,原书虽已佚,但尚收存于《外台秘要》及《苏沈良方》之中。另有《黄帝明堂灸经》(分一卷本和三卷本二种,内容相同),为唐代佚名氏撰。后由北宋书商改题此名刊行,至元代此书辑入《针灸四书》中。至宋代灸法专著更不断出现,如闻人耆年之《备急灸法》一卷,是我国首部灸治急性病证的专著;而庄绰《灸膏肓俞穴法》一卷,则是防病保健灸法的专门典籍;另有西方子《明堂灸经》八卷等。这些专著在不同时代,从不同角度记载和总结了古代医家灸疗经验。二、医籍中灸法占据重要地位在晋唐至宋代的一些重要医学著作和针灸书籍中,灸法都被作为重要的内容被载入。晋·葛洪之《肘后备急方》,大量收集了当时及前人治之有效而又简便易行的灸方。全书共109条针灸医方,灸方就占94条之多。除继承《黄帝内经》及《针灸甲乙经》的直接灸疗外,首创隔物灸疗,包括隔盐灸、隔蒜灸、川椒灸等。另外尚应用蜡灸,及以瓦甑代替灸器及烧艾于管中熏灸等。在病证救治上,《肘后备急方》载有卒***、尸厥、卒客忤***、霍乱、中风等28种急症的救治灸方达102首。晋隋时期医家陈延之,是提倡灸疗的先驱之一,所撰《小品方》(现已佚)是我国古代一本重要方书,对灸疗也多有论述。他指出“夫针术须师乃行,其灸则凡人便施。为师解经者,针灸随手而行;非师所解文者,但依图详文由可灸;野间无图不解文者,但逐病所在便灸之,皆良法”,表明灸疗简便有效易于推广。从散在于其它医籍的近三十则陈氏的灸方中,可以看出,他主张取穴少而精,强调灸前刺去恶血,用灸壮数多达50~100壮,也有用随年壮。特别是关于灸禁问题,认为《黄帝内经》禁灸十八处并非绝对,并提出直接灸要“避其面目四肢显露处,以疮瘢为害耳”等。其中不少观点,至今仍然可取。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之中,也载述了大量灸疗内容,在灸疗上,又增加多种隔物灸疗,如隔豆豉饼灸,隔泥饼灸,隔附片灸及隔商陆饼灸等。在灸疗范围上有较大的扩展,首先增加灸疗防病的内容,如《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九》指出:“凡人吴蜀地游官,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厉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其次,灸治的病种较前代有所增加,特别是在热证用灸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如热毒蕴结之痈肿,以灸疗使“火气流行”令其溃散;另如对黄疸、淋症等温热病及消渴、失精失血之阴虚内热病证等,均用灸疗取效。这显然是对《伤寒论》某些偏颇提法的纠正,也是对灸疗法的补充和完善。在灸疗的方法上也强调操作的正确性“炷令平正着肉,火势乃至病所也”(《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同时代的王焘,更是重灸轻针,提出灸为“医之大术,宜深体之,要中之要,无过此术”(《外台秘要·中风及诸风方一十四首》),在《外台秘要》一书中,针灸治疗部分,几乎都用灸方。这种弃针重灸的观点,当然属于偏见,但是可证明当时对灸疗的重视。宋代著名针灸家王执中撰《针灸资生经》一书,亦以灸法为主,并记载了灸劳法、灸痔法、灸肠风、灸发背、膏肓俞灸疗、小儿胎疝灸等灸治之法。书中还收录不少本人或其亲属的灸疗治验,如“予尝患溏利,一夕灸三七壮,则次日不如厕,连数夕灸,则数日不如厕”(《针灸资生经·第三》)。另外,王执中对灸感流注也作了较深入的观察:“他日心疼甚,急灸中管(脘)数壮,觉小腹两边有冷气自下而上,至灸处即散”(《针灸资生经·第四》)。宋代的《太平圣惠方》、《普济本事方》以及《圣济总录》等重要医方书中,亦多收载有灸疗内容。如许叔微强调阴毒、阴证、阳微最宜用灸的观点,创隔巴豆、黄连灸疗,方法是“用津唾和成膏,填入脐心,以艾灸其上,腹中有声,其病去矣”(《普济本事方·卷九》)。由于直接灸法烧灼较为疼痛,使人临医畏灸,南宋·窦材在其所撰之《扁鹊心书》中,首载了“睡圣散”,服后施灸,“即昏不知痛”(《扁鹊心书·卷上》)。三、灸疗应用的专业化和普及化在唐宋时期,随着灸疗的专门化,出现了以施行灸疗为业的灸师。如唐·韩愈的《谴疟鬼》诗云:“灸师施艾炷,酷若猎火围”(《昌黎先生集·卷七》),生动地按期绘了大炷艾灼的场面。宋·张杲《医说》中,也曾有灸师之称。除灸师专门掌握施灸技术外,鉴于当时盛行灸疗,非医者对灸疗也加以应用。《南史·齐本记》载,有人自北方学得灸术,因治有效验,迅速推广,一时间都中大为盛行,被称之为圣火,甚至诏禁不止。《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九》也提到:“吴蜀多行灸疗。”表明此法在民间中已颇为普及。另外,宋“太宗病亟,帝(指宋太祖)往视之,亲为灼艾”。宋·苏东坡写有《灼艾帖》,李唐画有《灸艾图》,更证实了灸疗在唐宋之际流传之广。金元时期,由于针法研究的崛起和针法应用的日益推广,灸法的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以金元四大家为首的不少医家,在灸法的巩固和完善方面,仍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刘河间不囿于仲景热证忌灸之说,明确指出“骨热……灸百会、大椎”等,并总结了引热外出,引热下行及泻督脉等诸种灸疗,罗天益则主张用灸疗温补中焦,多取气海、中脘、足三里三穴施灸,认为可“生发元气”、“滋荣百脉”等。朱丹溪也有不少灸治验案的记载,如“一妇人久积怒,病痫,目上视,扬手掷足,筋牵,喉声流涎,定时昏昧,腹胀痛冲心,头至胸大汗,痫与痛间作,……乘痛时灸大敦、行间、中脘,……又灸太冲、然谷、巨阙及大指甲内间,又灸鬼哭穴,余证调理而妥”(《丹溪心法》)。另如元代名医危亦林,在其所著《世医得效方》载述刺灸治疗的56个病证中,灸疗约占十分之八,且多涉及各科急性热病,时令病及惊、厥、损伤等症。并提出“阴毒疾势困重,……则灼艾法惟良。”(《世医得效方·集论说》)导阴毒宜灸的观点。在施灸方法方面,则不采用晋唐时期动辄百壮的做法,常因病证、因部位而用竹筋大、麦粒大、绿豆大、雀粪大,或灵活地“大小以意斟量”,以定艾炷之大小。且多数用七壮、二七壮、三五壮等。还重视对于灸后的护理,“以温汤浸手帕拭之”,“以柳枝煎汤洗后灸之”,防止感染,确为经验之谈。进入现代社会之后,针疗不断得到发展,而艾灸却受到了人们的冷落。艾灸在施治过程中,烧灼患者经穴,会在身体上留下施灸的疤痕。灸学***周楣声先生指出,正是病痛与灸疮带给患者的双重痛苦,使得艾灸一蹶不振,并呼吁对艾灸深入研究,推进艾灸的现代化发展。
艾炙肚脐有什么副作用
陈玉静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始施灸可能引起皮肤潮红、灸泡、灸疮、口渴、发热、疲倦、口干、全身不适等反应,一般不需顾忌,继续施灸即能消失。7、长期使用,或者频繁使用艾灸,会对肺部造成不良影响,造成肺大泡等。中医专家指出,最适合进行中医艾灸疗法的季节就是夏季。因为夏天穿衣少,即便不去医院,自己在家艾灸也非常方便,不像冬天在家脱了衣服施灸容易受凉。而且天气热,人体对温度就比较敏感,不容易被烫伤。最重要的是夏天施灸符合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中医认为,阳虚、气虚人群更适合进行针灸疗法。生病的人大多属于阳虚体质。艾叶是温性的,属于纯阳之物。艾灸能够温通经络,祛除寒湿,补益人体阳气。夏天又正好是自然界阳气最重的时候,两者的阳热合在一起,温补的作用更强。所以在夏季大自然阳气最盛的时候艾灸,补益的效果能够达到最佳。
艾灸可以美容吗
王燕 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有的时候艾灸比针灸的效果还好。所以根据病人的情况,做出相应的辨证然后治疗,艾灸是可以美容的